分享

周景宝 || 畿东才士赵国华及其《青草堂集》(上)

 倚月临风 2023-04-12 发布于河北

晚清以降,国门初开,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大清帝国元气大伤,更因政治体制落后,人才枯竭,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时势的衰变。由于科举制度尚在延续,直隶省文化的发展,仍在因循旧制,顺着传统的模式延伸。各府、州、县的学子们为步入仕途,不得不习八股,背时文,剿袭庸滥,流弊日深。已经获得“出身”的文人学者,切磋学术,交流文化,也继续着经、史、子、集的撰述。

在畿东的部分饱学之士,如山海卫李集凤、丰润张佩纶、赵国华、乐亭史梦兰、迁安高继珩、迁安马瑟臣等人,陆续撰写了一批很有影响的著作。且有部分著述相继出版,如丰润张氏涧于草堂刊行的《涧于集》《涧于日记》,乐亭史氏自家刊行的“止园丛书”30余种,赵国华个人刊行的《青草堂集》《青草堂二集》《青草堂三集》《青草堂补集》等等。

嘉道时期,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桐城派屡受攻击,趋于衰落。咸同时期,曾国藩大力提倡合义理、考据、词章为一体的桐城派文学,使之再获发展空间。光宣时期的桐城派人士,比较著名者多出于吴汝纶与张裕钊的门下。赵国华是古文名家,因其成绩斐然,名重一时,故有“南桐城,北丰润”之称。

对于赵国华的人生经历,今人知之甚少。赵氏4种《草堂文集》,陆续刊于同治十一年至民国十二年,坊间如今已难见到原书。

若干年来,与赵国华相关的研究论文亦不多,笔者寡闻,已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刊载邬国义《<申报>第一任主笔蒋其章卒年及其他》一文,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了赵国华的一幅挽联;唐桂艳在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清代山东刻书史》第四章“清后期(同治至宣统)山东刻书”中,对赵国华的著述情况有简短介绍。2016年,《清代山东刻书史》由齐鲁书社出版。《山东图书馆学刊》2018年第3期刊载唐桂艳《丰润赵国华山东刻书考述及其意义探析》,是一篇研究赵国华的专文,主要是赵在山东为官时的内容。

赵国华的史事,在《青草堂补集》卷七《自订年谱》与附录《行述》里,叙述甚祥。其《自订年谱》系一手资料,纪事可信;《行述》为恩澎、恩浵二子所作,虽有溢美之词,仍较可靠。封丘何家琪(1843—1904)客居山东时,与赵国华相契,后二人书信往来,意气相投。赵国华殁后,玉田蒋庆第(1823—1906)为作《资政大夫山东候补道赵君墓志铭》,何亦作《丰润赵菁衫墓表》,“见物思人”,欷歔不已。

至晚清、民国后出的几种赵国华传记,以及地方志中的人物条目;还有今人编纂新方志中的人物传和几种工具书的文字内容等等,所据材料均源于上述几种原始资料,本文不赘。署名“徐世昌撰”的《大清畿辅先哲传》第二十六卷“文学传八”之中,收录了《赵国华(郝植恭)》的传记。近人闵尔昌所编纂《碑传集补》卷一九内,亦收入《赵国华传(附郝植恭传)》,署名徐世昌。众所周知,此皆为王树枏所撰,经核实二文相同。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依据赵国华《自订年谱》所录,并参照《行述》《资政大夫山东候补道赵君墓志铭》《丰润赵菁衫墓表》(按:刊本标点均为笔者所加,页数为原书页数)及其它史料,对其生平作一梳理。文中错误之处,祈望专家学者指正。又,为篇幅计,拙文引用《自订年谱》时,皆加引号以示区别,不再注明出处,敬请谅解。

赵国华,字菁衫,生于清道光十八年六月二十八日(1838年8月17日),直隶遵化州丰润县南乡大王庄人。赵氏先为河间府任邱县人,至明代中叶,先祖赵英携家迁徙至丰润占籍,繁衍生息,枝丰叶茂,积德行善,诗书传家。现据《自订年谱》与《青草堂三集》卷六《大父赠荣禄公墓表》所载内容,试列赵氏十一世系如下:

