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遥忆烟台“村BA”,第一支农民篮球队曾大杀四方

 新用户339933 2023-04-13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最近,贵州版“村BA”火出圈儿,一场“村BA”决赛的火爆程度,可以用赵本山宋丹丹小品里的台词来形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那家伙那场面是相当大!

被誉为贵州“村BA”的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现场。  新华社

看着比赛现场的照片和视频,我热血沸腾,不由忆起当年朱家庄村篮球队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大杀四方的日子。

朱家庄篮球队,烟台第一支农民篮球队,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烟台“村BA”中名副其实的王者之师。

麦场竖起“大苍蝇拍”

新中国成立初期,地处芝罘区南郊的朱家庄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村庄,全村才100多户、500多号人,以农业为主、果业为副。

1953年春节刚过,朱家庄一位叫朱日东的青年从青岛回乡,他是个业余篮球爱好者,随身带回一个篮球。

1965年,朱家庄男女篮球队合影     作者供图

篮球,在当时农村是个稀罕物,农民从来都没见过,至于怎么玩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当朱日东问村里有没有球场时,众人都哄笑着摇头:这皮球还得在球场才能玩儿?有个人头脑灵光,将朱日东领到麦场上,问这个当球场行不行。朱日东环顾一圈,叹了口气,整个村就这里还算平整了,打个篮球凑合还行。朱日东兴致上来,当场拿着篮球在麦场上来了一个连续带球和三步上篮,赢得在场人一片叫好声。

光秃秃的场地没有篮球架,见大家都连声夸赞,朱日东也来了积极性了,他找来纸和笔,画了一个篮球架的草图。众人一看都傻眼了,这玩意儿农村人到哪儿去弄?不仅没有材料,制作费用也付不起啊!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束手无策之时,一个小伙子提出,可以就地取材,上山砍槐树自己做就是了。几个小伙子说干就干,带着锯出了门,不大一会儿工夫,就搞定两棵直立挺拔的槐树。本村的木匠是现成的,按照朱日东的图纸,利用上工的空当做了两个篮板,在麦场南北两边立好了。

这在村里成了新闻,男女老少都跑去看麦场上的新玩意,一看都笑了:这不就是个“大苍蝇拍”吗?从那以后,村里人都将篮球架称为“大苍蝇拍”。

满场都是“赤脚大仙”

就这样,1953年5月,在朱家庄时任党支部书记高忠和的支持下,烟台第一支农民篮球队诞生了!

朱日东当仁不让地担任教练兼主力队员,当时村里体育娱乐活动少,小伙子们自然也对篮球着了迷,大队放工以后就直奔篮球场。

到达球场后,第一件事就是脱鞋,将鞋子放在不碍事的地方。我当时还是个顽童,很是奇怪,有一次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顺便问了一位正在脱鞋的大叔:“大叔,你打球脱鞋干什么?”

大叔看了我一眼,笑着卖个关子:“你不知道吧?”我认真地点了点头。大叔问:“你知道这双鞋多少钱吗?”我迷惑地摇了摇头。大叔伸出二个手指头道:“两元钱一双!”

我好像明白了。当时二分钱能买一根冰棍,能买二块青果糖,能买一盒火柴,那二元钱肯定能买很多很多东西。

大叔望着我似懂非懂的样子,又说:“我们在这里打球,叫作'吃鞋’。”大叔的话更让我蒙圈了,我问:“大叔,怎么会'吃鞋’呢?”大叔回答:“我买一双崭新的解放鞋,打三场球下来,就露出脚趾头了,去补鞋,一个补丁一角钱,两个就要花两角钱,你说咱们村谁花得起这么多钱。”大叔又说:“初次打球,我也不知道打球对鞋的磨损这么大,我的一双大半新的解放鞋两场球下来,就露出了脚趾头,心疼了好半天!”

啊,原来如此!

我又问:“大叔,你这样在篮球场上来回跑,受得了吗?”

