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赤城长伸地堡及巡检司20230415

 活力的荒野 2023-04-20 发布于北京

  

      2023年4月15日,与萧艾、挨拍的兔、傅姐一同完成了河北赤城县后城镇长伸地堡、巡检司及其周边墩台的考察,时值正是该地山花烂漫之际,长城与山花共舞美不胜收。

此次考察看点如下:

1. 长伸地堡;

2. 长伸地镇虏楼;

3. 巡检司。

▼我们穿越线路。

  长伸地堡、巡检司及其周边墩台同属明宣镇下北路,故此文先从宣府镇谈起。

一、宣府镇

宣府,明帝国九边重镇之一,镇城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始建于明永乐七年,是京城的屏障与门户,北方第一批边镇之一,长城中段要冲。

宣府,秦为上谷郡(现怀来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有上谷郡遗址存留),辽金为宣德、宣化州,元为宣宁州。宣府地势险要,号称“西北第一重镇”。其北为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南却是一马平川,易攻难守。故有“守住了宣府地区,就是保证了中原地区”一说。明万历宣大总督杨时宁编撰《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如下:

“(宣府镇)紫荆控其南,长城枕其北,居庸左峙,云中右屏,内拱陵京,外制胡虏,盖屹然西北一重镇焉。”

据明嘉靖《宣府镇志》记载:

“永乐七年( 1409年),置镇守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驻镇城,自是始称宣府镇总兵,用公、侯、伯、都督等官”。

宣府镇内长城及其军事聚落分布于怀来、赤城、逐鹿、下花园、宣化、桥东、桥西、万全、怀安、蔚县、阳原、涞源、延庆等地。其东接昌镇、西接大同镇、南接真保镇。据明嘉靖四十年刻本《宣府镇志》记载:

“宣府镇长城“东至京师顺天府界,西至山西大同府界,南至直隶易州界,北至沙漠,广四百九十里,轮六百六十里。”

▼宣府镇疆域(图片来源《明长城宣府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一书)。

  宣府镇长城分北、南两线。北线长城东起北京延庆四海冶连蓟镇,西至张家口怀安县马市口西洋河接大同镇,长626.43公里,属外长城,又称大边。大边之内,在一些地势险要处修有间断的长城,称为二边。从居庸关到宣府南路,墙体减少,有众多的墩台、火路墩(火路墩:构成军事传递路径,也称接火墩。火路墩又分两种:烽火台在长城以外延伸的为腹外接火墩;向内陆州府城伸展联系的为腹里接火墩)等设施,环卫和连接各城堡,俗称内边。

宣府镇在明嘉靖以前设东、西、南、北、中五路。嘉靖二十五年(1546)拆分西路为上西路、下西路,嘉靖四十五年(1566)设南山路,万历十八年(1590)拆分北路为上北路、下北路,至此宣府镇长城共分八路镇守,即东路、上北路、下北路、上西路、下西路、中路、南路、南山路。