“赵英→赵雨→赵甫进→赵允元→赵邦勋→赵之魁→赵槤→赵可方→赵依中→赵壎→赵大任 赵大椿”

赵国华降生时,父亲赵大椿正值病危,10日后便撒手人寰,年仅28岁。时曾祖父赵依中和祖父赵壎尚在,惟伯父赵大任早逝。母亲李氏痛不欲生,欲寻绝路。幸邻居老妪及时相救,方免于难。国华时有一兄(赵国兰,字宇香)5岁,一姊3岁。近半年后,国华与大姊皆染痘疮,大姊不幸伤逝,国华则度过一劫。

道光二十一年,李氏开始教4岁的国华识字,“家有《柏庐家训》,吾母挂壁上,晨醒从枕上授之,又授以唐诗、五言绝句若干首。”“大母教识字授唐人诗,一过辄成诵,乡里间有神童之目。”“吾曾祖见而喜曰:儿能识字矣,即以手所持四书文指认。余见文旁有'乙’,问为何?曾祖曰:不是字,是文章截断耳。余曰:是文章即有截断耶?曾祖大奇之。”

国华的曾祖父赵依中,“字履亨(按:《自订年谱》《行述》《遵化诗存》中皆为“理庵”),大王庄人。性仁厚,读书多心得。乾隆乙卯,弱冠领乡荐,授昌黎司训,旋改正定,历叔无极、南皮、高邑、束鹿等县儒学印务,所在不愧经师。内擢中书科中书,年老告归。子孙以读书世其家。”

两年后,在国华叔祖父家私塾授课的蒋庆第,弱冠之年得中举人。“玉田蒋箸生庆第丈长余十五年。十六岁入泮,二十一岁登科,以进士为令山东,所遭皆同。有治声,章邱民生祀之。”国华的祖父赵壎,此刻见到蒋庆第成为孝簾,触景生情,“余祖太息曰:吾孙大,能似蒋七,恐吾不及见耳。”赵壎字友昆,是庠生,“诰赠中议大夫赵壎,以孙国华贵。”

道光二十四年,祖姑之子、玉田举人张情田先生到家来坐,“……持《大学》,余背诵讫。余曰:我亦提表伯一句。先生曰:可。余言'诗云’二字,先生莞然,无以应。曰:此孩心思过人。”

翌年二月,国华外出接受丰润布衣宋灿塾师的教育。两年后宋先生病归,改从祖姑之孙、玉田廪生张春台,这一年,赵国华已经10岁了。是年仲春,曾祖父赵依中去世。

张春台在赵家执教近3年,又应顺天己酉科乡试。赵家只得聘请枣强增生申德清,“师徒步而来,一无箱箧。而文字捷赡,皆腹笥也。”申先生虽然身无寸铁,却胸有丘壑,在赵家作了2年西宾。申先生离开后,又聘请玉田廪生张秋浦先生。咸丰二年(1852)十月,国华 “赴县应童子岁试”,时年15岁。

从16岁开始,赵国华师从张情田先生。“五月赴遵化州试。十月赴永平府院试,入县学二十三名。”“余隶丰润,于明属蓟。国初属顺天,后改属遵化。遵化无学使者馆,惟试则就郡永平。”

咸丰四年正月,祖父赵壎卒。“六月赴永平府录科,……取二等第四十名。”咸丰七年“二月赴永平府岁试,取经古第一名,岁试生员一等第一名。”赵国华的试卷得到学使李清凤的青睐,随即补为廪生。咸丰八年“二月赴永平府录科,余取经古第一名,科试生员一等第六名。”七月二十四日,同张春台赴都参加乡试。九月中式戊午科第46名举人,“余举业始终张情田师、哲嗣春台师,先授诸经。一门教导,迄于成立。”

咸丰九年二月进京,至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参加复试,取三等。乡试复试制度,始于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至嘉庆四年(1799)乡、会试复试遂著为令。“道光二十三年定制各省举人一体至京复试,非经复试不许会试,以事延误于下三科补行。……复试期在会试前二月十五日,照例于北京贡院内考试。亦间有于正大光明殿、保和殿者,其或道远不及者于二月杪补复一次。……取在一、二、三等者,准其会试,不易原来之名次,四等者罚停会试一科或二科,不列等者黜革察究。

