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检测食管早癌之碘染色内镜

 新用户19973098 2023-04-13 发布于四川

为了检查和发现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单纯依赖普通的白光内镜是不够的。在白光内镜的基础上,使用一些安全的化学色素,经过喷洒、注入、口服等各种途径,将有色染料导入到内镜下,使要观察的粘膜颜色发生改变,从而与正常粘膜在颜色上形成对比,将隐藏的病变暴露出来,就是色素内镜的基本原理。

以法国医生JGA Lugol(1786-1851)命名卢戈氏碘溶液,起初被用作防腐剂和消毒剂,也可以检测淀粉。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卢戈氏液就被用做筛查恶性肿瘤的辅助手段,Schiller曾描述其在早期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20世纪60年代,卢戈氏液被日本学者首次用于研究食管疾病。

正常状态下食管粘膜的鳞状上皮细胞中含有较为丰富的可以与碘反应的糖原,结合后粘膜表现为棕褐色;而当发生粘膜不典型增生或癌变时,鳞状上皮细胞内的糖原含量就会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碘反应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淡染或不染,因此通过染色程度可以帮助判断该处粘膜是否发生病变。碘染色模式分为4级:I级为浓染区,比正常食管黏膜染色深,多见于糖原棘皮症;II级为正常表现,呈棕褐色;III级为淡染区,多见于低级别瘤变或急慢性炎症;IV级为不染区,多见于浸润癌、原位癌和高级别瘤变。内镜下对食管进行碘染色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存在的部位和范围,使活检取材部位更加明确,从而提高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由于食管黏膜炎症、低级别和高级别瘤变以及癌变部位都可以出现碘溶液不染区,此时可借助于“粉色征”进行区分,即在喷洒碘溶液后病变部位呈不染或者淡黄色,2~3分钟后,高级别瘤变和癌变部位可变为粉红色。 “粉色征”在NBI下观察呈闪亮的银色,称为“银色征”。

由于碘液有刺激性,碘液的浓度、喷洒的均匀程度都会影响检查的质量。因此,染色前必须充分清洗食管表面黏液及食物残渣,以防出现假阳性。碘染色时抬高床头,从贲门处开始,经活检孔道插入喷洒管,取卢戈氏碘液(5%卢戈氏碘液4ml 生理盐水16ml配制成标准的1%的溶液)自下而上均匀喷洒食管,喷洒范围至距门齿约20cm。喷洒后稍加吸引使黏膜充分接触碘液后,进镜至胃底吸尽残留碘液。检查结束后用生理盐水或西甲硅油溶液冲洗食管并再次吸尽胃内残留液体。碘液应新鲜配置,也可短期内避光保存;染色后应尽快观察及活检;在保证染色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碘的浓度及用量,并避免碘染前食管或胃黏膜的活检。有碘过敏史、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忌用。食管黏膜损伤会影响碘染色效果,故再次碘染色应在一周后进行。

卢戈氏液可引起粘膜刺激,引起口咽部烧灼感、疼痛、胸痛等不适,严重者可引起食管和胃粘膜的化学性糜烂和溃疡。目前临床常用的卢戈氏液浓度在1.2%到2.5%之间,临床上卢戈氏液染色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不鲜见。此外,近年来关于卢戈氏液染色相关食管粘膜损伤引发的再上皮化现象也引起了内镜医师的注意,再上皮化生可能会影响术中区分肿瘤与正常粘膜。5%硫代硫酸钠是一种无害的水溶性化学物质,在内镜下喷洒可中和鳞状上皮上的残余碘单质,减少卢戈氏液染色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研究显示,使用2%的维生素C溶液也是一种减少碘反应的不错的选择。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改进,NBI内镜及放大内镜等技术有望代替或部分取代碘染色。

(Sodium Thiosulfate,STS;Lugol chromoendoscopy)

参考文献:

1.夏佳薇.碘染色用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高危人群筛查的临床研究。(2019年硕士论文).

2.曲俊彦.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卢戈氏液适宜浓度的研究.(2019年硕士论文)

3.中国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2015年,北京).

4. Narrow band imaging versus lugol chromoendoscopy to diagnos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orita et al. BMC Cancer,(2017) 17: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