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慧:渴望学习——未来学校的目的地想象|头条

 桃李守望者jhw 2023-04-13 发布于北京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一书中写道:“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人分配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图片
渴望,诞生创造。想象未来学校,是对理想教育的渴望。

当下,人们对学校的感觉如何呢?

“喜欢上学是假的,讨厌上学是真的。”

——(吉米《真的,假的》)

“学校是枯燥的乏味。”

 ——(《十三邀》许知远和赖声川的对谈)


那是不是意味着学校可以“消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假使学校不曾存在,我们也需要把它发明出来。”因为,学校是更大的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的活力表现了一个社会对教育作为共同利益做出的承诺。学校为儿童和青年提供了独特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参与知识共享。学校是进行冒险、应对挑战和尝试可能性的地方。

我想,未来的学校,一定是能够让孩子们渴望学习的地方。

那么,我们如何创造一个能够让儿童渴望学习的学校?

图片


激活 · 创生多姿多彩的生活


我个人认为,当下小学教育越来越焦虑、疲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度利害关系的考试制度正在推向年级越来越低的学生,由此催生的对教学的狭隘关注,限制着学校和教师的教学选择,也限制着学校生活的多姿多彩。儿童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我们需要认识到小学阶段的儿童所特有的某些需要和能力,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支持性服务。

构建童年生活系统


一个儿童走进校园,他不仅仅是来学习的,他还是来生活的。在捍卫学校作为一个独特的教育时空的同时,学校必须将视野转向情感、转向生活,过“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积极构建适合儿童成长的童年生活系统,包括价值观系统、语言系统、美学系统、智能系统等。

图片
▲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童年生活的四大系统”

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费里尼的自传《小丑的流浪》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不太记得在学校的日子了,记忆都已经糊成一片了。一年仿佛就是一天,而且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之前的日子。我人在学校,心不在学校。上课时,我老觉得自己好像错过了什么其它更重要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又比任何我在课堂里学到的都要来得精彩!


“人在学校,心不在学校”可能是一种残酷的事实。在世界各地,教室都被视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被视为学习的主阵地。知识性的灌输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我们狭隘地定义着学校生活的空间和时间,狭隘地固守着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狭隘地关注着有限的教育成就。最初,每个孩子都带着好奇心和对学习的渴望来到学校,但是当听话、静止不动、整齐划一、维持秩序被视为必要条件时,学校和教室就变成了“枯燥地乏味”和“令人恐惧”的地方。

我们常常怀念小时候,每周都有一节自由活动课,争抢瘪了气的皮球,偷偷溜进灰尘蓬松的器材室,弹奏着音键不全的破风琴,如今想来,这都是最难忘、最快乐的童年记忆。

未来,我们也许要有“拆除”黑板的勇气,也许要更经常地把“四角天空”的教室抛在脑后,也许要追随勇敢的心,把更多的自由时间还给儿童,让他们成为校园生活积极的消费者。

成为积极的消费者


未经设计的校园是不值得穿行的。我们需要研究正在生长中的儿童,需要对学校的建筑设计、课程设计、教室组织和学习活动设计作出改变。引导每一个人深度消费校园,使学习成为自我创造式的教育。

在深度设计的校园里,所有学习者都有机会迈出教室,寻求更好的教学实践从教室到校园,积极推动学习与生活相互缠绕的教育。从教室到学习者共同体,深度参与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研究,展开更具参与性和合作性的学习实践。

校园里隐藏着无数的教育资源,可以支持无数种学习情境的发生。教育者不仅要具备发现教育价值的眼光,也需要为自由情境的产生“留白”,尤其要注重提供“意外”和冒险的情境。

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一棵树、一个池塘、一个小动物,都可以建构成重要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创造着长大”。

图片
▲ “苔来苔往”课程

图片
▲ “制作堆肥箱”课程


    

 打开 · 与世界相联结

 

台湾教育名家黄武雄在《学校在窗外》里谈到:“今日的学校所教给孩子们的,不是联结于人的内在世界的'经验知识’,而是一整套的经过标准化、抽象化的'套装知识’。这一整套的套装知识反而把人从真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与不同时空的人类经验隔离开来。”


换句话说,脱离真实世界的学校教育,就好比“笼子里的教育”。“套装知识”是一只只“豪华笼子”,学校和家中间是一辆“豪华笼子”,孩子们被装在笼子里拎来拎去。消逝的“放学路上”,再也没有了一群像风筝一样晃荡的孩子。

现代的儿童缺乏真正意义的社交。真正的学习,是要激发出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欲望,积极构建自己的经验世界,并把原有的经验网络像藤蔓一样,不断往外延伸,从而发展出更高级的抽象能力。

未来的学校、教室,不只在校园。学校要勇于“拆除”围墙,与其它教育空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将视野拓展到生活中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强调“与世界相联结”并不意味着要将世界变成一个巨大的教室,而是要把它们打造成重要的教育机会。