翌年二月,赵国华赴都,首应庚申恩科会试不第。同治元年(1862)二月进京,参加壬戌科会试不第。

同治二年二月下旬,应癸亥恩科会试,得中六十二名贡士,复试取列三等五十六名,殿试三甲第九十七名,朝考三等八十七名。就这样,赵国华先后师从宋灿、张春台、申德清、张秋浦、张情田等。8岁“读《四书》全带朱注”;9岁“读《孝经》《诗经》《书经》”;10岁“读《易经》《礼记》《周礼》”;11岁“读《仪礼》《春秋左氏传》”;12岁“读《春秋左氏传》,摘读《公羊》《谷梁》二传。冬,兼读选本《史》《汉》。……至道南书舍两月,始读八股文”;13岁“读六朝文,始为赋”。就这样,从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朝考,赵国华一步一个脚印,历经了科举考试的全部过程,迈出了走向仕途的第一步。 

康熙三年(1664)议准,三甲进士授知县。雍正八年(1730)规定,“今科外用进士,着就伊等本籍邻近地方,挚签派往,交与各该督抚,分派藩臬衙门,令其学习。伊等中式之后,原须候选数年,始能得官。今着学习三年,委署试用一年,约计四年以后,题补授职。”

因会试名次比较靠后,赵国华无缘京官,五月“奉上谕以知县即用”,吏部签掣山东。九月初,买舟赴鲁,时有从兄巨初同往。下旬至省,赁宅居住。“弱冠后通籍,以县尹待补济南”,需次山东。

同治三年,赵国华开始了“学习吏治”的过程,“历城邀入局帮审案件”“两司会委编查信字约保甲”“臬委赴长清催驿站”“入闱派充至公堂受卷官”“藩委催兖州府属钱粮附泰安、东阿两县”“臬委赴范县查案”;同治四年“臬委赴兖、沂、曹催驿站”“济南府委赴长清问案”。

这年的十一月初一日,“臬委赴长清、肥城密查黄崖山张积中一案,系潍县王小花供:黄崖习邪教,抚委孙禧先往,余不知也。初六、七日,余微服鹿车,走乱山中,随地访查,黄崖无异状。”先是,太谷学派学者张积中(江苏仪征人),因江北大营骚扰,携眷北上,往山东黄崖山中讲学授徒,从者众多。至咸丰十一年,入山避难者有数十百家(一说8000余家),张积中命其徒购买武器,修筑山寨,引起了朝廷的怀疑。同治五年,山东巡抚阎敬铭命张积中到济南投案对质,遭张拒绝。阎敬铭遂派清兵万余围攻山寨。寨被攻破后,寨中人全部死难。“次年冬,大兵剿之,无噍类矣!”

《自订年谱》中,虽然没有多余的文字记述张积中一案。但这次远近闻名的惨案,一定会给曾经亲临黄崖山查案的赵国华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治五年“藩委代理金乡县知县”“赴东昌府徐丈蔚轩之邀,阅府试卷”“在试院接藩委署莘县”。

赵国华真抓实干,竭力尽心,讯谳明敏,政声蔚然,得到上司赏识,量才适用,加以提拔。“大府锐意求治,善令所为,而虑弗尽其长,将任之繁剧以益徵其治效。”

同治六年“在部捐加二级”;同治七年“奉上谕赏加同知衔”;同治八年“奉藩委代理德州知州”“府委兼理边临镇州判”“奉牌代行督粮道事,在部捐加二级”;同治九年“奉抚札委赴聊城挑修运河”“充庚午科并补行丁卯科山东乡试同考官”“奉藩委赴禹城放振”;同治十年“奉委赴首府谳局审案”“奉委署乐安县知县”“酌补曹州府郓城县知县”。

清初,入主中原的政权尚不稳固,顺治、康熙两朝吏治较为清明廉洁;雍正年间,厉行苛猛之政,朝廷的吏治官风尚可。至乾隆时期承平日久,骄奢因循,社会经济得到重大发展,国家的财富充盈,各级官员贪图享乐,腐败盛行。经过嘉庆、道光两朝,几有无官不贪之势。此后几朝,腐败的吏治已经达到顶点,上上下下,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绝非几道谕旨,或几个代表人物所能改变的。

