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 刘玉凯 || 教坛精英,学者楷模——詹鍈先生的学路历程(中)

 倚月临风 2023-04-16 发布于河北

03╱詹鍈先生的学者经历  ╱

        詹锳先生在《自述》中说,他1916年5月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县城内一个商人家庭。名字詹鍈,别号“振文”,都是家里人给他起的,“振文”这个字,他后来没有用过。

         詹先生受过严格 的“旧学教育”。从小在私塾里读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后来也学过“四书”、《诗经》《左传》,再读《唐宋八大家古文》《古文释义》以及策、论、议,甚至八股文。从十岁起,开始学作文言文,他说自己“很笨”。我虽然没听他那样说过,但是很相信。李离先生说过:詹先生的聪明处就是从来都不说自己聪明,他对自己的评价一向是低调的。先生的《自述》中就有这样的文字:“整个童年时代都埋在书房里,不会打球,不会做操,也没有什么游戏和娱乐活动。”“我从小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书呆子。出国以前,我除去念书写文章以外,什么也不会。这样一个十足的中国书生,到美国去是很不能适应的。首先是吃不惯西餐,我不得不学着自己做中国饭菜。其次是不会跳舞,不会游水,这在美国大学生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善意的外国女生教我跳舞,而我在这方面是想象不到的低能,出了许多洋相。我花了不少功夫学游水,也只学会了个仰泳,蝶泳就学得很吃力了。”“我这一生所学的,像是一个杂货摊,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都对我有深浅不同的影响,使我很难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方法,把这些庞杂的东西统率起来。”

       其实詹先生小时候是个聪明的好学生,他几年私塾后,没有上过小学 就直接读了中学,在未来的几年他接受的是“新学”教育。他高中时的国文老师是王冶秋、李俊民、董秋芳、陈翔鹤等文学大家。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当时日军侵占了中国东北,国难当头,北京爆发了“一二·九”运动,青年詹先生也跟学生一道走上街头,参加游行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1938年春,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学校迁到了昆明,那时就成了西南联大。他先上的历史系,第二年转入中文系。从郑天挺先生学校勘学,从赵万里先生学史料目录学,从余嘉锡先生学目录学,从罗常培学语音学、中国音韵学,从胡适、罗庸、陈寅恪、钱穆、刘文典、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朱光潜学古典文学、史学、哲学、外国文学。还旁听过英国小说,这是难得 的一批好老师。抗日战争爆发,他到长沙临时大学,在南岳衡山分校继续学习。在云南蒙自分校上课,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1938年毕业。他先在昆明昆华女子中学任国文教员,后又回到联大任教。

     以上的事实告诉我们,詹先生接受的教育是新旧两种体制,如此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应该是极为理想的结构。

       詹先生跟我们这些学生讲过一句话:我的工作经验就是经常调换工作单位。他这样说,却没有说为什么。按詹先生的情况看,他工作的地方真是很多。

      1938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到昆明的昆华女子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40年底,到迁往贵州的浙江大学去任讲师,校长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1943年夏天,他辞去浙江大学职务,到四川江津白沙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任副教授。在女师学院开了多种专业课。主要有:中国文学史、文学批评、中学国文教材教法研究、还有《诗经》《昭明文选》《文心雕龙》等专题课。1947年,他因为中文系派别的排挤,被安徽大学解聘,转任山东师范学院教授兼国文系主任。就这样,詹先生在9年内换了3个学校,遇到矛盾,不与面对,自己走自己的路,一路升职,从普通教员、副教授,迁升到教授职称,职务已经是系主任。他当时只有31岁,还很年轻,他已经开始发表论文多篇。古人称“三十而立”,他真的做到了。

      向更高的境界攀登,是詹先生的新选择。当他有了职业、职称、地位时,詹先生得到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立即放弃工作,1948年5月,赴美国留学,先在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学比较文学。第二学期起,一方面在南加州大学亚洲学系教一班汉语,一方面改学教育心理学。依靠中学数学基础好,在教育统计学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改任教育统计学助教,给主讲教师改习题、看卷子,边工作,边学习,维持生活。1950年取得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论文是《双目视力不平衡对阅读效率的影响》。秋季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后,还没有领到证书,就回祖国来了。5年的海外留学,让自己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詹先生1953年回到祖国,原想利用自己在美国学的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计算机软件等来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可是抗美援朝停战协定刚刚签字,从美国回来的人是得不到信任的。进不了心理学研究所,国内也没有电子计算机研究的专业,半年后的1954年3月进入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前身)做了心理学副教授。中国正与苏联关系紧密,自己就努力学习俄语,在美国弄到的电子计算机操作书籍,就通过学校转赠给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他在教育教了六年心理学课,并且编写了心理学教材。全书十四章,詹先生执笔写了十一章。也留下了一些可贵的论文成果:

