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幅“国宝级”行书真迹,意境远超《寒食帖》,后世称其“人间第一”

 墨品书法网 2023-04-17 发布于北京

书法作品的精彩之处,除了丰富多变的笔法、和谐自然的章法等技巧外,还包括其中蕴含的意境之美,与行笔时的情感变化。

例如“天下十大行书”中的《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贬官黄州时,心境惆怅,难以抒发,便借由书法疏解情感。

《祭侄文稿》也是颜真卿得知亲人在战争中被杀害后,心中悲愤难言,从而挥墨创作,因此他们在书写时,都将悲愤之情汇于笔尖。

下笔如注,将喜、怒、哀、乐全部注入纸上,使作品达到“人书合一”之境,成功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变成世人的学书标杆。

如果从书法“意境”上评价,苏轼有一幅晚年之作,远胜他的《黄州寒食帖》,亦能列入“天下十大行书”之中,这幅作品就是苏轼的行书《李白仙诗卷》。

《李白仙诗卷》乃苏东坡58岁时所写,虽然生命已至晚年,但自身处境仍是举步维艰,朝廷重臣皆对他虎视眈眈。

这时好友丹元子前来拜访,向他口述两首李白的佚诗,苏轼自觉诗句神妙,于是便进行录写。

苏轼曾说:“我书造意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其书法主要展现宋代”尚意“之风,因此书写时,多突出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其字神韵与骨血兼具,将作品的艺术气韵与笔法之美充分结合,此作也将他的“尚意”书风发挥的淋漓尽致,跟随心境走笔。

行笔潇洒劲健,特别是书写到后面,情感抒发更加浓烈,笔墨挥洒更加肆意,点画浓厚,字体结构逐渐开张,似入“忘我之境”。

而且,由于苏轼早年曾师法“二王”、颜真卿等晋唐名家,所以其字多含欹侧姿态,从而展现出妍丽灵秀、优雅飘逸之感。

相对于死板的书法技巧堆叠,苏轼这幅《李白仙诗卷》气韵生动,让人在观摩时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我们在欣赏此作时,不能单纯用探究书法技巧的眼光去看待,而是将笔法与意境相结合,这样才能体会此作真正的“美感”。

北宋施宜生曾评价曰:“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此作上世纪流入日本,现今收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被大阪美术馆视为“国宝级”书作。

《李仙诗卷》乃苏轼“尚意”之风的经典代表,字体极具艺术气息,似有“神仙之姿”,是我们学习宋人书法的经典摹本。

可时常赏析,从而感受苏东坡的情绪变化,深入了解“尚意”书风的艺术气韵,亦可临摹练习,学习苏轼的行笔路径,增强自我书法的意境之美。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苏轼的《李白仙诗卷》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