经过多年寒窗苦读,科场鏖战,文人士子们及至有幸金榜题名、登第为官。但当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顿时化为泡影。从中央到地方,宦海生涯诡谲莫测,各衙门之间也是互相推诿,消弭事端。此时的赵国华耳闻目睹,感到官场险恶,前途渺茫,遂萌生去意,便设法脱身。“赵子深谙吏治者也。今夫虱虮之吮血肉、廯疥之附皮肤,其困吾身也。小而自朝至暮,不得适焉。”

清制,官员在一个省任职一般要试俸三年,若任职期间表现优异,可以升迁或调往其它地方。也可以通过捐纳方式离开原省或原职。于是,赵国华在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在东省甘捐局捐升京府治中并捐离知县任”。“援例晋京秩以去,盖非以为荣,而非是途则无以去也。”

治中,官名,正五品。“顺天府所属,顺治元年(1644)设,初为三员,六年,省二员,留一员,遂为定制。奉天府所属一员,康熙二年(1663)设,光绪二年(1876)省。执掌佐府尹、府丞掌府事,纪纲众务,兼乡会试场务。”

对于上司的挽留,赵国华在《上丁宫保书》中坦言:“国华自置身为县以来,此心之桎梏于所不欲之事者,常益累累。梓县一盗案,德州一连劫盗案,梓县之地丁则焦心与民,乐安之水利则哓舌于邻,而其余之事与心违者,无日不有,诚皆所谓彼虽不言,我能无愧于心者也。”

回到济南后,时漕运总督文彬,曾聘请赵国华为西宾,“满洲文质夫彬官漕帅,余谢官时,招游淮上,公子四人皆命师事余”。至十二月中旬返里。

同治十二年“恭逢穆宗亲政恩诏加一级”。二月离家至济南。三月至清江,下榻节署西斋。“六月赴部投咨开缺就选治中”。同治十三年,文彬署山东巡抚后,曾调其“办江北全军文案处东省文案处”。文彬回任不久,赵国华再回丰润。“赵子年虽少,其于吏事固老医也,宜其知难而退矣。”

光绪元年(1875)秋,赵国华家居期间,结交本地文士。并利用二年多的时间,个人筹资在丰润新军屯建立了“心香书院”。

经过几年的等待,“捐离”之事有了端倪。光绪四年二月赴都,“三月以回避顺天治中坐选奉天治中,新章裁奉天缺,对品在滇捐局改归同知,指分山东。”因奉天府所设“治中”官职,此时已经裁撤,即改为同品秩的“同知”,仍分山东。

历史总是喜欢和人们开玩笑。本打算通过外捐局离开山东,谁知几番周折,转了一个圈子,又回到起点。“四月初十日经钦派王大臣验放,奏请发往,奉旨依议钦此!”事已至此,再无斡旋的余地。笔者认为,在“捐离”过程之中,或有暗箱操作的可能。

赵国华收拾行装,重归济南。是年六月到省,“因前办清淮振案,奉文漕院彬奏保,俟得缺后以知府用,先换顶戴。奉旨著照所请奖励。”

光绪五年“同知试用一年期满,……留省”“奉藩委办旧案交代年款局兼军需报销局”“咨调总办文案处”;光绪六年“札委襄办文案处,历委乙亥制科孝廉方正监试”“委署济南府粮捕水利通判,仍留营务处”“回省带印即营务处任事”;光绪七年“札委仍接办营务处兼理文案处”“监兑漕务”;光绪八年“奉抚委考试地方盐务各官监试”“充壬午科乡试同考官”“奉任抚院札委办理工振总局桃工合龙,随摺请奖。……奉上谕著免补本班,以知府用”;光绪九年“奉任抚院委办南运总局提调,仍兼营务处”“仍接办南运总局,总司文案一切事宜”“会委会办振抚总局并提调河工总局”。十二月保归知府期满,奏请留省。

