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明 (一)小感冒中的中医原理 这些年,看到网上特别多的人转载各种养生治病的秘法,比如某某方法可以排寒,某某方法可以祛湿,还有敲胆经排毒,山药薏仁粥养气血,艾灸拔罐按摩穴位补肾,以及肾阳虚阴虚等概念,无一例外的影响了很多人。最后发现,方法越多,你越迷糊,不断的换来换去,最后放弃。 我研究中医十年,最初也是沉迷于网上的这些概念,后来开始学习伤寒论,然后是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学说和圆运动中医学,接着痴迷于火神派的补阳理论和李可的临床诊断医案,这些年也拜访过一些中医,试吃过非常多的方剂,虽无真正看病的医术,但是结合武术与丹道的修炼理论,对于人体的中医原理,算是大概明白了许多,所以在此谈谈我这些年来中医以及修道路上的见闻,以此抛砖引玉,期待指正。 去繁就简,人体一气循环的基本模式就是气从肾水中向左升起,到达肝木,肝气在脾阳左旋的帮助下继续上升化为心火,心火在肺金的肃降作用下往下,然后经过胃土的右旋帮助下回归到肾,完成人体的循环。这是理论模型,实际上通过六经在循环。这个循环上出了任何一个问题,都会在相应的地方显现出疾病。所以中医如果不懂六经等于是盲人骑瞎马,靠碰运气。人体的先天之本为肾阳,必须依赖于肾阴充足才能潜藏于下。脾胃是后天之本,胃纳食后由脾中阳气转换为中气,从而推动人体的一身活动。但是脾的阳气来自于肾的阳气熏蒸,你可以把中气理解为煤气,把肾阳理解为电池,烧饭靠煤气,但是没有电池打火的话煤气是点不燃的。 人为什么会生病?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一气循环出了问题,疾病一般分为实病和虚病两种,实病是指循环里面的气还足的情况下,由于受到寒热或者饮食损伤,造成循环异常,这种一般治疗起来比较快。还有一种虚病是指循环里面的气不足了,造成的循环异常,就不太好治,容易复发。 首先我们通过最常见的感冒来看生病原理与治病思路:假如某人在夏天吹空调,导致外来的寒气突破人体表层的卫气防护后,卡在肺金那里,让卫气不能正常发散,就会出现头痛,闭汗的症状,这个阶段属于风寒初期,如果你马上通过一杯姜汤,同时用热水泡脚到背上汗出,感冒就立马好了,不会继续发展。伤寒论里面用麻黄汤来发汗,那是重症,气虚的人,用姜汤和薄荷苏叶发汗就可以了,尤其用46度的热水泡脚30分钟效果最好。除非无效的情况下才用麻黄,因为麻黄的原理是把气调动往外散发,特别耗元气。 如果你没有快速应对,那么本来应该经过肺的肃降作用往下降到胃的阳气停住了,这个阳气就会灼烧肺水,烧一下肺水就变凝固,化为白痰,再继续烧,白痰就转为黄痰,再严重就是肺炎。肺水被烧,就出现嗓子疼,咳血,气不降,就出现咳嗽,同时胃气不降,人就不想吃饭。到这一步的治疗方案,就得分两步走,一步是用发汗解表的药来让肺气恢复,第二步是用清热的药比如金银花,板蓝根,麦冬等把阳气降下去,不让它继续烧肺水。但此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注意点,就是清热的药一般性寒,会把胃变凉,所以要加一些暖胃的药比如生姜来中和一下。有时这一步生姜就能看出一个中医是不是内行。比如香港念慈庵的止咳糖浆的配方就比较科学。明清以来流行的中医温病派就喜欢用寒凉的药清热解毒,而不顾及寒胃的问题,造成胃强的人病好了,但身体虚了,胃弱的人直接挂了。而西医对付这个感冒的方法很简单,用挂吊瓶,那个吊瓶是极为寒凉的,一入人体立刻就把停在肺里的阳气给消灭掉了,自然症状就消失了,但寒气停留在身体里,无法祛除,每挂一次吊瓶,身体寒气就重一点,顺着六经传变往里深入,从阳明,太阴,直到到厥阴,有些小孩阳气弱,吊瓶一多寒气入骨髓就变成了白血病。