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子“二桃杀三士”:一个阴险小人干掉了三个君子,不值得吹捧

 博书 2023-04-12 发布于重庆

晏子,被奉为春秋时期齐国的智者。晏子出生之年不详,可以推断的是他比孔子早生了数十年。晏子曾经与孔子相见,拿出长者的口气问孔子:“何以为政?

孔子答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只有遵循了法度和规范,一个国家才能正常运转,才能迎来太平盛世。

孔子所主张的其实就是“恢复周礼”,这与晏子的主张不谋而合。

但是贵为齐国上大夫的晏子,对孔子却十分冷淡。不仅冷淡,晏子还在齐景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他认为像孔子这样盛装打扮,周游列国宣扬所谓的尊卑长幼、礼乐教化的儒者,不过是想通过花言巧语弄一个官儿来做做。晏子还联合齐国的大夫意图谋害孔子,事情未发而孔子逃走,回到了鲁国。

讲晏子与孔子的这一段恩怨,只是想阐明春秋时期的文化背景。

孔子所宣扬的儒家在春秋时期吃不开,所以孔子“君臣父子”的那一套,在春秋时期实际上没有人理。相对于所谓的“恢复周礼”,春秋时期的人上至诸侯国君,下至市井黎民,更加看重的是信义和名节。爱惜羽毛,把自己的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成为春秋时期的风尚。这样的人,被称为“士”,也就是 “君子”早期的另一种说法。

公元前556年,晏子的父亲晏弱去世,晏子继承父亲的官爵,受封为齐国上大夫。晏子先后辅佐过三任国君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元老,所以晏子在齐国很受人尊崇。晏子以机智过人、能言善辩闻名于诸侯,小学课本上《晏子使楚》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晏子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而且公忠体国,敢于劝谏国君,是不可多得的良臣。

但是正是这样一位历来被视为智者的晏子,却因为气量狭小,而做出阴险毒辣的小人之事。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世人都称道晏子机谋过人,不费一兵一卒就除去了威胁齐国的心腹大患。但是仔细分析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晏子“二桃杀三士 ”,越读越觉得其中的人性剖析,值得推敲。

典出《晏子春秋·内篇》,齐景公手底下有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人,都是勇猛无敌,力能搏虎,闻名于诸侯。齐景公非常器重三位勇士,封他们做了齐国的大将。这三人凭借勇力,恃宠而骄,对朝中的大臣很不客气。

有一天,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坐在一起饮酒正酣。远远的晏子走了过来,三个人看在眼里,但是并没有起身行礼。要知道,晏子实齐国的上大夫,官职在这三人之上,这三个愣头青不搭理晏子,实在是老大不给面子,太不识趣了。

于是晏子对齐景公进言道:“我听说上古时期的明君,蓄养勇士是为了忠于国君,维护礼仪和规则,在内可以防止叛变,向外可以威胁敌人。国君奖赏他们,而士兵也佩服他们的忠勇,所以这些人才被重用。如今国君您蓄养的勇士,不懂得君臣之礼,尊卑之别,在内不能防止叛变,向外不能威胁敌人。这些人是国家潜在的威胁啊,不如除掉他们。”

晏子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景公知道晏子说的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人。齐景公摊摊手,表示很无奈:“这三个人,都是万夫不当之勇。要抓他们恐怕没那么容易,要刺杀他们也很难成功。”很显然,齐景公并不想处死三位勇士,因此找借口推脱。

晏子说:“这三个人不过是有勇无谋之辈,不懂得尊卑长幼之礼。”三士并非对齐景公不敬,只是对齐国的相国晏子无礼,其罪不至死。作为智者的晏子,设下了“二桃杀三士”的毒计,利用三士的性格弱点让他们自己认栽。

在鲁昭公访问齐国的国宴上,晏子让人从桃园里摘来五个鲜美的桃子。鲁昭公是客人,齐景公是国君,晏子则是相国,三人自然能吃桃。剩下的两个桃子,赏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人。三个人怎么分两个桃子呢?只能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分配。

晏子当即说了一句:“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三士中的公孙接看出了晏子的险恶用心,仰天长叹:“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

三士已经被晏子置于进退不得的地步。春秋时期,个人把声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接受桃子就是胆小怕事的懦夫,懦夫不配享有声誉和地位。

公孙接首先说出自己的功绩:“而再搏乳虎,可以食桃”;田开疆也说出了自己的功绩:“仗兵而却三军者再,亦可食桃”。

三个人之中,只有古冶子默然不动,缓缓说出自己的功绩:“我曾经跟随国君渡过黄河,一只大鼋咬住了国君所乘之马,拖入水中。我跳进水里与大鼋缠斗,杀死大鼋,救了国君的性命。我的功劳,难道不能食桃吗?”说完抽出宝剑,寒光闪动。

公孙接与田开疆见状同声说道:“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两人都承认功绩不如古冶子,说完把桃子放回去,拔出宝剑就自杀了。三士情同手足,结为异性兄弟,古冶子看见两位贤弟因为自己夸耀功劳而羞愧自杀,不由得悔恨交加。

两位贤弟都死了,自己又怎么能够独活呢?在朋友面前夸耀功劳,已经是不义,做错了事而不承担罪责,不敢以死谢罪,是无勇的懦夫。两位贤弟成全了名节,我古冶子又怎么能苟活于世呢?于是自刎而死。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三士并没有做错什么,反而为齐国立下过汗马功劳。仅仅因为对晏子的一次无礼,就遭受无端殒命的下场,令人感叹。如果他们不是把名节看得比性命还重,也不至于落入晏子设下的圈套。

三士并非赳赳武夫,看不懂晏子设下的毒计,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三人自恃功高,已经无法破解危局。

晏子作为一国之相,而心胸狭隘,气量狭小。他除掉三士的理由是“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然而这其中有多少是出于私心,铲除异己呢?

晏子在很多历史故事中,都是以智者和长者的形象出现,但是在“二桃杀三士”这个故事中,相对于激于义愤,爱惜羽毛而自杀的三位勇士,不见其智,徒见其奸,晏子的形象并不光明磊落,甚至与构陷他人的奸猾小人无异。

在三士愤而自杀的整个过程中,齐景公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被晏子架空,想要救自己的部下而不得。只能在三士自杀后,收拾残局。

“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齐景公以“士之礼”厚葬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在他们拔剑自杀的那一刻,他们无愧于顶天立地的真君子,以士之名,得以名垂千古;而毒设相杀计的晏子,则被定格成小人,他迫害三士之事,成为其智者形象永远的污点。

或许,在某些支持晏子杀掉三士的人看来,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犯上作乱的叛臣。后来田氏取代了姜氏,做了齐国的主人,正好证明了晏子有先见之明,用计谋杀死了田氏一族的田开疆。

可是,为什么田开疆死了,田氏还是取代了姜氏成为齐国的国君呢?

三士之死,不过是无辜受诛而已。晏子二桃杀三士的起因,还是“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公报私仇,气量狭小的小人行径,由此可知也。

大家觉得呢?晏子二桃杀三士,算得上“光明磊落”吗?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评论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