清廷的官职本有定限,捐纳制度却使仕途人满为患,僧多粥少。于是,署理现象应运而生。委署系由督抚调剂,派委署理,时间不长,并非实授。

光绪十一年“委署沂州府知府兼办沂州营务处”“奉委乙酉本科乡试内监试”;光绪十二年“奏奖三品顶戴,经部议加一级”“奏请免补本班,以道员用”“札委总理文案,复札委督办南运总局”“复奉奏派河套圈堵口事宜”“奉上谕著赏加盐运使衔”。

为了整饬吏治,赏罚分明,清廷在惩处一些贪官污吏之外,还对某些循良之吏优叙擢升,或提升一级,或尽先候补,以示劝惩。赵国华操守廉峻,治事缜密,勤政爱民,政绩显著,“又精识绝人,熟于古今治乱,典章因革,文献盛衰,词章得失之故。”“三任地方无亏空钱粮,无上控词讼,无律例私罪”,屡次得到上司请奖。光绪十三年闰四月,赵国华保归道员期满,被奏请留省。

清制,京官五品以下,外官四品以下,在授官、京察、大计、保举、升调、俸满时,均须朝见皇帝,由皇帝当面鉴定升降去留。文官由吏部引见。

光绪十四年二月,赵国华请咨赴部抵京,寓遵化试馆。三月,养心殿引见,“即日奉旨保举山东补用道赵国华,著照例用。”在部领照后,回丰润逗留二十余日,再回山东,“迭奉札委会办营务处,充戊子科文闱监试道”“奏署济东泰武临道兼文闱提调道”“复奉委兼总营务处,复因连年河工抢险,奉张抚院奏请赏加二品顶戴”。

赵国华如同一台上足了发条的机器,满负荷运转。光绪十五年,经部核准请加二品顶戴,并赏戴花翎。“充己丑恩科文闱监试道”;光绪十六年“札委提调通志局一切事宜”“札委总办全省书局”;光绪十七年“奏委署理山东按察使”“奉上谕按察使赵国华著交部从优议叙,钦此。嗣奉部咨加一级,记录三次”“奉硃批交军机处存记”;光绪十八年“奏委署理山东盐运使”“奉委督办北运总局”“奉委会办防河各营营务处。因在臬司任内总办机器局出力,奉福抚院奏奖经部议加一级”“仍总办南运局”;光绪十九年“委通志局监修”。

自同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年间,赵国华先后在山东“以即用知县署莘县、德州、乐安;以候补同知署济南府通判;以候补知府署沂州府;以候补道署济东泰武临道、山东按察使、盐运使。莘、乐安逾年,余皆不久。而薛漕督允升调办文案,抚院周公恒祺委襄营务,历任公道镕、陈公士杰、张公曜、福公润营务,皆倚君。又兼工振、南运、通志各局,前后领二十余事。加盐运使衔,二品顶戴,赏戴花翎,其为道府两奉旨交军机处存记。”

清廷的许多大员,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在客观上只得依赖“调办文案”人等。“国华才思明决,操守廉峻,巡抚丁宝桢、周恒祺、任道镕、陈士杰、张曜、福润皆延居幕府,垂二十年,笺奏军咨,巨章多出其手,无一语外洩。”“丁中丞称其廉静朴实,趋向颇正;周中丞称其品端才裕,学问优长;任中丞称其决狱治事,奉若神明;陈中丞称其廉隅朴实,才具敏决;张中丞称其学粹品端,才长心细;福中丞称其品端志洁,为守兼优。历历载在政牍。”

(待续)

作者简介

周景宝,北京西城人。1972年插队务农,1979年返城,参加市政管理工作。病退后从事河北地方史与人物研究。参编《乐亭县志(1987—2005)》部分章节起草工作。编著《乐亭县历史编年》(2016年版)、《李大钊家事研究》(2019年印行)、《滇人师范乐亭诗文选》(2022年印行)。已在《唐山学院学报》《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滦河文化研究》《档案天地》《文史精华》《炎黄春秋》《满族研究》《明史研究》以及《唐山晚报》《唐山劳动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60余篇。现为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会员。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主办:河北京畿学研究中心

许振东名师工作室

编辑:曹梓雨

审校:袁钿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