后来火神派的兴起就是因为温病派把中医的路带歪了,才提出的保护阳气。这个火神派我们后面再谈。 以上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感冒,但是了解人体气血循环的原理后,再治疗就心中有数,知道每一步是什么原因怎么对症,而不是套用书上的方子去给病人试药,也不用再去纠结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这些名词。 (二)几种常见的病症 现代人大多体虚,那么虚病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正常情况下,随着年纪变大肾阳和肾阴会同步缓慢衰弱。但如果你有不良的习惯,比如晚睡,夜生活过度等等,首先肾阴就会急剧减少,从而导致肾阳无法完全包裹于肾阴中,火飘于上灼烧肺水,造成上火长痘,头发油,口腔溃疡,痰多等症状,这是第一阶段。而肾阳不能潜藏于下就等于被浪费掉了,所以肾阴虚必然导致肾阳虚,此时腰痛腰凉,痛经,腹泻,这是第二阶段。肾阳虚后,脾阳得不到肾阳的熏蒸,也会衰弱,因此人的消化能力变弱,中气减少,皮肤松弛,这是第三阶段。一指导引归根术提示中气减少后,肾阴更加得不到补充,从而加深这个恶性循环。年轻时阳在下,阴在上,就是地天泰卦,老年人阳在上,阴在下,就形成了天地否卦,高血压,糖尿病由此而来。现代人都是坐着办公,阳气堵在腰部降不下去,所以这个过程会更快。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古人叫消渴症,原理就是浮阳在上,在上焦就表现为口渴,中焦就表现会食欲旺盛,而脾阳得不到肾阳支持导致消化能力弱,吃进去的食物转换为糖分后没法再继续化成精血,所以血糖和尿糖高。 为什么贫血? 很多女人贫血,就买阿胶吃,买红枣吃,还有钙铁锌硒什么的,有用吗?基本没用。因为现代人贫血的两大原因,一个是脾阳不足造成气血没有生化之源,也就是吃进去的东西不能消化转换成精血,更何况阿胶滋腻碍胃,吃了更加消化不良,那通常是给古代很多消化很好但是平时吃不起肉的人补血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晚睡,到了晚上11点正是造血的时间你还在玩手机打游戏。就我了解,11点前能睡觉的人很少。敲胆经的原理是疏通阳气通过胆经的下降之路,补血有一定效果,但是本质上脾阳依然衰弱,所以作用也有限。南少林火功推拿导引术提示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为堕胎造成肾元根本损伤,此等杀生大忌,靠药物万难补回。 拔火罐或者吃薏仁生姜可以祛湿? 拔罐可以祛除身体浅表层的湿气,尤其是生活在寒湿地带的人,但是拔了之后还会继续生湿。我曾在湖南拜访一个会告阴状,还精通鬼门十三针驱除附体的老道人,据他讲,拔罐和艾灸都需要先扎针,有针眼然后效果才能好。薏仁也是一样,通过淡渗利尿的作用祛湿,但是由于脾阳不足,转眼湿气又来。包括运动出汗也是一样,转眼又重来。很多靠跑步健身的人,尤其是长跑,原理也是调动阳气到体表和肌肤祛湿除水,内脏反而更虚了,运动一停反弹更快,所以很多运动员到了年纪老的很快。 中风的原因?因为肾阴虚发展到全身津枯血少,阳气不能包裹于阴中,疏泄成风,上冲则头痛,这种头痛需要快速补阴祛风,否则容易入脑出血,压迫神经造成半身不遂。 痛经及经期异常的原因?小时候打吊瓶多的,或者吃冷饮冰水多的,寒气停留体内不得温化,造成经络不通而痛。