《巴甫洛夫心理学观点的历史探讨》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56年。

《巴甫洛夫对心理活动和心理学的看法》心理学报2卷1期,1958年7月。

《从心理学的对象看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心理学报1961年第4期。

1957年写过一篇《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调查》,没发表。

      另外,还和其他同志合译了苏联鲁季克(Pyduk)著体育学院《心理学》教科书,1959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1958年康生亲自发动了对全国心理学的批判,他成了被批判的重点。心理学研究几乎给冻结了。

      心理学研究的前途未可知。也因为自己出身于中文系,出国之前的1957年和1958年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李白诗论丛》和《李白诗文系年》。于是,在1961年,由教育系调到中文系教古典文学,任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晚年在河北大学古籍整理所工作,亦任主任。

       按理说,如果中国的教育能够正常发展,詹先生的专业无论是教育学、心理学,还是计算机软件,都是非常超前的科学。本打算学成之后报效新生的祖国,很遗憾的是却没有能够派上用场,是让人想不到的。

       他没有能够引领中国的新学科发展。最后的选择可谓阴差阳错,在绝路逢生中披荆斩棘,执着向前,创造出硕果累累,事业辉煌。

      詹先生很谦虚地说自己“这一生所学的,像是一个杂货摊”。但是“我不崇拜古人和洋人,也不迷信名人,常常想在科学研究中提出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往往杂糅古今中外,不限于一种学科。”读先生的著作会发现他的多学科基础生成的思路开阔、知识渊博、勇敢自信的精神。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到先生的《自述》中有一段“自评”:“我目前从事的是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考据之学’。我对于'词章之学’的理解,也往往是通过考据来进行,总是'无征不信’。我觉得在当前研究古典文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词章之学’那老一套,一方面也不要把古人的文学理论现代化,把古人美化成现代人,或者是用现代的标准对古人打棍子、抓辫子,那样都不是研究学问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古典文学要抓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问题或项目,要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来对待古代作家和古代作品,还他们以历史上的本来面目。研究比较文学,也要从中外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思想传统和文学传统,来分析二者的区别性和某些类似性,以促进文艺方面的国际文化交流。如果说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一点半点可取之处,可能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来处理社会科学问题所造成的吧。”这些话是说给我们这些学生的。也是说给学术界的。 

04

╱ 《文心雕龙义证》的示范意义╱

        詹鍈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是最有个人特色的成果。他不仅努力研究,成果累累,1980年他在中华书局出版了《刘勰 与〈文心雕龙〉》,1984年出版了《文心雕龙的风格学》,198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130多万字的《文心雕龙义证》。这三本书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领导地位。我系统耳听过詹先生的《文心雕龙》课,再读他的著作就发现,好像这本书不但不难懂,而且文采特别好,随时都可以取一段,当诗来读,也有时抄一段写成书法作品,自己可以反复体味。《文心雕龙义证》这一本书,已经变成我的手头书,是我的最好的朋友了。我经常这样想,自古以来,好的注疏、笺证类的书,是可以做工具书参考的。詹先生的书就可以,不信,可以试试。

      我还因此连接起来,也喜欢读一本解释《文心雕龙》“史传篇”的书:《史传通说》,是美籍华人汪荣祖先生的名著。全书二十四章,每章中解释和评论《史传篇》里的一句话。我于是想,即使刘勰活着,他也不会想到,他的一篇短文会成为一本“中西史学之比较”的研究基础文献。《文心雕龙》的智慧含量有多大,据此可知。1990年前后,我用13.50元购得此书,并且向许多人推荐,除了李离先生相信我的话,别人没有一个肯买、肯读,李先生不但买了这本书,还告诉我,他也特别喜欢读这样有学问的书。还背诵里面的句子“戴籍难尽,亡佚殊多”,“史文求其会通,史体廼尚总会”,“读多闻广,识在其中”等妙语。我因此再连接起来,也喜欢了汪荣祖的其他著作。如《史学九章》《书窗梦笔》。

       詹先生在《文心雕龙义证》的“序言” 说:“我感到《文心雕龙》主要是一部讲写作的书,《序志》篇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过去有人把《文心雕龙》当作论文章作法的书,也有人把《文心雕龙》当作讲修辞学的书,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部书的特点是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来讲文章作法和修辞学,而作者的文艺理论又是从各体文章的写作和对各体文章代表作家作品的评论当中总结出来的。”这是教我们如何理解全书。

      《文心雕龙》风格学研究是詹先生的创新性发明。这应该是他研究《文心雕龙》的卓越贡献。先生《自述》说:“我认为《文心雕龙》一书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它的风格理论。从调到中文系以来,我陆续写了这方面的论文多篇,有些于1979年、1980年先后在各杂志上发表。”后来把已发表、将发表和未发表的这方面论文,编成一集,取名为《文心雕龙的风格学》,198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风格一词,在《文心雕龙》中见于《夸饰》章:“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事和宜广,文亦过矣。”先生认为,文体风格论属于风格的共性研究,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规范效力和指导意义。他首先对体性篇、定势篇、风骨篇、隐秀篇作了理论阐发。他说:“风骨”和“隐秀”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类型。