馆校研学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把一座城市变成一所学校,与城市的美术馆、博物馆、保利剧院、各种类型的实践基地形成资源联结。

重建附近


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和重新发现“最初500米”的概念都能给予我们启示。我们完全有可能重新塑造一些低成本的交流、实践的场所。每一所学校附近都有大量的教育资源存在,以学校为半径,将学校周边的环境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空间网络,尽可能模糊或消除课堂学习与学校内外的课外活动之间的界限。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能够激发好奇心,比如,学校周边的理发店、早点铺、玩具店、宠物店、花店、裁缝店、咖啡店……引导孩子们去画、去写、去猜这些陌生人的生活,形成与不同人群的经验联结,一个一个的人组成一个一个的框景,能够增加儿童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图片

“重新野化”课程


“教育的未来”报告中有一个概念很有冲击力,思考如何“重新野化”课程。未来的课程绝不只是一张排满学校所教科目的表格,课程应来源于丰富的公共知识,并包含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生产知识,同时培养他们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这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人类传承部分的知识获取;

二是对新知识和新世界的集体创造。我们要将课程重新定义为旅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机会,满足动态学习的文化需求和价值。


现在地球正在变暖,善良的人们喊出口号,拯救地球。大家都觉得很正确。但是古地质学家说,地球根本不需要你们拯救,在地球四十六亿年的历史上,温度比现在高的时候有很多,但地球还是地球。我想,我们要警惕的是“傲慢”,一种人类自我中心的傲慢。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去年诞生了“知还·去24个乡村”年度课程。学校用一年的时间,在张家港市全域选择了24个村庄,在24个节气里,去看“村庄的性格·节气的表情·儿童的天性”。

图片


在制定“知还”课程目标时,我们努力脱离过去狭隘的课程观念,努力把课程交给更大的坐标,实现更重要的教育价值。比如,改变以往讨论生命世界的方式,反复和学生确立一种意识:我们是与自然世界一起生活和学习的。

图片



赋能 · 让学习者能够创造意义


在未来,我们判断价值的方式和所重视的事物,都有可能因突破性的技术进步而发生改变。适应未来无法预知的、不断变化的世界,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怎样的教育?

落到学校实践中,我认为要优先考虑学习者创造意义的能力,也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找到方向感、幸福感。

定制课程,为了“每一个”


无论哪一流派的教育学者都会主张“因材施教”。朱永新先生2019年出版的专著《未来学校》中谈到:“未来学习中心的课程是以定制化为主要特征的。”

早在2013年,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就启动了省级立项课题“以自由发展为理念的小学定制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杨九俊先生在学校教育专著《成就每一个:儿童定制学习》的序言中谈到三个关注:

从被动到主动,关注自由的人;

从抽象到具体,关注具有个性的人;

从单向度到全面,关注整全的人。

理想的教育应能满足每一个儿童的基本需求,为其提供情感的指导与支持,应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指导并支持儿童的学习。对未来学校比较现实的期望可能是,大大降低统一的课程比例,逐步增加因人而异的定制化课程。

图片


让孩子拥抱伟大的想法


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在校园每个角落都埋伏了惊喜。有一年儿童节,我的脚步在一片草地上停下。草地上“长”满了各式各样的恐龙,一只领头的恐龙有两三米高,气势十分宏大。走进一看,这些恐龙竟然都是折纸作品。

创作者是一位性格腼腆内向的男孩,他习惯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学校的课程研发中心就为他私人定制了一个课程《恐龙战队——童话侏罗纪世界》。

实践定制课程项目,要求教师和学生及家长来共同设计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组织形式以及涉及的学科。

学校为他确立了私人定制的学习计划书,搭建了导师金三角团队。

导师团队一:孩子以及他的妈妈;

导师团队二:由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老师组成的6人小组;

导师团队三:中央电视台“看我72变”栏目导演。然后拍出了一部定格动画,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


人内心最珍贵的东西是自我价值感。一个人如果能从内心深处真正肯定自己的价值,他的人格系统就会完善,一个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发展的人,他就会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创造意义的能力”特别重要。

从探索性的实践出发,创造一个渴望学习的学校。

但我们同时也意识到,任何理想的实现都需要条件。如何从“万人大校”变为“小班小校”?如何改造教育大环境?比如:办学自主权问题、教师编制问题、有意义的教育评价问题等,都是对未来学校进行大胆想象的现实障碍。

此时,我们需要读一读哲学家陈嘉映先生的一段话:“不敢引用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说什么我们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我只敢说,不管好坏,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现实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建设包括批判与改造。不过,我们仍应留意,不要让批判流于抱怨,尤不要因袭于抱怨而放松自己、放纵自己。说到底,并没有谁应许过送给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后,让我们一起憧憬未来学校的美好生活:

“我们到画家的工作室去!”

“我们到金蔷薇诗社去!”

“我体验了生活,却不知我生活在我的神话里。”

“我们的童年使丝绒般的芳香永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