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芬兰加入北约:谁才是真正的地缘政治大师?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3-04-14 发布于北京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前段时间欧洲又一次风云突变,芬兰加入北约得到了批准,未来芬兰就是新的北约成员国,自此北约经过这一轮东扩之后,终于没有下一步东扩的可能了,因为再往东就是俄罗斯了。

◇ 芬兰正式加入北约相关报道

◇ 扎哈罗娃未来可以考虑做一个脱口秀演员

此前俄罗斯和北约接壤的只有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一部分领土,芬兰加入后,俄国与北约国家的边境线扩大了1300公里!本来在这之前欧洲人因为连年的岁月静好,北约已经有松动要散伙的迹象了,俄国的一次“特别军事行动”让松散的北约又团结到一起,还吸引瑞典芬兰这种长期中立的国家加盟,大帝真乃北约中兴之第一功臣也。

提到芬兰这个国家,熟悉苏联历史的朋友可能第一时间都会想到苏芬战争。这场战争也是苏联为了得到缓冲区对芬兰展开“特别军事行动”,结果被打了个灰头土脸。

 瑞典疆域变迁

不过,历史上的芬兰是多次作为缓冲区而存在的,早期芬兰曾经是瑞典一部分,瑞典瓦萨王朝在古斯塔夫二世的带领下扬威整个欧洲,而这个家族的发源地就来自芬兰。在瑞典鼎盛之时,东边莫斯科公国也开始兴起,并取代金帐汗国成为沙皇俄国,崛起后的沙俄向欧洲中心进发,不可避免的与瑞典王国展开冲突。

在战争中沙俄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并在此处修建了新都——圣彼得堡。而对瑞典来说,这次战争是陷入全面衰退的开始。

◇ 亚历山大一世·帕夫洛维奇(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2月1日),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四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十位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之子。由于他在拿破仑战争中领导反法同盟击败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复兴欧洲王室,从而被欧洲各国贵族称为“欧洲的救世主”,加上其做为战后欧洲神圣同盟的领导者,故又被称为“神圣王”

俄国人在营建圣彼得堡后,下一步就要为它营建缓冲区,而圣彼得堡的缓冲区就是芬兰,又经过几次战争后,俄国正式占领了芬兰,时任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对芬兰采取了相对宽松的统治政策。他给予芬兰自治权及大公国的地位,沙皇兼任芬兰大公,在芬兰实行高度自治,议会政府全部由芬兰人担任,芬兰人也可以在沙俄政府任职。

此外,亚历山大一世还答应芬兰可以完整保留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文化,连芬兰官吏也没有被强制性讲俄语。当时沙俄境内其他地区还在实行农奴制,而芬兰政治是由议会和自由民组成。

这么来看,沙皇对芬兰这块“战略缓冲地”真挺善。不过也千万别以为是沙皇慈悲为怀突然心善,之所以宽松统治,本质还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圣彼得堡核心区,一旦芬兰人闹起来帝国首都随时就有崩盘的危险。

◇ 1809年,亚历山大一世出席芬兰波尔沃议会

◇ 芬兰画作《袭击 》(1899) 象征着芬兰俄罗斯化的开始。俄罗斯的双头鹰正在从芬兰少女的怀中撕下法律书籍

不过到了19世纪末,芬兰人的好日子到头了,俄国境内阶级矛盾激化,极端民粹主义盛行,政治环境也变得越发保守,这使得沙俄朝廷认为要坚持贯彻“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消灭各地民族文化才能让帝国“长治久安”。

于是,沙俄开始剥夺各地少数民族区域的自治权力,并使用武力逼迫各其他民族俄罗斯化,现在俄国经常玩的那一套就是从这来的,在全国的俄罗斯化进程中,芬兰自然也未能幸免。沙皇尼古拉二世取缔议会权力,查封当地报纸,禁止民间思想传播,芬兰上到权贵富豪,下至劳苦大众,开始抵制俄罗斯沙文主义,传播独立思想,甚至沙皇派到芬兰的总督都被当地人刺杀,此时芬兰距离民族独立只有一步之遥。

 芬兰议会

1917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二月革命沙皇倒台,芬兰社会党认为这是脱离俄国的绝佳机会,他们通过芬兰议会,以法律的形式通过了一项声明:既然沙皇是芬兰大公,现在沙皇垮台了,那么他们的统治权力也就不复存在,芬兰议会决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时不用向沙皇报备,议会自行做主。