         先生曾说过;“从《明诗》以下的二十篇分论各体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艺性的应用文及著作等,一般叫作'文体论’。这二十篇的结构有很大的类似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序志》篇介绍这二十篇的纲领说:'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以“风格论”概括这二十篇文章的性质,并不是没有漏洞。比如《史传》《诸子》两章就难以纳入。

        詹先生也发现这个矛盾,他说:“《史传》《诸子》在《文心雕龙》中虽然列为专篇,实际上刘勰并没有把《史传》和《诸子》都列为文章之一体。他在《史传》篇中,除去说明史书的起源,并评论历代史家的短长以外,最后一部分专门讨论写史书的体例,对于史传体散文的风格特点根本没有涉及。可见他纯粹是从史学观点来论史传,而不是从文学或文章的观点来论史传体散文的。《诸子》一篇,除去评论诸子的学说以外,也论及诸子文章的风格特点。但是对于先秦两汉诸子的文章风格的描叙,都属于诸子的个人风格。至于诸子的文体,刘勰也看到应属于论说体的。因此《诸子》一篇就没有谈到文体风格。”这是很明智的阐述。因为《史传》是对史学文体的历史地位的全面论述。美籍华人汪荣祖先生醉心于史学,于中西史学会通,发明深意,阐释刘勰未申之义,有宏著《史传通说》注释刘氏之作,并且申明“中西史学之比较”,可以反证《史传》的文体价值。

        对于纳入研究范围的各类文体,以文学风格论概括,是不是还得加一个解释。那就是,对于非文学作品是不是也可以谈文学风格的问题。詹先生认为齐梁时期,还没能划清文学与非文学间的界限。他说:“在《文心雕龙》文体论中所涉及的对象,不一定都是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多数都不是文学作品。既然在齐梁时代还不能划消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这种现象也就是无可避免的。然而无论是哪一体的文章,刘勰都要求它写得有内容,写得美,写得富于文学意味,事实上有些文章,虽然是为应用而做出来的,但的确很富于文学意味。这也是无可否认的。因此我们不能说,'铭箴’、'讳碑’等等不是文学体裁的类名,这类文章的风格就不可能有艺术风格。在《文心雕龙》的文体风格论里,艺术风格和语言风格是很不容易划分的。在刘勰的脑子里'艺术风格’、'语言风格’的概念根本就不存在,他的'风格’的概念跟我们今天的风格概念也是不一致的。我只是说他在文体论中,对于'敷理以举统’的部分的论述,也就是谈到'体’、'要’或'大体’、'大要’的时候,有很多话谈的是文体风格问题,其中有些部分近似于后代的艺术风格,而更多的部分近似于现代所谓'语言风格’”。这些卓越见解,可以供人思考。(待续)

阅读链接

[名家]刘玉凯 || 顾随与鲁迅述评

[名家]刘玉凯 || 现代汉语修辞学之父 ——我所知道的著名语言学家张弓先生

[名家]刘玉凯 || 古文字研究的学术与艺术——作为书法家和语言学家的黄绮先生

[名家] 刘玉凯 || 古文字研究的学术与艺术——作为书法家和语言学家的黄绮先生(下)

[名家] 刘玉凯 ||无愧于胡适先生的高足——魏际昌先生和他的学术研究(上)

[名家] 刘玉凯 || 无愧于胡适先生的高足——魏际昌先生和他的学术研究(下)

[名家]刘玉凯|| 我所知道的语言学家裴学海先生(上)

[名家] 刘玉凯 || 无愧于胡适先生的高足——魏际昌先生和他的学术研究(下)

[名家]刘玉凯 || 教坛精英,学者楷模 ——詹鍈先生的学路历程(上)

作者简介

        刘玉凯,天津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河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后辞职获准,专心读书和研究,又兼任河北民俗学会副会长。在中文系开设多门课: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代文学史、大学语文、钱钟书研究、鲁迅研究、民间文学、民俗学等课。长期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研究生开设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现当代文学文献学、《鲁迅全集》导读、鲁迅研究、近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等课。多年来发表的论文,出版著作有《学海梯航》《鲁迅钱钟书平行论》《破解鲁迅》《鲁迅杂文选评与研究》《中国俗成语》《出口成错》《成语文化》《中华民间文学史·歌谣编》《中国民间文学史·歌谣编》(高教教材)《中国民间文学作品选·歌谣编》(高教教材)《谁挑战鲁迅》(副主编)《中国节日志·安国药王庙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副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主编)《中国随笔小品鉴赏辞典》(副主编)《成语密码》(主编)《另类名著丛书》(《续红楼梦》《续水浒传》《续西游记》《续三国演义》)(主编和点校)等。参加撰稿《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中国名记者丛书》《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中国杂文鉴赏辞典》《中国散文小品鉴赏辞典》《中国序跋鉴赏辞典》《列宁鲁迅毛泽东杂文赏析》等书。在报刊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发表散文百余篇。

END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主办:河北京畿学研究中心

许振东名师工作室

编辑:王金爽

审校:张敬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