此外,宣府镇城、鸡鸣驿城不属路单独列出,据全镇中心,统辖各路防守及驿道。

表:宣府镇镇城、鸡鸣驿城及路城情况一览表。

驻守城

辖区

下辖城堡

边墙 边墩

驻军

镇城

巡抚 总兵 万全都司

东据鸡鸣山西距洋河南距深井北据东望山,文一百二十里,轮一百一十里,统辖各路防守



官军20348 马骡13318

鸡鸣驿


分管防御和驿道



官军445 马骡175

上西路

参将驻万全右卫城

东据清水河西据积儿岭南距永宁口,北据野狐岭,广一百三十里,轮一百一十里

万全左卫 张家口堡 新开口堡 膳房堡 宁远堡

边墙124里 边墩152座 火路墩186座

官军7658 马骡1357 内援兵1552 马骡1357

下西路

参将驻柴沟堡

柴沟堡 怀安城 西阳河堡 洗马林堡 渡口堡 李信屯

边墙115里 边墩184座 火路墩255座

官军8443 马骡1838 内援兵2600 马骡1838

南路

驻守顺圣川西城

东接美峪关西尽顺圣川北据盘崖山南接紫荆关,广一百四里,轮三百九十里,不直接临边

顺圣东城 蔚州卫城 广昌所城等

腹里之地 不临大边 不管边墙 腹里墩45座

官军4816 马骡1585内援兵1192 马骡1032

上北路

参将驻守 独石口

东接潮河川西距金阁山南据长安岭北据毡帽山,广六十里,轮一百八十里。

下北路:嵯崖突兀 林木深阻 边多平漫 墙复低薄 防御最难

独石口 马营 云州 赤城等12城堡

大边514里 二边186里 边墩及腹里墩630座

官军11232 马骡2734内援兵1900 马骡1419

下北路

参将驻守 龙门所城

龙门所 长安岭 滴水崖 牧马 样田 雕鄂 宁远 长伸地

大边160里 二边91里 大边墩146座 二边火路墩270座

官军5966 马骡1475内援兵1652 马骡852

中路

参将驻守 葛峪堡

东接隆门关西距张家口南连镇城北距沙漠,广一百三十里,轮三十五里

龙门城 葛峪堡 青边口  金家庄 三岔口等11城

边墙131里 边墩147座 火路墩212座

官军5305 马骡2313内援兵1394 马骡1400

东路

参将驻守永宁城

东据黑山西接鸡鸣山南距居庸关北据龙安山,广二百五十里,轮一百九十里,除四海冶周四沟黑汉岭刘斌堡东河口,皆腹里,缓

永宁城 怀来城 保安旧城 隆庆州城等16城

边墩117座 腹里墩104座 新添墩26座

官军8856 马骡2388内援兵1339 马骡1284

南山路

守备驻岔道城

东起火焰山西抵合河口,一墙之外别无分土

岔道城 柳沟城 榆林堡

营城25座 寨9处 戍楼106座 墩台266座

官军7000 马骡441内援兵3318马骡208

二、长伸地堡

长伸地堡属下北路,下北路参将驻龙门所城。《河北省志》第81卷长城志对龙门所城记载如下:

“龙门所城,原为龙门守御所,后添守备,万历十八年(1590)将北路分为上下北路,下北路参将驻于此地。”

清乾隆版《赤城县志》载:

“牧马、龙门所、样田、滴水崖、长伸、宁远以上今属下北路。”

  万历三十一年秘阁本《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对下北路记载如下:

“宣府分巡口北道辖下北路总图说。本路原同上北一路,缘地势窎远不便应援,万历十八年因添设参将一员,割地分边以属之,是为下北路。东至靖胡堡三十五里,西至三岔堡二十五里,南至土木堡三十五里,北至镇安堡三十里,分管大边沿长一百六十里零,二边九十一里有奇。大边墩一百四十六座,二边并火路墩二百七十座。所辖为守备三、为操守一、为防守四,本将驻扎龙门所关。路见在官军五千九百六十六员名,马骡一千四百七十五匹头,内援兵一千六百五十二员名,马八百五十二匹。属内龙门所、滴水崖、宁远、长伸地、牧马俱极冲,雕鄂、样田、长安岭稍次之。迤东百五十里外即安朝二酋巢穴,而白草瓦房尤为群虏往来之冲,嵯崖突兀、林木深阻,侦探最难,且长安、雕鄂统辖之地近亦为史车属夷驻牧之场,隐忧大属可虑练兵储饷所,当昕夕戒备云。”

  

  长伸地堡原边外十三家,明万历七年(1579)修,堡周长1里276步,高3丈5尺,操守官分管大边32里,边墩19座、火路墩11座;驻官军738名,马74匹。现中国长城遗产网记录了长伸地有城堡1座、烽火台4座,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为长伸地烽火台03号即镇虏楼。

万历三十一年秘阁本《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对长伸地堡记载如下:

“长伸地堡。本堡原边外十三家,乃属夷驻牧之区。嘉靖年间东夷启衅残毁殆尽后,北虏通款史车旋亦内徙,故万历七年遂得修复十三家墩,八年增置五楼,十年添设官兵以守之。堡周一里二百七十六步,高三丈五尺,皆砖建也。东至大边山六十里余步,西至样田堡三埂里,南至宁远堡十五里,北至龙门所四十里。操守官分管大边三十二里,边墩一十九座、火路墩一十一座。领见在官军七百三十八员名,马七十四匹,边墩如镇安台极冲,边外乱泉寺一带安兔等部落驻牧。本堡东北近大边,而以弹丸之堡当之孤危,大有可虞。近议于堡北巡检寺要害处,东西添建敌台,瓮城兴发居中,旧台相犄角,又添募兵马,虽独坐穷山,声援难,及犹可自为战守,足称扼险云。”

  据清乾隆版《赤城县志》记载:

“长伸地堡(北中三路志),旧名'外十三家’,嘉靖中为史、车二酋盘踞。万历七年始开疆土修筑,堡墙周一里八步,高三丈五尺,皆砌砖。楼二座,南北二门。”

  据清乾隆版《赤城县志》记载:

“长伸地堡官军四百九十员名,岁支折色银五千三百八十七两七钱一分本,色米九百七十六石,各军岁支布花银八钱。战兵马四十匹,岁支料草银三百六两。军器,£虎砲七位、£砲二十九位、湧珠砲二十位、双雷将军砲二十位、西洋砲四位、连珠砲十位、炸砲三百四十三个。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为官兵738名,马74匹,二者有出入,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不同时期战事不同,驻军数量自然也就不同。

据《赤城县志》记载:

“塞垣(明北中三路志)------长伸地堡大边沿长一十九里三十三步,险隘三处极冲,镇安台,次冲,石门见,四道沟。”

  此外堡内还设有巡按察院署、防守衙、仓库、仓神庙、观音庙等。

  

  

  

  ▼长伸地堡全貌,现长伸地村民依然居住于堡内。

  ▼长伸地堡北门保存尚可。

  

  ▼堡门包砖还残存一些。

  