经少,延迟甚至闭经,一个是寒气堵塞,一个是气血少,吃点益母草这种行血药当时有效,但是不解决根本问题,唯有驱寒生血才行。 皮肤病的原因?皮肤病有两种,一种是风湿造成的,皮肤起疹和藓,这种用祛风的药可治疗。还有一种是血淤内停,造成营血不能滋养皮肤,这种症状还伴有眼目眦黑,只能用活血药慢慢磨去干血,再配合调理营卫的药。曾有朋友皮肤病到处找中医,给我一看方子,尽是防风,穿山甲等祛风药,因此立马断定这个医生是半瓢水。 以上列举一些常见疾病,篇幅有限不能展开,只是为了说明疾病的成因都是遵循:肾阴先损,然后损及肾阳,然后脾阳变弱,最终中气衰败,津血减少,寒气入侵,经络堵塞,症状根据各个阶段不同呈现的形式也不一样。还有一些是先天带来的因果病,气血并不虚,但经络有损,较为难治。 (三)中医的几大派别 说了这么多,都是谈的疾病成因,那么该如何治疗?我们先来看看中医各大派别对治病的方案有什么不同,从而对中医有更深的认识。 首先是经方派,也就是以伤寒论为准则治病的,后世大多数方药都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如果真的弄懂了伤寒论,必然是一代名医。可惜的是伤寒论理论谈的太少,大多是按症状来用药,张仲景当年肯定是理论精通,所以才能写出伤寒论,但是后世医生光凭那些晦涩难懂的语句,照搬用药,十有八九会出错。比如一个头痛,就有风寒引起的,也有津枯血少的内风引起的,还有龙雷之火上冲引起的,光凭症状,不懂伤寒的本意,实在难用药,所以后世才有那么多的中医学派。 温病派就不说了,清热解毒,把人清的越来越寒,一瓶王老吉,越喝越上火,还有广东的凉茶,不知越是气候湿热的地方,人体内的阳气就越少,因为都在体表,凉茶的苦寒下去,吃啥也没胃口了。现代中医不少都走的这一派的路子,只要见到红和肿就清热。 脾胃派,李东恒创立,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入手,后世黄元御的一气周流说,也是突出脾胃中气的重要性,以茯苓,干姜,甘草,半夏健脾降胃。新经络公众号提示黄的理论写的非常透彻,用药也是极为简单精炼,中气强则疾病消,一点都没错,问题是,很多人中气弱是由于脾阳不足造成,脾阳不足又是肾阳虚造成,究其根源最初又是肾阴虚引起的。所以你会发现吃了一堆补中益气,理中丸之类的药,中气还是弱,改善的几天又还原了。尤其是人参,当人体上实下虚的时候,补进去的气都跑上面去了。记得有一次我试验人参的药性,晚上突然感觉流鼻涕,开灯一看,枕头上全是鼻血。所以虚病之人,上热下寒,补药难去到相应的位置。 滋阴派和温补派有所类似又有不同,滋阴派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过四十则阴气减半”,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肾阴虚是造成虚病的根源,所以此派以滋阴为主,而温补派张景岳认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也就是说肾阴虚,也同时造成阳虚,这个就跟我们上面描述的阶段很接近了。 这两派的滋阴都是以熟地黄为主,同时以少量附子温阳,以茯苓,泽泻去掉熟地之湿,以山茱萸和牛膝引药下行,目的都是让上浮的阳气降下来。尤其是张景岳的镇阴煎,熟地黄用量达60克。熟地黄入肾,可大补肾阴,并且因为九蒸九晒,所以性温不寒,看起来好像很完美,又滋阴又不寒胃,可是有个致命弱点,滋腻碍胃,特别难消化,本来你的脾阳就弱,这么难消化,煮出来像墨汁一样又粘稠的东西,你喝下去还能有胃口吃饭? 所以这药只适合刚刚肾阴虚,还没累及脾阳的阶段。当初张仲景发明的千古名方八味地黄丸,用的可是干地黄,不是熟的,取的就是干地黄流畅活泼之意。