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成长案例丨郑昱:国培 —— 一场相见恨晚的旅程

 小红与书xh23 2023-04-19 发布于重庆

编者按

国培是一场美丽的遇见,作为学员,遇见国培便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到“受益无穷”;作为培训教师,遇见国培就会思考该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师德修养,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管理者,国培点燃了自己,又照亮了别人。为此,“微言国培”特开设“教师成长案例”栏目,展现老师们的所思所想,记录成长的点点滴滴,愿这些美好的瞬间,定格为永恒的记忆,汇集激励广大教师前行的正能量。

今天,我们刊发郑昱老师的文章《国培 —— 一场相见恨晚的旅程》,以飨读者。

国培 —— 一场相见恨晚的旅程

2021年10月,我有幸入选了教育部“国培计划”——国家级骨干教师高级研究项目高中英语培训班。从接到国培项目组的第一条短信,第一封邮件,到此时此刻我坐在电脑前回忆与国培这场相见恨晚的旅程,我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国培项目组的用心,费心和暖心。一路走来皆是收获,回望旅途中的点点滴滴,汇聚起来,都能成为教师生涯中的灵感源泉,也包含着对生活的热望,让我步履不停,创造新的篇章。

1

 初次相遇,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在收到的第一封邮件里,包含着这样一份问卷调查。问卷搜集参训老师们对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时长,培训专家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想法和意见。这样的初次相见不禁让我赞叹:“不愧是国家级培训,专业!”课程中,教学有效性构建的第一步是什么?我的脑海中不断回荡着攻读研究生学位时,导师问我们的这个问题。当我们七嘴八舌说着老师专业能力,教学法选择等时,我们的导师却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上思考我们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在哪里?每个人的需求的共性和差异性会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我们的专业能力要求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什么影响?几个问题便让我们醍醐灌顶。可见,一场有效的学习之旅正是从发现,认可,归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开始的。

带着对学习满满的期待,我来到了北京。第一次的正式见面,是一个故事的分享,分享者是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耘教授。张耘教授从“爱”字入题,分享了她的求学和从教经历,讲述了在英语教育界的几位泰斗在语言学习以及北外英语教学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在学生、学者、教师等各种身份间切换,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身份,他们都将“爱”这个字践行到了他们涉及的各个领域中。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语言,热爱学生,将“热爱”注入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中。专业化成长需要的助力因素很多,但这第一次的正式见面让我领悟了唯有热爱才是成长的永动机。

第一次进入我们的教室,见到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我们不是依次面对着大家,或羞涩或自信的做着自我介绍,而是在各种破冰游戏中为了实现目标而分工、合作、协商。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了解着彼此,消除了初来乍到的不适。一个个小组的建立,一句句名字串起来的诗句,一张张靠在一起热情洋溢的笑脸,都为后来的同伴学习创造了氛围,奠定了基础。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国培就以这样科学、严谨、有序、丰富的开场惊艳着我,让我对接下来的一个个学习机会憧憬不已。

2

深入了解,高屋建瓴,倾囊相授

进入到正式学习培训课程中了,看着课程表上每一个讲座的主题和主题的发言人。我发现项目组不仅邀请了研究英语学科发展的专家,还请到了北京市知名中学的一线教师。这样的设计,在我看来,就是土壤条件和耕种方式的关系。作为教书育人的园丁,我们要知道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大树们要在什么样的土壤中培养。因此,我们才能知道怎么样,明白为什么要用特定的耕种方式,以及培养出来的花朵的样子。

陈新忠教授和夏谷鸣老师无疑就是带我们了解土壤性质的人。陈新忠教授解读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夏谷鸣教授和我们探讨了核心素养下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显然,核心素养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去落实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标准》中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的背景,目标和实现路径都有详细的说明。在《标准》的指导下,我们一些教师要做的肯定是审视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课堂逻辑是否有助于落实标准中的要求。摒弃无序,单一,低效的教学活动,重建有联系的,有思考性的,有应用性的,有创造性的整体性教学活动。在重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语言学习目标,更要在语言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品质,提升学习能力,建立文化意识。教学不仅仅是培养语言技能,更是培养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家国情怀的全面发展的人。

