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大鉴藏家“有辫公”

 微微相信就好 2023-04-15 发布于广东

 清末大鉴藏家“有辫公”

清末大鉴藏家“有辫公”

  在中山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文人雅士和文坛巨匠,曾为中山的文明史谱写过光辉的篇章。在书画艺坛上亦不例外,当中,有不少史无记载的耕耘者,曾为地方文史作过贡献的历史遗珠。笔者现在介绍的是收藏领域中的一个,在清末,中山书画收藏界流传着一个熟识的名字,外号俗称他“有辫公”的收藏家。

  李大观堂藏品溢古香

   “有辫公”出生在清代同治年间,卒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具体生卒年不详)。笔者从事收藏工作多年,从上世纪不少已故的收藏家中曾提过他,其具体姓名还是经过近年来收集到他撰写的收藏心得、画论等诸方面的查证,才认定其姓名为李仿陶,别署丹枫散人,紫藤花馆主。香山铁城(今中山石岐)人,久居于孙文中路狮子街深巷李大观堂,为世家子,亦是当时位于水街口黄氏望族黄益斋的外孙,是清末大鉴藏家,且藏品丰富。他以书画收藏为主,兼藏有古陶瓷、古玉器等,并精于鉴赏。他所居的李大观堂,在丹枫树前,紫藤花遮蔽的花园里,在盆景石山和古董字画之中,散发出清幽的古香。

  藏掖辫子成一生绰号

   他有着非常执著的个性,这大体亦是搞文化或搞研究人的个性。从他一生都留着的辫子中亦可见一斑,故人们俗称他为“有辫公”。在辛亥革命“剪辫运动”期间,他誓言不剪辫,亦因此不敢出街,非出不可时,惟有盘辫戴帽作藏掖。曾有淘气者当众将其帽子揭开,又令其一段日子不敢出街了。从这例子侧面亦反映出传统文人的固执甚至乎迂腐的一面,其至死不剪的辫子,也是其外形最大的特征,并成为他一生的绰号。

  执著笃好视藏品如命

   他的收藏品十分丰富,书画有明代董其昌、文征明、祝枝山,清代石涛、黎简的作品,以及历代陶器、玉器、杂项等。他视藏品如命,尤其是书画,从他求索墨宝的信札中亦可见其爱书画已成癖。如在向画家求画函中写道:“弟一日不见画,心便不宁,故望画如望岁”。当时广州鉴藏家陈老容得知他藏有石涛画作,几次专程来寻访,并愿意出相当于当时可购买20多亩田的高价劝其割爱 ... ,他亦不肯。汪精卫得知他有几幅黎简的精品,出高价向其求购,他以汪氏是“日本汉奸”,不予理睬。当时许多人亦赞其有骨气,一时传为佳话。看来他也是个个性强的人,郑彼岸(香山·今中山人)欲求借藏品,以作文献旁证之用,亦不应允。为了防止“装裱高手”将“夹宣”书画掀层复制,制造赝品以偷龙转凤,他专门聘用装裱师到家装裱书画。单为从清代鲍俊后人中所购得的一大批古书画,就装裱了两年多。因鲍俊不仅是书画家,而且是大鉴藏家,他初次考科举未遂。之后,曾在大藏家———广东省督府叶衍兰(叶恭绰的先祖)处整理书画藏品,因而颇具鉴赏力,藏品亦甚富。李仿陶的藏品,不但是他的宝贝,而且是他的“命根”。

  选择收藏原因为续命

   原来,李仿陶搞收藏最初目的是为了延续寿命。原因是算命相士认为他命格属短寿,若要改变,惟有收藏古董,如此等等。虽然,如今看来属滑稽之谈,但由于他生长在封建社会,笃信命运亦可理解。然而,正因为此也改变了他对人生的追求,成为了大鉴藏家。亦由于他是当地“大户人家”之后,有着收藏的先决条件———经济基础。然而,他一生亦过着潇洒无忧的日子,常常飘着长衫、辫子,携着孙子、孙女,左拥右抱地坐在人力车上,穿街过巷地拜访藏家同好,交流藏品,求名书画家赐墨宝,以鉴藏为乐。这对于他来说或许是夙命,令其一生醉心于鉴藏和研究,反之,对于中山文化史而言,亦造就了一位出色的文化名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