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铭旌”一定要女儿敬献吗?你们家乡有这样的习俗吗?

 茂林之家 2023-04-16 发布于湖南
文章图片1

花圈中间那块红布是“铭旌”,这样用是可以的

在中原一些地区,有女儿敬献“铭旌”的习俗要求。就是说,家有丧事,有女儿的,已出嫁的女儿家要敬献“铭旌”。也有由已嫁之姊妹、侄女、外甥女等敬献“铭旌”的。

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说不清楚,也无法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女儿献“铭旌”,肯定是误解、误读、误传,甚至是瞎忽悠瞎胡搞弄出来的。

一开始做的那个人不懂这个礼仪,但别人认为他是懂的,反正自己不懂,所以,一家看一家,一家学一家,大家都这样干了,就是习俗。

女儿献“铭旌”,这也太扯了,扯得没边了。我们对照丧礼规范典籍讨论一下,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永远记住:所有仪礼,都是有典籍依据的,都是白纸黑字写出来的,都是有文本书册的,都是有规章制度条款的

“铭旌”肯定是礼仪事项,而且是丧事礼仪的重大事项。规范礼仪典籍文本《仪礼》《礼记》《朱子家礼》等,都有“铭旌”设定。规范礼仪操作制度文本如《大唐开元礼》《大宋政和礼》《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等,也都有“铭旌”的规定和要求。

就是说,有确定性的文史资料可以证明,从夏商周秦汉到唐宋元明清,中国人文历史四千年,“铭旌”都是一脉相承的。一直到晚清时期,“铭旌”的形制和功用都是一致的。“铭旌”由丧事主家制作,也一直是确定无疑的。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外人欺凌,国弱民穷,知识阶层的人不断反思,最后的结论是“文化不行”,所以开启了“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开新学,办新事。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礼仪文化特别是丧事文化被视为封建迷信,被鄙视和糟践。所以,百年以来,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学习的东西,都是按西方文化逻辑所设定的知识体系,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礼仪文化已经脱离出我们的知识范围。所以大家都不懂,很正常。

你对礼仪有兴趣,可以看礼仪典籍,看看历史上各朝代对皇家、对官员、对百姓的礼仪规定。孰是孰非,什么是什么,一目了然,清楚的很。

文章图片2

这个举着的条幅,可以算是“铭旌”

2、必须清楚的是,“铭旌”是由主家制作的、上书逝者名讳来标识逝者身份的旗帜,其功能是一种奠物,与“引魂旗”“灵位”等的丧事意义都是相通的

根据礼仪典籍文本《仪礼---士丧礼》《礼记---檀弓上》《礼记---丧服小记》《朱子家礼—丧礼》等的设定,以及礼仪制度文本《唐开元礼》《宋政和礼》《明会典》《清通礼》等的规定,“铭旌”是由主家制作的来标志棺柩主人身份的旗帜。即以布帛为面料,上书逝者名讳,以竹木为杆挑起,置放于治丧场所,出殡时随棺,终点是墓地。

“铭旌”最初的功能就相当于现在的“灵位”和“引魂旗”。或者反过来说更为确切,“灵位”和“引魂旗”就是从“铭旌”传承演进而来。

在形制和功用上,“铭旌”是一块布帛,上书逝者名讳,用竹竿挑起,标识棺柩主人即逝者身份。“灵位”也是一块布帛或纸张,上书逝者名讳,放在棺柩之前或灵座之上,代表逝者灵魂。“引魂旗”也是一块布帛或纸张,上书逝者名讳,以竹木为杆挑起,作为棺柩的组成部分,导引逝者灵魂。

“灵位”和“引魂旗”是清代后期才有的,起源于民间,就是对规范丧礼“铭旌”的分解解读和传承。

这样一搞,问题来了。在功能和丧事意义上,有了“灵位”和“引魂旗”,不需要“铭旌”了。但“铭旌”又是规范丧礼的法定事项,缺了也不妥。所以,在民间,“铭旌”逐步嬗变为仪仗性质的旗幡。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铭旌”产生的逻辑线路。

回到原题,归结一下。

“铭旌”与“灵位”“引魂旗”的丧事意义是一样的,所以肯定是丧事主家制作敬献。本姓家庭的已嫁女包括已嫁之姑母、姐妹、女儿、孙女等等,按礼都不能敬献“铭旌”;外姓人员如女婿、外甥、外孙等等,更是与“铭旌”毫不相干。

文章图片3

这是汉代的飞天“铭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