大叔笑着说:“我有个外号。”

“啥外号?我咋没听说过。”

大叔用自嘲的口吻说:“我就叫'赤脚大仙’!”他又指了一下正在打球的队员说:“我们都是'赤脚大仙’。”

我顺着大叔所指的方向看了一下,果然如此,在场上打球的没有一个人穿鞋。

三年出道“百战百胜”

麦场打球尘土飞扬,“大苍蝇拍”球架只有一个支撑点,篮球打上去经常要几十秒才能停止晃悠。就是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朱家庄的农家汉子们在朱日东的带领下,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挑灯打篮球,乐此不疲。

到“大苍蝇拍”看球,也成了一村老少的一大乐事。谁家后生或者汉子打球好,在家里和村里也被高看一眼。小小的篮球,给朱家庄人带去了无限快乐。

资料图   图源新华社

三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3年后,朱家庄篮球队羽翼渐丰,打得有模有样,由于自我感觉良好,也很想找个对手试试。于是,1957年霜降以后,收割完地里的庄稼,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朱家庄篮球队正式走出麦场,出道打比赛了。

那时,朱家庄篮球队最喜欢与部队搞友谊赛,因为战士们素质高,军民一家亲,官兵们都很可亲可爱。每场比赛,部队领导都亲自安排接待,并到场观看篮球赛,这让这支由土生土长农民组成的篮球队深受感动。比赛结束后,会安排农民篮球队员到部队机关食堂就餐,一般是四个菜,馒头管够。这对那个年代的农民来说,是绝对的盛宴。队员们的饭量都很大,四两一个的大馒头,一个人吃七八个都很轻松,菜也吃得干干净净。

当时,朱家庄归黄务人民公社管辖,黄务归福山县管辖,所以朱家庄篮球队去福山的工厂和部队次数较多,几乎未遇到对手,一路走来可谓“百战百胜”。去福山县城是20多华里,一个来回就是50多华里,这些“赤脚大仙”们都不穿鞋,在砂土路和羊肠小道上健步如飞、如履平地,成了路人纷纷注目的风景。

为了解朱家庄篮球队当年的壮举,我采访了尚健在的王维华和朱茂玉老人。

据他们回忆,当年的那支朱家庄男子篮球队主力队员个个特点鲜明,都是有名的球星。

有两个主力球员是“左撇子”,一位是教练兼队长朱日东,一位叫王福智,二人有个共同点:左手运球娴熟,且速度快,篮球和粘在手上一样,对方球员拦也拦不住、抢也抢不下。只要让二人运球到对方篮下,几乎是百发百中。对方球员都知道,朱家庄篮球队两个“左撇子”厉害。

还有两位,个子不算太高,都在1.75米左右,一位是得分后卫叫刘全章,一位是小前锋叫付坤斗。这两人的特点是带球快,传球快,善于穿插。对方一拦,他们总能找个薄弱环节穿插过去,过不去,也能把球及时传给队友,让对方来不及防守,提前一步上篮。

主力中锋叫朱文敏,在1965年烟台篮球联赛的半决赛中,他把对方快要进的篮球抢下来,再带回对方的篮板底下投进去,赢得了全场的一片掌声。颇似1998年NBA联赛中,乔丹从马龙手中抢断后,命中经典一球的场景。

男队季军女队夺冠

1965年春,从黄务公社分出了7个村,成立世回尧人民公社,朱家庄是其中之一。

1965年夏,烟台市宣布要举行全市篮球联赛。听说可以参加烟台市的篮球大赛了,一直鲜遇对手的朱家庄篮球队队员个个摩拳擦掌,村里人都说他们能拿冠军。

资料图   图源新华社

然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这次大赛中,朱家庄篮球队算是遇到了硬茬子。几轮淘汰赛下来,朱家庄篮球队对上实力最强的烟台渔业公司篮球队。尽管这些农家汉子使出浑身解数,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仍败下阵来。之后,他们又负于烟台药材公司篮球队,获得季军。烟台渔业公司篮球队夺冠,烟台药材公司篮球队居亚军。这让一直所向无敌的朱家庄篮球队队员明白了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

