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教育对人工智能最好的回应,是把人培养得更像人

 小红与书xh23 2023-04-13 发布于重庆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安徽黟县碧山村,一座徽州古村落,作为国内最早尝试以艺术乡建探索乡村复兴之路的村落,这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美好的梦想。

8 年前,中国教育微创新理事会曾组织20余位教育人在此“寻根问道说教育”,深知这是一个能够激发教育人情感的场域。

3月31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微创新理事年会邀请近100位校长在此相聚,站在中国社会最基础的组织结构中,最生动的山村民居田野中,以及最具勇气的乡建实验样本中,延续中国教育微创新理事会一以贯之的研讨风格,在更开阔的场域,以公共与共创的精神,叩问教育的本质,重新想象未来的学校。

一天半的同堂讨论与分组研究,让在场的教育人从无数的侧面和细节中放飞关于未来教育生态的构想与行动,凝聚出的精华构想绽放在特邀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杨雪老师的笔下,最终生成这幅由中国教育微创新理事会各位代表共同创作的“重新想象学校未来”10米长卷。

展开这幅画卷,我们会看到——

图片

蒲公英教育智库理事长李斌先生认为,真正的未来学校有三个面向:面向文明的来处,面向当下的挑战、面向未来的生活。这三个面向,都在时光的长河里,一脉相承。

他分享到,今天的学校教育对人工智能最好的回应,是把人培养得更像人。在这一愿景之下,未来学校的行动、未来教师的素养、未来校园的场景、未来学校的组织、评价、教学都将展开新的构思,以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为中心。

图片

重新想象未来学校,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刘慧希望就“创造一个能够渴望学习的学校”展开一场公共讨论,并分享了学校在激活——多姿多彩的生活,打开——与世界相联结,赋能——学习者创造意义的能力等三方面的创新实践探索。

任何理想的实现都需要条件。但正如陈嘉映先生所说:“不管好坏,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现实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

图片

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校长许凌可则将目光锁定在校长发展,在这个每天都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如果校长只需要一种能力,那就是达成共识的能力。我们达成怎样的共识,就会塑造一所怎样的学校。

最重要的共识,就是关乎学校发展底层逻辑的那些观念,包括教育的本质是改变;学校的五官很重要,三观更重要;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育”才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教育者将面临机器智化和人类“反智”化双重挑战。

图片

在银川市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书记黄莉看来,AI时代,现有的学校模式失去其存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虽然学校的变革持续发生,但培养模式、学校架构、教育形态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在一个旧的沉重的体系中去改进,远不如另辟蹊径去重新构想。

对人性的探讨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基,自然万物、社会万象皆能教化育人。未来教育通向哪里?通向天地自然,通向人文艺术,通向家庭社区……盛下天赋和热爱的地方都是学校。

图片

宜都创新实验学校骨干教师杨静表示,抛开时代背景下的努力,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虽然目前我们无法预测在一切都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将来还会不会成为学校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一定是要基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来思考。

学生的学习需求反过来促进教师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而教师学习方式的变化又促进教师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再反过来作用于孩子。对此,学校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做”个性化“和”网络化“等多重准备。

图片

深圳南山区华侨城小学校长王智慧提到,一所未来的学校必然拥有以下核心资本:最新的教育技术资本,包括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以支持个性化学习、跨学科学习和远程教育等多种学习模式;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思维、实践性学习和团队协作;与当地社区和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行业导师支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全球化的视野和能力,建立与国际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提供国际化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领导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和教师开展创新项目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变革和社会进步。

图片

深圳市南山区道新学校校长张莉在说到如何去设计一个教育教学行为时,提供了激发创新热情、降低改变成本、掌握关键决策、打造峰值体验的完整流程。

图片

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李建华校长认为从确定走向确定是过去,从不确定走向确定是现在,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便是未来。而我们应该带着传统自信、爱与被爱走向未来。

图片

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刘若涵老师,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的创造成长方面。从课标要求、单元框架、本质理解、必要品格、表现性任务以及教育启示六个方面,讲述了学校如何为学生提供创新成长的场域。最终达到让一切科学知识都变成学生探究和使用的对象,让一切知识技能都成为发展核心素养的手段,让探究与创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图片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王晓奕认为,社会发展亟需跨学科、跨领域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跨学科可以让学生从分科学习的局限中走出来,以完整的生活培养完整的儿童。

