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病愈后怎么补?喝这碗汤就够了!

 小图书 2023-04-16 发布于广东

最近四处爆发的甲流,可以说让妈妈们操碎了心——孩子从新冠好了也才几个月,现在又不幸感染了甲流。高烧、咳嗽、流鼻涕,有的甚至呕吐、拉肚子,孩子遭罪妈妈难受。

为什么有的孩子易生病?

妈妈群里总难免会有对比:有的孩子总是生病请假,但有的孩子却是生龙活虎很少病呢?这与孩子的体质、抵抗力有密切关系。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概括来讲就是人体本身的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如果把流感病毒看成疫邪,而抵抗病邪入侵的力量就是正气。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上就已经阐述人体发病的机理——人体正气旺盛,则病邪不易入侵人体引起疾病;但凡人体生病,则必然有正气不足。所以,孩子容易生病,除了有个别是“先天不足”的因素,大部分是由于体内的正气不足。因此,预防疾病,让孩子减少生病的次数,养护正气是关键。

养护正气从何入手?

中医内科学认为,正气含义有二,一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腑脏经络之气等,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这些分类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正气的组成和作用。

既然正气来源于水谷之气,聪明的妈妈会知道,养护正气要从脾胃入手。因为脾胃乃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收纳”,脾胃是化生水谷之气的脏腑。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通过胃的消化吸收,转换成精微物质;然后这些精微物质又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输送到脏腑与脉络,濡养全身。

所以,只有正气充足,人体才有能力抵抗外邪。而孩子们“脾常不足”,脾气虚的话,易生湿、易产生积食,于是更要从脾胃开始调理了。

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调理脾胃养正气?

之前的推文里讲过,病愈后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补”,而是“等”。

一是等病彻底痊愈。这一步至少需要观察3天,孩子退烧了、不咳嗽了、没有流鼻涕了,精神状态也变好了,而且症状没有反复,才是彻底好了。

二是等脾胃状态恢复。在生完病后,通常都是没胃口的。因为身体正气不足,脾肺之气受损,运化功能会变得虚弱,这个时候孩子是很容易积食的。

所以,在孩子病愈后的3~7天的这个等待的期间,一日三餐要清淡、好消化;吃7分饱,给虚弱受损的脾胃慢慢修复的时间。除了可以用八珍粉,也可以给孩子煮点小米粥,益气养胃。

在孩子完全没有症状,彻底病好之后,就可以开始用儿童版健脾养胃方给孩子调理脾胃补正气了。

这道方由党参、山药、山楂、陈皮、乌梅组成,可以益气健脾、理气消积。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可补脾益肺,养血生津,擅长补肺、脾之气;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作用平和,补而不滞,养而不腻;

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可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最为擅长消食理滞;

陈皮:苦、辛,温。归脾、肺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乌梅: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可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

上述药物配伍同用,有益气健脾,消积导滞的功效,而且健脾和胃,补而不腻。

只有把孩子的脾胃养好了,吃进去的食物营养才能被运送到全身的脏腑和血脉,从而起到调补正气的作用。

儿童版健脾养胃方适用于2~12岁儿童,当孩子胃口不好、有轻微积食的时候就可以用。每天1次~2次。如果觉得口感不好,可以稍微加一点点蜂蜜调味。

有一点妈妈们需要注意的:如果孩子积食严重,已经化热,有舌苔黄厚腻、便秘的表现时,则不适合使用健脾养胃方。这时需要先清热、通便了之后,再继续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