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淌在心中的歌——在《梦回青山》首发式上的发言

 唐白甫grpj8q5p 2023-04-14 发布于新疆

流淌在心中的歌

——在《梦回青山》首发式上的发言

文/陈荣荣

*本文收录于《流淌在心中的歌~<梦回青山>读后感集》

1.《梦回青山》,这书名就颇具新意,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一代知青对广阔天地刻骨铭心、爱恨交织回忆的复杂心情。那时,在那里,乡民们纯洁无私的关爱,使初入社会的他们,在举目无亲的他乡异地感受到了父母不在身边的温暖;高山峻岭、秀丽风光、广袤无垠的大地,丰富的营养滋养着他们坎坷的人生,使他们在这片广阔天地顽强成长。虽然,他们有着不堪回忆的过往,其中不乏困苦与险恶。但我要说,它的确是伴随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当我们阅读《梦回青山》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歌,每一行文字的时候,心中总有那种撕心裂肺而又难以割舍的感觉。我们的思绪难免被拉回到那一幕幕火热的青春岁月。这种复杂的情感,非亲身经历者是无法深刻体会的。

2.知青,一如当代的独生子女,曾被哈弗大学不少人类学家称之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亚人类”。的确,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如此有意识、有组织的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举国数十年严苛的计生政策,在人类历史上,恐怕真的是空前绝后的了。因此,记录我们这一代人不平凡的经历,在历史上留下我们的痕迹,不失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壮举。在此,我们再一次对从策划、到征稿、到编辑直至最后付梓的所有台前幕后付出无数心血的老师们、知青战友们,向你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你们的无偿付出,是一件功德无量、千古流芳的大善事。我深信,它也必将在知青历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留下它浓墨重彩、光辉灿烂的一页。谢谢大家!

附:《梦回青山》收录的散文与诗歌

一、 散文:难忘的知青岁月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洒下片片金黄。我挑着担子,一头是一床棉絮,一头是装满生活用品的铁皮桶和小木箱,脚步踉跄、一步三回头直到母亲站在香樟树下的身影在暮色中逐渐隐去。第一次离开母亲,去邵阳师范报到,是1978年的早春二月。头一年11月份,在总设计师的关心指导下,中断十年的全国高考在华夏大地恢复了。作为77届录取率不到百分之四的高考考生,一纸录取通知书,结束了我一年多的知青生涯。现将此段经历记录如下,以不忘初心,与各位共勉。

下乡落户 1977年上半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那时在湖南,留城青年是没有资格参加高考的,而上山下乡运动已近尾声。想起自1969年下乡落户到老家湖南新邵陈家坊的大哥,依然冉然一身居无定所的窘境,心里虽有点胆寒,但我又不想失去这千载难逢良机,为了考试,我豁出去了,我要上山下乡!申请后经隆回县革委会知青办登记批准,曾明友老师介绍,插队落户于恩师家乡的高平区侯田公社文升村。寄居在恩师的妹夫汪明月家中。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知青生活。

开大寨田 当时正是学大寨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我下乡所在的文升二队,地处文升小田垅与高峰山过渡地带,山不高,丘陵遍地。将那座最大的小山包从山顶铲平,开发成一丘最大的大寨田,是大队下达给二队的光荣任务。全体壮劳动力倾巢而出。我1.75米的个头,也给我算了全劳力,每天十分,虽然,每个工分的价值也就八分钱。分配给我的任务是挑土,一根扁担,两只竹编的畚箕就是全部工具。装满黄土的两只畚箕一般有150斤左右重。除了中午吃饭休息大约一个小时,起早贪黑,每天的劳动时间都在十小时以上,重复着装填,运输,到土几个简单动作。一天下来,人就像散了架,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偶尔想起高考的事情,刚拿起书就眼皮打架。有时甚至连澡都没洗,就呼呼入梦了。想起自己下乡的目的就是为了有资格参加高考,如今这个样子,能考得上吗?心里不禁十分苦闷彷徨。好在人多力量大,这个貌似那么高大的山头,居然在两个多月的集团作战中被拿下了。

快乐时光 我的下乡,不像以前那些大规模的,有知青成群结队,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因此难免枯燥无味。但是也有许多难忘的快乐时光。印象最深的是生产队长,他虽然年轻,但为人公正,做事有板有眼,深得大家喜爱。虽比我年长才三岁可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了,而且老婆肚里还兜着一个。队长性格开朗,喜欢喝酒,与我也很合得来。好几次,我俩攒够钱了,便相约在收工以后一起去文升的供销分社,享受0.75元一斤的土茯苓烧酒,每人半斤用自家菜碗装着,小心翼翼地拿到我的住所。要么花生米,要么自己抓的泥鳅炒点酸辣椒,再加上一大碗腌菜汤。碗盏交错,对饮畅聊,其乐也融融。记得有一次,隔了好久没喝酒了,我俩走几步,喝一口,回到家中,酒碗差不多就已见底了。他老婆问起,回答不小心在路上给全洒了。结果他老婆又给了他0.78元,他向我努努嘴,窃笑这次赚大了。队长开朗而快乐的性格也深深感染了我,给我那段枯燥而苦闷的日子留下了许多快乐的记忆。莳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插秧,那些日子里发生的笑料更是终生难忘。大丘水田里,大伙儿一字儿排开,比赛就开始了。蜻蜓点水似的,很快,身后便是绿油油的一大片,场面蔚为壮观。队长走了一下神速度慢了一点被困在中央了。