北京的一线教师们则是倾囊相授,详细具体地演示了他们在“耕种”时的做法,曾经经历的困惑和解决之道。2021年暑期,我参与了安徽省优质课评选团队赛。我作为地市赛区的队员,和团队一起打磨了主题意义下的单元整体设计。而国培的第一个分享就是北京汇文中学梁亚平老师的单元整体设计与实施。从单元教学内容的选取,到教学目标的把控,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持续性评价机制的构建,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在检测我当时参加比赛时的思路。她的分享时而让我觉得备受肯定,时而让我茅塞顿开,时而激发我深入的思考,时而又让我欣喜不已。这短短几个小时的分享让我回顾了之前走过的旅途。让那段曾经的旅途有一次鲜活立体的呈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审视旅途中的得与失,优与劣,让我获悉了以后要坚定的方向,需要调整的步伐和更为宽阔的视野。

在我的工作范畴中,除了日常的英语教学,我还兼任着校级课程建设的任务。北京二中的向瑞方老师详细介绍了北京二中分级阅读校本课程的做法。课程建设的第一步一定是对学校现有资源的背景分析,这包括学科课程的优劣势,现存的机会和面临的挑战。在全面把握校情,学情和教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设立课程层级,目标,内容,实施策略和评价方式。向老师的介绍就像是在“剥洋葱”,把这个这么大的体系框架一层层剥开,深入内核,完整系统的呈现给了与会的老师们。北京二中通过校本课程建设,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也让老师在职业生涯中有了一个个性化的成长平台。虽然我所在学校的资源无法与北京的重点中学相提并论,但是这些无形却影响深远的教育体验却让我坚定了把课程建设这个正在行进中的旅途继续下去的决心。

未来的教师发展方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技能型老师要向研究型教师方向靠近。因此,国培组委会也给我们一线老师准备了两场盛宴。工作在一线的郑颖老师,用非常朴实和接地气语言,分享了一线教师在向研究型教师迈进的挣扎,迷茫和觉醒。而张虹教授深入浅出的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行动研究,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以及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做研究对我来说不算是新鲜事,因为前几年我在英国攻读了对外英语教学硕士学位。读书期间,我进行了大量的学术阅读,学术写作和长达半年的毕业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但是回国之后的这两年,我还没有尝试过以目前工作为背景,做一些对实际问题探索性的研究。这两位老师的分享,又一次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做研究这个事情的意义。做研究不仅仅是攻读学位的要求,更是保持对教学的好奇心,不断增进教学能力的必要手段。

专家团队对学科高屋建瓴的解读,一线名师对具体做法的倾囊相授,国培通过这样一个闭环的设计,避免了短期培训的走马观花,项目组的专业和用心可见一斑。

3

一路回望,一路留恋,依旧前行

回首与国培这段旅途,唯有相见恨晚这四个字来形容我一直以来的感受。有人说,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第一次参与国培,没有惴惴不安,没有诚惶诚恐,有的是相互肯定,相互鼓励,共同成长。仍然记得,我因为航班的原因,晚上九点多才下飞机。落地打开手机,就收到了项目组兰老师的信息,提醒我防寒保暖,注意安全。十点半才到达培训地,兰老师还一直等着我,给我项目的各种资料。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的培训是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授课,项目组所有工作人员一直陪着我们,帮我们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暖心的举措在国培中屡见不鲜,暖心的力量无处不在。一路回望,一路留恋,在未来的职业成长道路旅途中,这种力量会一直伴我向前。与国培携手,就是一场最好的遇见。

作者:郑昱,安徽省阜阳市第五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