当然,为了试药,镇阴煎我也是吃过整整两个月,边吃边号脉,现在想想还龇牙。南少林火功推拿导引术提示道家很多辟谷服食的药材比如天门冬,黄精,地黄等都是补肺水滋肾阴的,但是如果你照着去服食,不出一周就得拉肚子。因为服食的前提是道家中气练的很足,脾阳强大,这些滋阴的药就可以帮助阳气潜藏。所以气弱体虚的人辟谷有害无益。 名老中医李可校对的圆运动中医学,也是认为左尺脉足的人,也就是肾阴足的人大多健康长寿。正是看到了熟地黄的腻,干地黄的寒凉,此派的补阴方法较为偏于食补,也就是以黑豆,鸭蛋这些养阴又平和的食物为主,而养阳则以海参和猪腰为主。黑豆炖海参,是他极为推荐的疗法,大补肾阴肾阳,又无寒凉和滋腻的弊端,越吃气血越足。当然,为了验证疗效我又忍痛买过辽参回来炖黑豆,货一到我就发现几百块的海参居然还没我手指头长,这价格,不是咱无产阶级消费的起的啊,所以长期疗效我也是不知道了。但是黑豆浆,我确实喝了好几个月,并且验证确确实实可以补阴降火,没有任何弊端。但是黑豆必须是黄心小黑豆,就是长的像肾一样,扁扁的,上面还有凹进去一小块,那就是气的收藏作用给收进去的,越小就收的越紧,越能补肾。补骨脂更小,收藏力更强,但是太燥,独用不能滋阴。李可的肾气丸以枸杞滋阴,菟丝子和补骨脂收气,仙灵脾助阳,倒是可以长服,不过我觉得枸杞滋阴力不够,也不能引火下行,容易上火,配合黑豆浆也许更好。 以上派别,都不赞同重要附子干姜之类的热药,认为热药伤阴,平时也应尽量少吃鸡鱼虾之类伤阴动火的食物。 (四)火神派的独到与缺陷 但是火神派偏偏反其道而行,重用附子和干姜,甚至附子达到100克,并且还治好了不少病,因此这两年特别火,附子都供不应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很多疾病起因是脾肾阳虚,但是最终寒凉入侵堵塞经络才加重病情。而附子可以激发肾阳去祛除寒凉,病就康复了。需要注意的是,驱寒的是病人的元气,附子只是起激发作用,并不是附子本身能够排寒。所有的中药都是改变人体的元气运行来治病,比如黑豆补肾是帮助元气下降入肾,当归补血是因为帮助人体肝气上升入心化血。所以有的病人元气足,5克附子下去就能激发攻寒,而有的病人元气弱,20克下去元气没反应。医生以为是附子本身不够,于是一直往上加到100克,终于能调动一些元气了,还以为是附子就该用这么多。 元气攻寒后,就被耗掉了,所以排寒后身体会很虚。但当人体内有寒气的时候,确实应该先驱寒,不然寒气重了,阳气更加没办法回到肾里面。有一些人的上火现象,就是因为脾胃寒凉造成阳气下降无路,被迫停留在上面造成的。所以下手先用火神派的热药是没错的,哪怕会因此损耗一部分肾阴也是没办法的事。但是很重要的是,必须用大于干姜和附子总量的灸甘草来镇住阳气,让附子和干姜的作用停留在脾肾,不让其上行为祸,类似于烧烤的时候用炭压着,不让明火去烤焦食物。如果单用姜附,不用灸甘草压着,几剂后就会出现头痛脸红脚轻的现象。 炮附子最好不要超过20克,让元气累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去攻寒,不要急于求成加大剂量。生附子效果很猛很快,如果不久煮,15克吃下去1小时左右会出现身体发麻的现象,因为附子善走,会绕经络一圈,最后归于肚脐下,一般是阳脱欲散的时候才能这么用去追回阳气,而用来攻寒必须让其压制在脾肾范围内。生附子的药性我也是反复吃过数月确定下来的,此为经验之谈。四逆汤驱内寒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元气累积后几天到一周左右,甚至元气足的当天,就会拉肚子,拉完感觉人轻松不少,但是元气也虚了,需要静养几天,然后再继续吃药,直到内寒出尽。