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朝元老大太监刘多生

 杖乡 2023-04-16 发布于河北

刘多生,原名刘立邠,字多升,1833年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小刘村,三岁净身,开始领取俸禄,六岁被选入宫内戏班学唱京剧,主功青衣花旦,深得咸丰皇帝的赏识,十三岁成了咸丰皇帝的贴身太监,赐名增禄,后一直掌管玉玺大印。清同治九年,刘多生皈依道教,法名刘诚印,道号素云道人。

刘多生先后任储秀宫总管太监、长春官总管太监,光绪十五年被授予内务府副总管,总领六宫事务之职,光绪二十年慈禧万寿庆典时,恩赏三品顶戴,惠及三代。因他曾为紫禁城三大殿掌管玉玺的首领太监,所以人称“印刘”。

刘多生性情机警,略通书史,热衷揣摩时局,大太监安德海、李莲英都是他的徒弟。由于慈禧猜疑心重,并且清廷有内宫太监不得干预朝政之训,所以慈禧轻易不与太监谈论国家大事。但是,她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常通过旁敲侧击地说出来,刘多生一听,就能马上领会慈禧的意思。不过,他对国事,从不直接谈论,总是转弯抹角,列举例证或比喻,为慈禧提供决策帮助。慈禧决策国家大事受到他许多启发,因此对他非常倚重。

同治七年,慈禧太后母亲去世,其棺椁寄存白云观,刘多生受太后委托,全权负责料理“皇姥姥”殡事,与白云观第十九代方丈张耕云成为好朋友,并拜张耕云为师。同治九年刘多生皈依道教,后成为白云观第二十代律师。

刘多生皈依道教之后,先后捐募白银2万1千多两,参与修缮或重建寺观二十多座,如白云观、宏恩观、素云观、福慧寺、双泉寺、妙峰山娘娘庙、立马关帝庙等,原东光铁佛寺大殿也有刘多生捐款的匾牌。刘多生还自捐白银3600多两,在北京市郊购置良田15顷,作为白云观的香火之资。刘多生对白云观的奉献不可谓不大,而白云观给予刘多生在道教的荣誉也很高。1884年秋,张耕云方丈从南阳玄妙观再次来北京白云观授戒传法之时,倡议开创了“龙门岔支霍山派”,张耕云方丈为该派第一代宗师,刘多生则定为第二代宗师,这样太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受戒而成为该派法裔。从此,太监有了自己的道教组织。

刘多生不仅乐善好施,而且还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的书法功底了得,对陶瓷制作工艺也颇有研究,他组织烧制的磁碗、磁瓶、鼻烟壶等磁器在世间广为流传,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刘多生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就是刻制《内经图》模板,使古人总结的生理健康和修身养生的经验得以保存。《内经图》,又名《内景图》,此图以图画的形式,暗示了内丹修炼的内容,包括丹道周天的路径、修炼打坐的方法等,将道家丹道修炼的千古秘诀隐喻其中,各个关窍路径都以人物和动物的形式做了隐喻,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智慧结晶,实属罕世之瑰宝。中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技术,与道家长生不老的思想、习练方法十分密切。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源薮《黄帝内经》与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有着深湛的渗透。或者说,道家关于健康、长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指导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内景图》本是清初道人所画,刘多生在高松山斋检观书画时看到,他觉得此图非常珍贵,便发心付梓印制,并在原图左下角落款:素云道人刘诚印敬刻并识,光绪丙戌年荷月上浣,木板印制后由北京白云观收藏,使之得以永久传承。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刘多生死于石淋症,据说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结石病,享年62岁,葬于北京金山宝藏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