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寸池 || 家族生命线

 寸池 2023-04-20 发布于甘肃


夜读《王氏族谱》,感慨万千。且不说王氏始祖太子晋升天之传说,也不论明清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之往事,只从我祖父辈谈起,就能写一部小说,著半部家族史。



我祖父弟兄六人,姊妹二人,四祖父少殁。大祖父生于1919年,十几岁就开始当大掌柜。



解放前通渭兵荒马乱,为避祸乱,曾祖父打发祖父们背着种子,到今宁夏海原县盐池乡一个小村庄购买田产,垦荒种地。祖父们春天从甘肃通渭背着种子,一路向北,翻山越岭到那边挖窑居住播下希望,再穿林越涧返回家乡,秋天又去收获。


1940年国民政府来征兵,第一第二次,曾祖父用骡子,粮食顶替了,第三次二祖父被征到酒泉,一年后逃回。此后还来强征,曾祖父率领家人顽强抵抗,躲了过去。为了生存,我曾祖父召开家庭会议,商议如何将我祖父们分流安置,以避祸乱。大祖父第一个站出来,说他是长子,理应担此重任。曾祖父又说一个人太单,得有一个陪伴帮衬着他才放心,三祖父愿意前往。

第二年,两个祖父在今宁夏海原县杜寨科安家落户,另三个祖父在通渭守着家园,从此弟兄五个分居两地,以农牧为生。

从黄土高原南部搬迁到西北部,从黄河上游支流渭河流域到黄河中游,海原的祖父们称故乡为“南来”,故乡称海原为“北来”。南来北往,从一粒种子开始,一条家族生命线也由此建立起来。

幸亏曾祖父有先见之明,也多亏大祖父三祖父挑着120多斤的担子三番五次送粮,关键时候接曾祖父祖父和叔伯父亲到海原吃住,通渭的族人才得以保全。

我没有见过三祖父,与大祖父有一面之缘。那应该是1978年前后,我刚记事,我祖父说大祖父要来了,大祖父家教特别严,小孩子家不许乱说话。于是在大祖父进门的那一刻起,我被一种威严震慑住了,不敢多说一句话。夜里同睡客房,我挤在爷爷怀里,听着他们讲那遥远的事情,吓得连呼吸都变得细微了许多。

威严的大祖父带来了入口即化的油锅盔(我这辈子再也没吃到那么香酥的猪油锅盔)。那时候我想,北来大祖父家肯定非常富裕,不像我们一年四季吃杂粮面。

近日和大祖父的小女儿雪莲姑姑聊天,才知道大祖父原来是个顶仁慈公正之人。而且,七八十年代的北来,也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富裕,大祖父那时候喝茶吃的也是莜麦炒面。

第一次,我在在谷歌地图上找出海原县,在这如今步行200多公里的两地之间,我看到了被风雨淹没的一个个脚印穿过岁月,一双双凸显出来,那么大,那么深,盛满血泪,装满汗水。这些脚印串珠子一样连成一条家族生命线,闪耀着朴实又耀眼的光芒,将亲情诠释演绎到极致。

结合族谱以及祖父祖母,父亲,雪莲姑姑的讲述,往事如一幕幕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浮现,我的感恩与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而我至今没去大祖父三祖父的坟头跪拜,只能以稚拙的文字串起过往,略表一下晚辈的怀念之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