如果元气很虚的人,想完全除掉内寒是很难的,能除掉浅层的已经不错了。寒气除掉的标识是右手的关脉和尺脉会恢复有力,这就是脾阳和肾阳恢复了一些。 火神派还有一个补肾阳的药,就是硫磺。跟附子不同的是,硫磺本身是火之精,可以直接暖命门之火,而不是去激发元气。所以硫磺的作用较为温和缓慢,适合老年人命门无火的服用,但是风险是有毒。人工硫磺比较纯,但古书记载还是印尼天然火山硫磺更好,但是国内没有卖的,违禁物海关进口查的严。这两种硫磺我都服用过,火山硫磺曾灰色,像水泥一样,对于下半身寒湿重如风湿骨痛之类的病还是有效的,但是风险也大,尤其忌动物血,因为血属阴寒,与硫磺纯阳相克。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寒气除掉后,你会发现左手尺脉仍然很细沉,这就是肾阴虚并无改善,所以还是得回到其他各派的方法想办法恢复肾阴。其实火神派在最初也是很重视肾阴的,比如对于肾阴虚引起的肾阳飞越,也叫龙雷之火上奔,引发的头痛,三叉神经痛,李可是用引火汤予以治疗,其方是大剂量的熟地和麦冬补水,巴戟天代替附子温肾,和镇阴煎一个原理。郑钦安则倾向于用潜阳封髓丹来潜降阳气,原理是用砂仁黄柏加甘草,其中砂仁可以收缩胃气让其下降入肾,但是这种办法很难保证其阳火不再次上飞,因为肾阴虚的问题没有解决。到了后世,就只重姜附激发阳气治病,不再去管肾阴的问题,肾阴耗完,阳气没有潜藏之所,人就容易短寿,王正龙早夭不知是否此因,不过前贤我们不应去胡乱猜测。南少林火功推拿导引术提示很多丹道流派只知采阳不知练阴,最后也容易出大问题,这点后面再论。我个人认为道家的三才封髓丹较为精妙,比潜阳封髓丹立意要高,天冬降肺魄,地黄入肾精,甘草镇脾土,砂仁收胃阴,黄柏安心火,人参生真阴。 综上所述,如有内寒先用火神驱寒,让脾肾阳气恢复,然后再滋肾阴,身体便可逐渐恢复一些。不过前提是少耗,如果你每天八九个小时坐电脑前耗神,然后又晚睡,甚至夜生活过多,那想恢复身体是痴人说梦。所谓服药百颗不如独卧一宿,耗的总比补的快很多倍。 (五)内家武学与道家功法 但是光用中医治疗虚病的话,除了初期肾阴刚损的时候好补之外,靠药很难回到最初的完好状态,只能说改善,以及解决病痛等主要矛盾,想要恢复年轻状态,根本不是药石能力范围内,除非修炼道家的功法。只有正宗的道家筑基功法能让浮阳下降,然后让肾阳旺盛,然后将肾阴补足,甚至还能让元气不再泄露。只有元气充足了,并且不漏了,才能下手炼精化气。 一些人以为意守丹田就是炼精化气,想的太简单了。我研究中医和丹道多年,一直困惑下手步骤和原理,看了很多丹法书的理论都不完善,练阳的多,练阴的少,天天采阳,肾阴怎么补?补完又怎么不漏?而正宗的丹道书籍又全是隐晦比喻,根本找不到下手法,唯钟吕传道集倒是有气液相生法。网上流行栽接法,南怀瑾也推荐过,你会发现纯属想象,身体不会有任何好转,因为那根本就不是还未筑基的虚弱身体能修出来的。而且你不知道筑基原理的话,就算想问,你也不知道问什么。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独自困惑了很多年,有一次回师门探望师父的时候,师父见我心诚,又笃爱中医和丹道,于是和我稍稍讲了丹道筑基的步骤和练阴的大致练法,以及各个步骤的前提,再结合几个师兄偶尔透露的只言片语,我终于恍然大悟,结合这些年所学发现,果然是圆通无碍,若没有真传,靠自己是绝对不可能搞明白的。真的是步步符合理法,每一步又是下一步的前提,环环相扣。那次真的是心潮澎湃,感觉修道有望。 入门这些年,一直是感觉自己对师门毫无贡献,且自身资质也差,实在不足以承受师门真传,虽只听到了大致的筑基练法,也感觉自己德薄,难以承载之福。