这种半独立状态维持到1917年年底,此时俄国布尔什维克因为在选举中反复无常,引来了俄国内战,芬兰议会认为现在俄国肯定没工夫顾及芬兰事务,于是宣布脱离俄罗斯成立独立的共和国,这是几千年来芬兰人第一次独立建国。

芬兰独立后苏俄立刻就炸开了锅,布尔什维克高层围绕芬兰问题展开激烈争吵,斯大林甚至认为直接大兵压境,杀他个片甲不留。相比之下列宁还算温和,他只是想让芬兰建立一个红色政权,于是扶植当地红色政权进行革命,这样一来芬兰就陷入了内战,芬兰政府军在瑞典和德国支持下对红军进行反击,瑞典没参加一战,所以有经历进行支援,而德国身大力不亏,虽然国内在打仗不过对付个芬兰红军问题不大,而苏俄此时正在内战,没精力管芬兰红军,因此内战在半年之后红军被剿灭。

 芬兰内战

于是,芬兰政府正式建立政权。而苏俄因为受困于内战,也尽力和这个新生国家搞好关系,在1920年就签订了《苏芬合约》,1932年又在此基础上追加《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可以看出,芬兰和苏俄的分手是和平分手,基本上和苏联解体时乌克兰从前苏联独立出来是同一性质,相关决定和协议理应得到双方的遵守。但是苏联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秉持着“协议就是用来撕毁的”这一原则,苏联一直对芬兰领土垂涎三尺,特别是卡累利阿地峡等地域。

这里距离圣彼得堡很近,是得天独厚的战略缓冲区,斯大林持续以谈判、威胁或尝试颠覆芬兰政府的方式来解决其边界问题,并且准备必要时直接通过军事行动并吞芬兰,终于在提出交换领土的的想法被拒绝后,苏联在1939年大举入侵芬兰,也就是世人所熟知的苏芬战争。

 “白色死神”西蒙·海耶微笑点名每个苏军士兵

苏芬战争的过程此前提过很多次,今天就不再赘述,结果是苏联靠堆人命换来惨胜,芬兰丧失了10%的领土,包括卡累利阿地区和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还有20%的工业产值。苏联在新得土地上建立了“芬兰-卡累利阿共和国”,以便日后彻底吞并芬兰用。

二战时期芬兰借助德国的力量暂时收回土地,但随着德国战败,芬兰的形势也岌岌可危,好在是政府走英美路线向苏联施压,才免遭灭亡,只是当初光复的领土又得割让出去还要赔款3亿美元,一部分领土还允许苏联驻军。

战后芬兰由于特殊的地缘环境,在政治上并没有靠拢和自己意识形态比较接近的西方,反而是从本国的中立政策出发,将对苏友好作为本国中立外交政策的立足点,还允许苏联派来的政客在芬兰担任公职,这样的奇葩政策又被当时国际上称之为“芬兰现象”。

不可否认的是芬兰现象大获成功,苏联也因为干涉波兰、匈牙利内政搞得灰头土脸,政府考虑有必要对芬兰示好,以证明苏联没拿自己的友好邻邦当耗材,于是回应了芬兰的善意。不仅撤回了芬兰领土的军队,还撤销了芬兰-卡累利阿共和国的行政机构,从16个加盟国变成15个加盟国,表示没有侵略芬兰的野心。

等到苏联解体,东欧迎来大规模西逃行动,芬兰也没有借此机会痛打落水狗,对于加入北约始终意兴阑珊,只加入了欧盟,而去年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乌克兰成为了芬俄关系的转折点,兔死狐悲,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乌克兰?公众对加入北约的支持率急剧飙升,俄乌开战前支持率为 30%左右,开战后冲破 70%,创下历史新高。

于是去年芬兰政府提出加入北约的请求,经过一系列手续审批之后,前不久终于加盟成功。

 芬兰关于是否加入北约的民意调查

 修座桥,彻底让波罗的海舰队成为芬兰湾舰队

芬兰加盟北约,不仅意味着欧洲的团结更进一步,更有可能芬兰和爱沙尼亚会在芬兰湾上修一座大桥,因为两国隔海相望,最窄处只有60公里,修桥是完全可行的计划,如果大桥建成,波罗的海会彻底变成北约内海,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则进一步退化成芬兰湾舰队。


当初俄国为了黑海的出海口占领克里米亚,进而进攻乌克兰,现在不仅黑海的出海口没得到,波罗的海也出不去了,真可谓那句古话,具体是哪句古话欢迎各位打在评论区。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