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译文
通鉴解读 这段材料记述了楚倾襄王病危时,楚太子熊完和春申君黄歇请求秦王放楚太子回去继承大位的故事。黄歇通过范睢向秦王嬴稷传达了楚太子的请求。简单来说,如果让楚太子回去,熊完会感激秦国,秦国就会多一个强大的盟友——楚国;如果不让熊完回去,楚国会另立新君,楚太子只是一个平民,对秦国没有任何用处,而楚国和秦国之间的和平也将难以实现。 结果,范睢将黄歇的话转告嬴稷后,秦昭襄王并没有做出任何决定,只是淡淡地说:“让楚太子回楚国看看情况再说。”事实上,后来的历史记录表明,黄歇以楚太子病情为由拒绝了任何客人的拜访,而熊完则乔装回到了楚国,成功继位。秦王大怒,要杀黄歇,但范睢劝住了他。最终,黄歇回到了楚国,并被封为楚相,他也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士之一的春申君。 在阅读历史的时候,我经常将自己代入历史人物的角色中,从权谋的角度去揣摩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又为什么那样做。通过这样的推测和思考,我能够不断加强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达到权谋思维的目的。 事情出现反常往往会让人感到诡异,特别是在历史记载中,逻辑不通或者非常不合理的地方,越是这种情况,越需要我们动动脑筋,锻炼思维能力。 例如,根据黄歇对范睢的陈述,如果秦王不让楚太子回国继位,楚国将另立新王,此时即使秦国握有楚太子的命运也无济于事。范睢也认同黄歇的观点,因此将这一建议传达给秦王。 然而,问题在于,为什么春申君黄歇和应侯范睢这两位当时的名士都支持楚太子回国继位,而秦王却不同意呢?考虑到战国时期的交通不便,楚倾襄王已经病危躺在床上,随时有可能离开人世。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个时候时间就是生命,如果真的想让楚太子回去继位,应该立刻放行。但是,秦王却只是慢悠悠地说了一句:“让太子先回国看看情况再说。” 根据史书的记载,黄歇以楚太子患病为由闭门谢客,熊完则乔装逃回楚国,并成功继承了大位。此举激怒了秦王,他想要处决黄歇,但被范睢劝阻。最终,黄歇回国后被封为楚相,成为战国时期四大名相之一。 要知道,古代没有飞机和高铁,因此往返一趟可耗费不少时间。如果太子傅要去一趟,有可能会延误救援楚倾襄王的时机,让他死在秦国的监视下。因此,秦王不能真心实意地想让熊完回去。 那么,秦王到底在想什么?他是担心黄歇撒谎,还是隐瞒了其他重要情况,想要逃离秦国呢?都不是,因为如果他想验证事件的真相,应该派自己的人去楚国,而不是派楚太子的老师。 那么,从权谋的角度来看,秦王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利益是权谋家考虑问题的核心,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那么问题来了,黄歇劝秦王放熊完的那番话中,很难看出任何实际利益。黄歇口中所谓的利益,要实现起来都必须在熊完顺利继位并守信用的前提下进行。 在这个时候,熊完和黄歇的心态都是很现实的,因为此时楚国还不是熊完的,所以什么条件都愿意接受。但如果真的成为楚王,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不计后果呢?这是个未知数。因此,黄歇所提到的好处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毕竟,追求短暂的享受是不值得的,一旦达成目标后却发现损失巨大。 另外,关于不放楚太子回国的坏处,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当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和攻蜀等措施,综合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六国。即使一对一单挑,秦国也可以轻松胜利。在惠文王时期,五国联军曾试图攻打秦国,但最终败在了函谷关外。此时的秦国比惠文王时期更加强大,统一六国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秦国并不关心楚国的心理活动。 对于秦王掌控楚太子的原因,从权谋的角度考虑,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是等待新王继位后,利用楚太子作为筹码向新楚王要求割地。如果新楚王答应要求,秦国便会帮助楚王杀掉熊完,否则秦国会放回楚国太子并帮助他组建亲秦政权。接着,秦国将通过楚国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来割裂并拖垮楚国,最终通过吊民伐罪的方式解救楚国人民于水火之中。 第二种可能性是直接打着帮助熊完夺回楚国王位的旗号,侵略楚国。由于楚太子在楚国拥有利益集团,新的楚王上位后也要安排自己的利益集团,因此,楚太子的利益集团将会失去根本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支持秦国控制的楚太子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后,秦国打下楚国后,需要用本地官僚来统治楚人,而这些官僚很可能就是楚太子原来的利益集团。 对于当时的秦昭襄王嬴稷而言,他可能会考虑这些利益相关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