这仅仅只是筑基,而后面练气,炼神,甚至更高层次的境界,听听就觉得心驰神往,此生能入我玉皇,实前世之福。不过后面高层次修炼的一个大前提,必须是能做到气沉丹田,也就是我们前面一直讲的,将全身浮散的阳气收归丹田。否则你就算知道了功法也没用,还得从练气着手。 道家功法跟服药不同的是,服药靠药力收气下沉,但是效果和力量远不如练功。并且药力有瓶颈,原来100分,靠药物能还原到70分已经很了不起了,这还得你遇到名医才行。而练功则可以达到200分以上。也就是说,气收归丹田后,还能壮大,超越从前。 我们下面来探讨气沉丹田。 为何各门派都很重视站桩呢,因为站桩是练气的比较快的一个方法,无论是内家武学还是道家,都有其各自的桩法。站桩的首要目的是收全身散乱之气入丹田,随着气沉的越下,身体也随之沉的越低,但是前提是脊柱保持正直。像我们搞IT的人,长期伏案工作,脊柱大多往是前佝的。脊柱连着五脏六腑,如果肾气不足,就容易腰痛,甚至腰间盘突出。继续发展到中气不足,那背部胸椎那里就会后突,随之连带着颈椎,肩膀牵拉吃力,出现颈椎病和肩周炎。 这个你戴背背佳也没用,因为肾气和中气不足以支撑脊柱,一坐下来自然就往前佝了。中医的整脊疗法效果不错,曾经跟一个较有名气的中医教授学过整脊,整完后感觉背上轻松舒服多了,但是效果也就维持了3天,那个教授说要配合中药调理补足肾气才行。一指导引归根术提示脊柱不正的话,气容易上浮,站桩效果就不好,需要下大力气去一点点改变,所以有时师父会用剑指帮助疏通督脉。每次站完后如果感觉气足了一些,就可以通过面墙后仰来纠正脊柱,这样大概一个月就效果明显。记得以前龙师兄跟我说我站桩的时候总是喜欢低着头,练功的时候也是,但是我自己感觉是很直的啊。然后跑去靠墙一站,后脑勺离墙差老大一截,勉强靠上去特别吃力。后来自己一边练气一边伸展纠正,现在就好多了,随之而来肩膀和颈椎也全好了,坐着的时候感觉肩膀比较松,不过如果你每天早上站个把小时,跑去公司一坐8小时,要想练成那是很难的,要想成功就得拿时间耗。 以内家武学来说,是否入门的一大检验标准就是松腰开胯。何为松腰?站桩气沉丹田的同时,头部虚灵顶劲,脊柱上下两端对拉伸展,最终脊柱的腰部生理弯曲那里会逐步填平。沉的越低,生理弯曲就越小,并且丹田之气往命门后面顶,也就是“把前田气并到后田气”。练成这个必须丹田气很足,有足够的力量从内向外撑开脊柱。网上还有一些专门的方法也是练松腰的,比如蹲墙法,直腿坐松腰法,原理都是一样。这个记得我刚入门的时候,在戴师兄那里就看到他练过,而当时我一蹲就倒。腰真正松开后,人站立时,腰也是直的,没有生理弯曲。随之颈椎也会有一个向上的力,填平颈椎弯曲,形成真正的虚灵顶劲。武学里面松腰之后,进一步气再下沉,胯骨和盆骨就会脱开,尾椎骨变得灵动,上身和下身之间就真正连成一个整体,身体变轻盈,这就是开胯。再配合伸筋拔骨,全身就变成一个弹簧一样,无论哪一点受力,都会传给全身。我曾经在大学学过几年散打,虽然散打也讲究力从脚下起,然后配合腰劲发力,但实际上每个关节都会损失一部分力量,传到腰的生理弯曲时,就根本没有了,所以散打基本靠的是惯性和肌肉之力。如果内家功夫练到松腰后,腰与上身就连成整体,开胯后,大腿之上都是整体,进一步松膝松踝,每个关节由气血相连,每一次出拳就带上了全身的重量和惯性。你看太极拳打的慢,实际上就是丹田带动的整体,如果太极拳没有松腰,那就是体操。 这是武学上的讲究,在此只是顺便提一下。我在入门之前曾拜孙门传人和褚桂亭传人学习过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法和五行拳,在学习三体式的时候,老师跟我说站出功夫后,膝盖需要向内扣一下,当时我没留意,后来发现本门的青龙剑桩法也是讲究膝盖稍内扣,反复体会才明白内扣起到了收气开胯之意。