不巧的是,他这时又尿急了。他只好对着大伙儿说,“莳田花芜(扮禾),撒尿乱撸(解裤子),代是(大家)莫看哦”。这时中年的妇女队长马上接句,“看又有么子要紧,哪个冒看过呢”。队长这边大笑回怼,“凭什么给你看,我又没看过你的。”接下来的一幕能让你见识什么叫大胆泼辣了。妇女队长一边作解裤带状一边说,“要看么,我现在就给你看”,搞得满田垅的人忍俊不禁,队长也悻悻然败下阵来。

困苦时分 高考日趋临近,我的心也一步步紧张起来。想起大哥69年下乡落户老家陈家坊,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其时依然冉然一身。我若是考不上,难道一辈子就待在这个山村,像大哥一样,连老婆也娶不上。想到此时,不禁悲从心底来。无论如何,也得决一死战。据说县里有复读班,可我的身份是下乡知青。我探过队长口风,想请假。可他说有些人认为我是来接受再教育的,才几天就想飞。我想借几本书好好看看,可文革前留存下来的书极其稀少,况且要复习考试的人那么多。十年没有高考了,累积了多少人啊。没得办法,只好把自己原来高中的教材翻来覆去看了一遍又一遍。考试前三天,终于请到假了。

尽管考场设在我的母校隆回三中,我离开那里也才一年多不到。但意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考试开始了,第一场考语文。想起这场考试即将决定我今生命运,我的手瑟瑟发抖,怎么也握不住笔。见此状况,老师们非常担心,经请示校长也是考场主任和上级有关领导,考场派了一个机动监考员陪同我在操场了转了一圈又一圈,20多分钟后回到考室才完成了那场考试。现在回想起来,更加感激关心我的老师和领导们。倘若没有他们的爱才惜才之心,没有敢于承担一切后果的勇气,那场考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次年初,我收到了通知书。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隆回三中考上的几个应届毕业生之一,我至今仍心存感激,没齿不忘。

    一纸录取通知,使我结束了一年多的下乡知青生活,也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多年过去,那段枯燥单调而又快乐难忘的经历,以及刚拿到高考录取通知瞬间的激动心情。仍然不时涌上心头,历历在目,仿佛昨日发生。

二、 诗歌:当我接到录取通知的瞬间(外一首)

——44年前刚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激动情景仍不时在眼前浮现

当我接到录取通知的瞬间

晶莹的泪花顿时涌满泪眶

摸得着心口在怦怦急跳啊

双手在微微发颤…

多少话儿涌上心头

幸福的暖流全身流遍

妈妈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

语重心长把我拉到她身边

她说做梦也没想到

你这“狗崽子"还能把大学梦圆……

说到此时她喉咙哽咽再也说不下去

我只是把录取通知更紧地捧在胸前……

第一届高考虽已过去44载

刚接到录取通知时的情景

仍不时在脑海中浮现

它时刻提醒着我不忘初心

激励着我 鞭策着我

在人生的大道上勇往直前

 

惜别

——写在第一届高考赴校之前与下乡老友们别离之际

习惯了一起出工 散场

一时间却要离别心意彷徨

脚步不知为何变得那么沉重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难诉衷肠

前世五百年才修来同船过渡

三百六十五天同甘共苦

血汗淋漓 灵与肉的洗礼

我们携手并肩 战友情谊深长

来不及喜闻满垅麦菽飘香

未曾见新开“大寨田”稻海金浪

此去一别 再聚是何年 相会在何方

怎不教人 戚戚然 黯然神伤……

好男儿切莫儿女情长

热血青年志在四方

四化宏图要在我们手中实现

为祖国奉献我们的青春与力量

再见吧 亲爱的乡亲,战友

让我们互道一声珍重

彼此祝福万事如意身体无恙

重逢在华夏百花盛开的时光......  

【作者简介】陈荣荣,笔名明月清風、中共党员、研究生、中教高级,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湖南诗歌学会、湖南诗词协会、湖南网络作协、邵阳市作协、深圳市作协会员,《神州文学》编委,中诗社《唯美诗刊》副主编、深圳《湾区诗歌》编辑。主要从事诗歌与散文创作。在各级报刊杂志(CN刊号)发表诗歌散文共计25万字,散见于《辽河》《鸭绿江》《青年文学家》《特区文学》《作家报》《湖南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宝安日报》《宝安文学》《中国诗歌学会》公众号等报刊杂志且多次获市级以上奖,2023年3月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诗歌学会百佳会员。有诗入选《辽河》杂志社主编之《2022中国年度诗歌大选》。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