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学澜的适园和双塔影园

 苏迷 2023-04-18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3年04月08日 B03版

钱宇澄

袁学澜(1804-1879),原名景澜,字文漪,一作文绮,号春巢,元和(今苏州)人。民国《吴县志》载:“元静春居士易后,世居尹山乡袁村,家素封,效溺苦于学。从吴江殷寿彭游,补诸生,能以书著声吴下。”其为元代诗人袁易后裔,世居苏州城外郭巷,从小刻苦勤学,道光五年(1825),其21岁时即为诸生,曾组织尹山吟社。其后八次乡试不中,于是一心钻研诗文和吴地民俗,著有《苏台揽胜百咏》《姑苏竹枝词百首》《适园诗集》《吴郡岁华纪丽》等。袁学澜先后建有两处园林,一处是位于城外其袁村故居边的适园,一处是位于城内官太尉桥的双塔影园。

适园,又名“静春别墅”,位于城外袁氏故居边。袁氏先祖南渡迁吴后,曾居吴淞江畔的蛟龙浦,袁学澜在《适园记》中云:“五世传至通甫公元初,隐居吴淞,筑静春堂于长洲蛟龙浦赭墩,庭环水石,艇泛烟波,能适其志。”通甫公即是元代诗人袁易 (1262-1306),曾筑有静春堂,堂中藏书万卷。到明末时,袁氏第十五世见昇公袁有明,“于隆万间卜居于赭墩南三里,耕读乐业,继迹静春,潜光隐耀,适情闲散”,此地逐因袁氏的聚居而得名“袁村”。

袁学澜居所即是袁有明宅故址,其父袁莲塘曾在清嘉庆年间改筑“层楼高榭”。道光二十三年(1843),袁学澜又购下东面邻宅,“爰召匠鸠材,辟为小园,莳花叠石,略营丘壑”,此处园宅江水环绕,前临溪桥,后拥竹木茂竹,是其心中的闲适乡居所在。第二年,园修成后自题为“适园”,缘由是“村居事简,俗尘罕接,凡起居食息,吟咏游览,胥在于是,盖无往不适,因总名之曰适园”。园中主厅堂名“静春别墅”,冬燠夏凉,可以适居;堂左右各有高阁,分别名“望春阁”和“蘋香阁”,遥村远树,足以适目;阁前有池,池边建“漱芳亭”,坐观鱼乐,可以适性;园中有曲室数楹名“呒是非斋”,焚香拨弦,可以适心;园西楼屋取名“杏花春雨楼”,是其家人聚居之所。

双塔影园,位于城内官太尉桥,是袁学澜于清咸丰二年(1852),购入卢氏旧居后加以营建的一处园林。其在园记中道出了取名“双塔影园”的缘由,“邻寺双塔,影浮南荣丁位,据形家言,谓主居者多寿,娴于文艺,以塔之秀气所聚也”。此园宅坐西朝东,前临官太尉河,背靠定慧寺双塔,堂构宏深,屋比百椽。原有四路建筑,花园位于宅后。其《双塔影园记》中载,“其园萧条疏旷,无亭观台榭之崇丽,绿墀青琐之繁华”。袁学澜并不追求园林的崇丽和繁华,只注重著书谈艺的氛围。他最欣赏的是东北隅的“郑草江花室”,并特意在园记中加以介绍,此处是其“罗列文史、汇聚朋友谈艺之所”,室名取自汉代郑玄以草缚书以及南朝时江淹梦笔的典故。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苏州,袁学澜避居上海,直至同治四年(1865)归来。据其《适园诗集》载,其间因助饷有功,奏赏候选詹事府主簿。袁学澜逝后,园分归其两子所有。待到民国时期,园宅北部区域售与吴江富商庞元泳,南部区域也出售给了吴县商会主席程干卿。之后逐渐散为民居,直至21世纪初,此园宅得以修复。修复后的双塔影园规制尚存,偏南侧主路建筑现有四进,分别是门厅、轿厅、主厅和楼厅,其间有两座砖雕门楼,一座有乾隆年间钱大昕题写的“云开春晓”,另一座则题有“克勤克俭”。主厅现名为“眉寿堂”,楼厅现名“杏花春雨楼”,是取自袁氏适园中旧名。楼后即是花园部分。

现花园部分面积约一亩,以池塘为中心,环以亭轩,绕以曲廊,西有聚秀亭,北有悬影轩,池上架以曲桥,池中塔影隐约,廊间刻有园记。袁学澜曾描述:“余之园,无雕镂之饰,质朴而已;鲜轮奂之美,清寂而已。”园虽不大,且无繁冗装饰,但不失文人园林特色,正如《江南园林志》作者童隽评价的“文人之园,固当如乐天草堂也”,现园中依然可觅当年“玉兰、山茶、海棠、金雀之属,丛出于假山垒石间,具有生意”的晚清文人园林风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