咏春拳的二字钳羊马也是膝盖内扣,祖师严咏春的胯劲就练的很好。时间久了,见识多了之后,就发现其他门派的桩法有的,本门都有,而本门有的,其他门派却很少有,而且层次也不在一个级别,于是弃而不学,只专心于玉皇。比如桩法进阳火后,本门还有专门的退阴符法。如果站的久了,不退阴符就容易出现阳气上浮的副作用。而本门的桩法还有符咒及治病,防身之法,青龙铸剑、青龙摆尾等桩架为后面丹道筑基的道门之密,就更加不是一些武术门派只图技击能望其项背的了。由于师父曾经拜过很多厉害的师爷,我有机缘曾在师兄那里得知本门还有更高层次的桩法(名字就不说了,能看到桩架就很难得了),极隐秘,难度很高,但是看桩架即知气练得更强,是为高层次道法打基础的,甚至可变化肉身,这就不是我目前的水平可以揣测的了。 其实内家武学除了站桩外,还有一种练气法却是少为人知,那就是揉法,也叫内壮功。揉法在古代是秘法,世人皆知少林易筋经有十二式练法,类似于八段锦,很多人练了之后说是有强身健体之效。我付之一笑,其实这十二式的练法的前提是揉膜内壮,所谓练筋容易练膜难。大致方法网上也有,只是没人知道这个的重要性。一指导引归根术提示易筋经首先在心下脐上用手揉膜,一直揉到气聚筋起,然后以木杵深捣,待膜腾起后用木棒打,待气足之后,再沿着肋骨圈层层往上捣,其作用是将筋膜中的气从肋骨末梢那里逼入骨内,因为肋骨是造血之地,因此全身血足力生,脾胃变强。随后再一直慢慢敲打到脊柱,这就是敛气入骨。等待气入骨中,骨髓饱满,力自内生后,才能练习易筋经的十二式。后面的锁阳之法在此略过,此需师传。这十二式的作用就是伸筋拔骨,但是不是通过外面肌肉的牵拉实现,而是通过内力往外撑开的(师父曾跟我说用暗劲)。伸筋拔骨后才能气灌末梢,挥手随意间可粉钻碎石,但是皮肤细腻,不像外家硬气功那样需要运气发力,皮肤也是硬而粗糙。少林入门第一年就是练这个内壮法,练成力达千斤后再站桩,就是先内而外的步骤,而站桩想要达到敛气入骨就很难,需要把气练化掉(这一点也是需要真传,我刚入门的时候就听师父说混元气要炼化,才能上层次,这一点可能普通内家是不知道的,一辈子也就停留在脊柱一条龙,身备五弓的暗劲层次了,难达化劲层次,不过如今这世间暗劲有成的内家高手也是很少听说了) 武当的内壮功法也是揉法,武当内家剑第9代传人宋唯一,也就是民国传奇人物李景林的师父,著有《武当剑谱》,其中便记载了练气下手的揉法。与少林不同的是揉的位置不同,后续练法也不一样。为此我专门请教过师父揉法,师父当时快速的做了几个动作,并且说这个功法很麻烦,也是丹道的辅助功法。尤其是修本门的火龙丹法之前,很注重揉腹。师兄也跟我说过这个要练到什么程度,我当时立马明白了揉法的步骤,再次震惊师父果然什么传承都有,而且站的层次更高,这些功法在师父看来只是基础,还不算入道门。后来我实际练习后,感觉这个比我以前站桩时聚气要直接,闭眼后能体会到体内的中气,不像站桩的时候感觉气在外层,尤其对脊柱胸椎段的调整效果很好,我现在练蹲墙也很轻松了,颈椎病肩周炎什么的全部消失,不过以后要聚气松腰开胯的话还是要站桩。练这个功法也需要时间去积累,少林寺据说一天练三次,每次2个小时,这还是身体气壮的人,我们这些搞IT坐办公室的,更是要下苦功才行。想业余练练,是不可能成就的,只能算是健身而已。 不知不觉,我入门有六年了,发现知道的越多,越发现本门的深不可测,很多书上的以及你在世间能见到的,其实都只是我道门的冰山一角,见过真东西之后再去跟一些修道的人闲聊,立刻就能辨明真假高下。只是真东西需要择人而授,我福薄德浅,入门很多年,也还只是在门外徘徊,但由于我所学极多,所以一眼就能分清高下,只求此生能一直追随玉皇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