  ▼堡北门瓮城墙体尚存。

  ▼堡北墙只剩夯土墙芯,但依然高大威猛。

  

  

  

  ▼堡北墙现存马面一座。

  

  ▼堡西北角台。

  

  ▼堡西墙。

  

  ▼堡西墙内侧。

  

  ▼堡西墙现存马面两座。

  

  

  ▼堡西南角台。

  ▼堡南墙。

  ▼堡南墙现存马面一座。

  ▼堡南门已毁,下图应为原南门位置。

  ▼堡南门外有一大片空场,空场西、南、北三面有堡墙,可能为原练兵场。

  

  

  

  ▼堡东墙内侧。

  ▼堡内存有一戏台,河北省文保碑记载为清代建筑。

  

  

  ▼堡内有两块碎石碑,有一块刻有“开”字,挨拍的兔分析为“开疆”二字,笔者深以为然。

  

  ▼城堡西南有观音庙,其功德碑上书“长伸地观音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观音庙西侧为道教阎王殿。

  ▼观间庙前有两块刻有花纹的石头,不知其作用?

  

  城堡西侧山上是长伸地烽火台03号,其匾额上书“镇虏楼”落款为“万历□年”,是万历八年(1580)增置长伸地堡五楼之一是周边保存最好的敌楼。是整个长伸地的制高点,可俯瞰整个长伸地城堡及周边敌情。

《河北省志》第81卷长城志对长伸地镇虏楼记载如下:

“长伸地镇虏楼。位于赤城县长伸地村西的小山上,是宣府镇长城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敌楼。砖石结构,石砌楼基,青砖墙体。平面呈长方形,向上略有收分,底边南北长11.5米,东西宽8.15米,通高10.22米。楼东西两壁各有两个拱形箭窗,南北两壁各有三个拱形箭窗。箭窗均开楼体上半部。南壁近地面处有一拱门,中间的箭窗上面有门匾,上刻'镇虏楼’台铭,属'万历□年’款。

楼顶四周有房檐。檐上为高1.7米的垛口墙,垛口下有吐水口。楼顶为平台。由拱门进入敌楼,向西有楼梯通往上层,楼梯转角处有一瞭望孔。楼下层除拱门及通道、楼梯外均用夯土真实。上层四周为回廊,中间有三券室,回廊靠北墙处设通往顶部的天井。《续宣镇志》中记载,万历八年(1580)增置长伸地堡五楼,此楼当是其中之一。”

▼镇虏楼(长伸地烽火台03号)高大雄伟。

  

  

  

  

  ▼镇虏楼匾额。

  ▼镇虏楼内部结构。

  

  

  ▼镇虏楼台南立有河北省文保碑。

  

  ▼长伸地烽火台01号,原为包砖敌楼,现只剩夯土墙芯。台有墩院,四周院墙由碎石围成。

  

  

  

  ▼台四周散落有瓦片,砖石为台基。

  

  

  ▼长伸地烽火台04号位于城堡东侧山上,石台。

  

  

  

  

  三、巡检司

巡检司村位于赤城县后城镇,现有明长城烽火台3座、戏台1座。

巡检司始于五代,盛于两宋,金及西夏也有类似设置。元因宋金遗制,所设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巡检司在元朝,明朝与清代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类似公安派出所)。

明朝的巡检司最早设置时间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占领湖广地区开始在该地区大量设置巡检司。根据《大明会典》及各地方志的记载,明代大多数州县设有多处巡检司。

明代巡检司已经制度化、规范化。巡检司归当地州县管辖,巡检统领相应数量的弓兵,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洪武十七年(1384)巡检司巡检品级为从九品。巡检司具有武装性质,应属于军事系统。《明太祖实录》记载表明,巡检司的设置、裁撤、考核皆由兵部掌管。因此,明代巡检司具有军事武装性质,却属于地方行政辖属。具体而言,除了关津、要道等点和线之外,特别是所在地方的盗贼缉捕、治安巡防、震慑甚至镇压寇乱等,也是巡检司的重要任务。

在明代巡检司与卫所制度相关联,是卫所制的补充。但正规军队的数量毕竟有限,卫所不可能遍布广大乡村。巡检司制度弥补了卫所制度之不及,成为国家统治的重要补充。

▼巡检司烽火台01号位于巡检司村西山坡之上。原为条石基础(12层条石),包砖敌台,现只剩台基及夯土台芯。

  

  

  

  

  ▼巡检司烽火台02号,位于巡检司村北高台之上,有碎石围成的墩院。

  

  

  

  ▼巡检司烽火台03号,位于巡检司村东山坡之上,原应为包砖敌台,现只剩夯土墙心及夯土墩院。

  

  

  

  ▼巡检司烽火台02号高地前有一戏楼,戏楼两侧山墙上镶有精美砖花。

  

  

  

  ▼在巡检司烽火台02号前萧艾老师发现半块矿石碑,上刻“名垂----龙门所城布施刻后------常胜西铺施银二十两,永泰铺施银□两------”,因有“龙门所城”字样,可以推断出这应为明修建巡检司某个庙宇的功德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