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用贴:新学期、新课标、新课堂现场观课手记五则

 RuudFu 2023-04-14 发布于湖北
文章图片1

观课手记1:公开课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多数公开课因准备过于充分,多数课都上不完,或出现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2、学生预习过度,导致假合作、伪探究,深度学习根本没有发生。

3、课件声光电太齐全,张数又多,教师成了播放员,过程性、需要计算、示范的板书内容用课件一下呈现最终结果,出现能看懂但做题时错误不断。

4、当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时,第一个学生发言后,第二个站起来学生缺少对上个学生发言的回应,也缺少论述自己这个答案与上述答案有何关联,自己思路是否受到启发,多数是一上来就说自己答案,称自说自话。

5、学生发言缺少有理有据逻辑推理表达,像我的观点是……,理由是……这样规范陈述较少。

6、合作探究时有一些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啥也没学,展示反馈时也听不懂!不如教师把这些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讲解、点拨、指导,为其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文章图片2

观课手记2:语文教学中的高耗低效

问题1:让学生花大量时间背诵一些'低值'内容。

请问课本中要求学生背诵段落、篇章真的全部有必要吗?真的是精品吗?语文校本课程要求学生额外背诵内容,标准是什么?正因为低质垃圾内容存在,学生记忆负担严重超载!

问题2:过度预习。

学习内容不多也不难,因过度预习学习内容一览无遗,进而使课堂成为再次嚼馍的过程,假合作、无效展示的虚假学习充盈。

问题3:活动设计只关注高活动行为,忽视高认知行为。

设计一味迎合、迁就学生的热闹、活跃、孩子高兴,课堂有温度无高度,导致孩子有兴趣,但孩子无成长无发展。

问题4:装腔作势的有感情读,作文无病呻吟。

朗读技巧是为表达感情服务的,而课堂上充斥着全班统一感情朗读,装腔作势伪朗读。作文教学多指向文章篇章布局、结构、线索、手法等写作技巧,翻阅学生习作,文辞虽华丽,却属无病呻吟或空洞无物,如果作文不能表达自己思想、观点、见解,这是作文教学悲哀。思想观点比写作技巧更重要。让学生关注鲜活生活现实,去提炼、概括自己的认识、见解、主张、想法、思想,我手写我思,我手写我心!先让孩子们有了强烈表达欲,这是写好作文前提,构建生活一一思想一一写作的链条。

问题5:课外阅读有量无质,对阅读力提升功效不大。

课外阅读学生多是舒服区海量的线性低效阅读,对孩子阅读力提升益处不大。要立足长期战略目标,不提倡追求有量无质的线性低效阅读,大力倡导有一定难度的精准、纵深的高阶思维阅读。

问题6:拓展无边界。

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美术课、音乐课、科学课,出现了种了别人田,谎了自己的园的情况。

另外,语文课本为什么在每篇课文后面不设一个资源包二维码呢?有专业朗读示范,有精选的资料,让学生与教师同步拥有教参。

文章图片3

观课手记3:语文课堂六个细节问与思

一是每个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导入与后续课文导入有什么不同?

我认为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导入务必要把说明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及单元目标纳入其中。

二是每篇课文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导入有什么不同?

发现第一课时已学,仍然以陌生课文情况导入第二课时,实在让人无语。用衔接、铺垫或第二课时用到点切入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三是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在学习时有什么不同?不分精读、自读,自读当成精读去讲,大有人在。我认为精读是教师引导、扶着学生学、悟单元语文要素,而自读课文重在把学到方法去用,从学到用,从扶到放是核心。

四是读与写如何处理?读写两张皮、重读轻写是常态。我认为读转化为写是学语文终极目标,通过写去反哺理解阅读,读中写、写后赏析才是语文教学完整循环。

五是课件能代替板书设计吗?朗读音频能代替教师范读吗?我认为不能。反而语文教师粉笔字、简笔画、板书设计、朗读能力等学科能力、基本功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六是把文学描述转化为画面,所谓直观、形象教学有弊端吗?我认为,文学语言有一种意境美、建构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心目中都有一个林黛玉形象,若用画面呈现,反而直白化、单一化,故要慎重!

文章图片4

观课手记4:换个思路上语文课三案例

思考点之一:尝试旧课新上

公开课不能上上过课这是常识,但我认为旧课可以新上。比如三年级学过课文五年级还可以再上,随着阅历、经验、学识、认知提升,学生对文本理解、解读会上一个层次,对知识建构会有新发展。可以对上过的课文目标进行拓展,还可以以新单元语文要素为目标,以前面单元课文为例子,进行应用落实测查。

思考点之二:重视多文本阅读

多文本比较阅读是一种趋势,是检查学生深度学习、高阶思维的有校载体,也是各级升学命题热点。因此可尝试从写作内容、结构安排、写作方法、文章主题、语言风格等视角探索求同比异多文本教学设计。先确定文本组合,可以是课内多文本组合、可以是课内与课外多文本组合,可以是整本节章节、人物之间组合,还可以是课外多文本。重点是选择角度设计异同探究点;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高阶思维。

思考之三:文言文还可以这样教

变换1:破译、猜学:提供没有断句、没有任何注释文本,让学生去破译、猜学,慢就是快,先难后易。

变换2:双向翻译:在传统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基础上,可尝试对学生逆向训练,把本篇译文转换成文言文,这是双编码记忆,学生对文言文句式、实词虚词用法会更深刻。

变换3:让学生写古文、古诗默写提示语。多数文言文默写多是提示语让学生默写对应句子,我在想能否进行逆向训练,即给默写句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提示语,考核理解、赏析能力。

变换4:主干问题统领法。多数课堂多采取如下思路:生字读音,节奏,读顺,逐字逐句翻译,主旨、中心、手法等赏析。也可以任务驱动统领,学生要回答主干问题,必须去文中找、去读,去比较、思考,这种用以致学效果颇好。

变换5:课内讲读与课外作业打通学习。课内是教师引导下合作学习,是解决学生独立不能解决问题,自习课做作业是自主学习,可以把一些可独立完成任务如实虚词用法、句式整理用作业形式去处理。

文章图片5

观课手记5:数学教学要从熟悉情景模仿近迁移转型到陌生情景创新的远迁移

笔者最近听了中小学几节数学公开课,发现教师在课堂立意、定位上仍然处于总结公式、讲练题型模仿、相似迁移思路上。

这类课基本程序是:通过一二个例题总结出一个公式,后面从题型变式角度讲练如何套用公式,培养的是学生模仿能力,相似迁移能力。

我在思考,还可提升到从学科素养视角去立意,重在培养陌生的不熟悉情景即远迁移、创新迁移去解决问题。

课堂重心不放在公式总结、题型全覆盖上,而放在关注学生抽象、概括、逻辑推力、建模等数学思想、素养提升上来,进而上学生借助思维生长、素养提升,借助程序性、策略性知识,能在陌生问题情景下,用所具备学科素养、思维方法,去创新解决新问题,即实现知识、方法创新迁移。

反刷题,反套路,从会解教师讲过类似题走向会解同一思维层级的陌生题;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这也许才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学改革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