为了避免学科叠加、学科拼盘的困局,学校探索基于人的“适性”跨学科学习,从问题情境、组织形式、实践路径、学习保障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实践,以适应学习的“儿童性”,满足成长的“可能性”。

图片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提出,面向未来的教育,不是研究未来我们怎样做教育,而是研究今天教育怎么做,我们才会有未来。信息社会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是臻美。

美是未来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的重心要转向“美育”,而最有效的美育途径是“熏陶”和“浸润”。延续中国书院的优势,重塑面向未来的新书院,需要把握四个重要特征——生命在场、汇聚美好、对话共生和时空在线。

图片

天府第七中学的校长陈刚谈到,人工智能引发社会的剧变,从范围、深度到速度都是空前的。学校应该做的就是为面向未来的孩子筑牢锚定人生基础。

这主要指在基础教育的前段,不急于所谓的特长、个性的过分超前培养,而是要丰富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情怀、涵养人文精神,为孩子成为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丰富精神修养,厚植人文基础,陶铸民族之魂。让孩子的特长、个性在深厚的人文基础上自然生长出来。

图片

西安市新城区新知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刘岚追问,ChatGPT横空出世,学校教育教研会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吗?

学校积极探索有思想、会学习、立体化和生态型的教师学院,以清单式调研,菜单式服务,订单式课题,靶单式指导,回单式反馈,构建教师教研“学-研-评”一体化模式,真正体现研究的实际价值,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图片

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长邹贤莲认为,课堂的转型和变革,需要加速前进。我们得淌进深水区,来一场实实在在的重塑,真真切切地拥抱技术和转变行为。

为此,学校借助技术拆解更新课堂元素(解构),随需建构多种课型(重塑),因需定制学习方式(混搭),三步实现多课型混搭,对课堂这一系统中的诸多要素进行整体重组,并对学校这一系统中的作息、资源、空间、环境等相关要素进行全面优化。

图片

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实验学校执行校长唐玲娟相信,每个人生命之初都是天真而富有诗性的,教育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们的审美力。

学校依托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场景优化,让学生从审美自由走向审美自觉;课程融合,则是让学生从审美自觉走向审美自信。面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我们依然相信有些东西是不能被其所取代,比如:热爱、创意、对美的独特理解……

图片

要想成为一名教师,你就必须要成为一个预言家。因为你的工作是在帮助人们为30-50年后的世界做好准备。在秦老师看来,有了ChatGPT,教师更要回归传道、授业、解惑。为此,他展示了一张卓越教师领导力素养模型,和一张从洞悉现在转向面向未来的愿景蓝图。

图片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副系主任杨晓哲指出,智能在促进我们每个人进一步的成长。

智能助我们所能更能,对本来已经很熟练,很有能力,智能给的答案让我们快速地达成。当我们面对电脑,连接无线网络,使用智能技术的时候,我们还能感受到无限能量赋予我们的无限可能。

在智能时代,我们需要有更远大的愿景,更美好的希望,更宏伟的事业去成长。期待大家都能:放弃工作、开创事业、完整人生。

中国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沈祖芸表示,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伟大。教育的力量就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可以伟大的理由,帮助他们走在可以伟大的道路上。

这时管控就不行了,只有管理降解,教育才能生长。

怎么才能实现管理降解,教育生长?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放大教育价值。放大教育价值意味着产生影响力。从目标、连接、选择和需求出发,扩展你的影响,扩展人和人之间教育本应有的力量。

……

图中共摘录18位研讨嘉宾的主题分享,后续理事会专刊《重新想象未来学校》中将收录各位嘉宾演讲全文,在此不详细描述。

但这幅长卷并没有就此结束,在场所有的参会嘉宾都参与了此次关于未来学校图景的共创。

蒲公英教育智库实验学校总校长赵桂霞以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方式来设计此次共创环节,提出了“描绘创变模块的图景标准”,“确定从现状抵达图景的路径标准”和“给出模型、工具、流程”等三个表现性评价,带领大家建组织、明任务、解主题。

现场参会嘉宾聚焦讨论热度最高的八个主题——未来的校长、未来的教师、未来的学生、未来的组织、未来的课程、未来的课堂、未来的学习和未来的场景,分组展开讨论、重构、共创,在不断的反思和构建中为未来教育注入更多想象空间与实践可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滑查看更多

重新想象未来学校,不仅是放眼未来什么样,更要反观现在怎么做才有未来。这需要我们交互精神能量,交换专业价值,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协力同进。

中国教育微创新理事会,期待与每一所心怀教育梦想的学校一路同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