此前,男青壮年农民打篮球打出了名堂,也吸引了村里的女青年。她们不甘人后,聚集到“大苍蝇拍”那里打球。一来二去,加上村里支持,朱家庄女子篮球队于1962年宣告成立。她们在经历了几年的摸爬滚打后,也得到了参加全市女子篮球联赛的机会。

朱家庄男队那边的成绩,一直是女队非常关注的。被寄予厚望的男队输球了,刺激了女队的姑娘媳妇们。经过前期数轮淘汰赛,朱家庄女子篮球队与烟台市工业联队女子篮球队狭路相逢。烟台市工业联队女子篮球队可不简单,队员是从全市各个工厂挑选的篮球高手,她们个高体壮、服装整齐、英姿飒爽,在气场上就胜了一筹。

开赛哨响,个头普遍矮了三分的朱家庄篮球女队队员毫不示弱,她们严防死守、每球必争,对方想进一个球都很难。双方比分交替上升,一直相差二分,观众们兴奋极了,山呼海啸般呐喊助威,纷纷称这才是真正的篮球比赛,太刺激了!

就在场上比分18:18时,裁判一声哨响,烟台市工业联队女子篮球队队员犯规。接着一声锣响,说明时间到了!经裁判商量,一致认为犯规在比赛结束之前,要执行罚球。

这时,双方队员个个心里都像揣了个兔子,朱家庄队罚球的女队员是名气最大的球星,叫王维芳。胜败在此一举,只见她冷静地拿着篮球,原地拍了两下,一咬牙,原地起跳,球中了!朱家庄队一球险胜!

比赛结束时,烟台市工业联队女子篮球队的队员、领队、教练都很木然,怎么就被一群农村的黄毛丫头打败了?

她们其实并不知道,这个最后罚球的王维芳可不简单,她后来成了烟台女子篮球的第一人。

右为王维芳   作者供图

热闹如过节的“村BA”

1970年,烟台郊区农村通电了,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朱家庄村党支部为了支持篮球这项体育运动,花了不菲的钱买回数根水泥电线杆子,埋在球场周边,然后让电工拉上电线、装上大瓦数的灯具。

烟台农村乃至山东农村第一个农民灯光篮球场诞生了!从此,灯光球场赛事不断,隔三岔五就有邻村的球队到访,有时和驻村部队来一场友谊比赛,成了烟台土生土长的“村BA”。

到朱家庄打比赛最多的是黄务篮球联队,这是一支由25个村的篮球爱好者组成的球队。他们知道朱家庄篮球队厉害,总是提前吃饭,步行到朱家庄,选派高手出场。

每到比赛日,除了朱家庄周边的村庄,黄务很多村的老百姓有的从数十里外成群结队赶到灯光球场,给自己的球队呐喊助威。这时候,球场四周便人山人海,热闹异常,如同过节一般。

一般是晚上8时开始比赛,10时以后才结束。有时比赛还比较激烈,比分交替上升,最终大都是朱家庄篮球队获胜。

这个灯光球场在南郊辉煌了10年,烟台南郊老一点的球迷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们当过观众、啦啦队队员。

篮球成了朱家庄的符号,篮球也改变了一些农家儿女的人生走向。朱家村就有这样一个“篮球之家”,兄妹六人,个个都是篮球队主力队员,哥哥王维欣娶了个媳妇叫朱茂华,也是篮球高手。原济南军区女子篮球队看好了朱茂华,因她的父母不同意,没有成行。最终是王维欣的三妹王维芳,1970年被解放军八一队选中,成了八一队主力队员——也是烟台第一个八一队女队员。

如今的朱家庄篮球场,鸟枪换炮,球场换成了塑胶的,篮球架子是烟台警备区部队赠送的,标准的铁制球架。篮球队男队员,个个都是1.85米以上的大个头,身材魁梧,他们身着统一的运动服装驰骋在篮球场上,在芝罘区和烟台市的篮球比赛中连创佳绩,屡屡获胜。

长江后浪推前浪,篮球运动、篮球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朱家庄的一代又一代人。

你可能还想看:

这支歌成为我们蓬莱易三小学403班的班歌,一唱就是50年

过清明有这些讲究

我的爸爸峻青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