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大屠杀时,被俘国军士兵为何不反抗?40年后幸存老兵说出实情

 兰博2000 2023-04-21 发布于湖南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5万日军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致使30多万我国同胞无辜遇难。

当时城内一同被俘的,还有约10万的国军士兵。负责守城的他们,为何不反抗?40年后,幸存老兵唐光谱的回忆,道出了个中真相。

文章图片1

南京告急 是守是弃?

1937年7月7日,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震天轰鸣声,我国东三省相继沦陷,日本侵略者攻势愈发猖狂,甚至放下狂言称“三个月灭亡中国”

在占领东北地区后,日军又将目光瞄准到上海。同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由于蒋介石采取的消极不抵抗政策,国民党军队很快落入下风,最后落得了国军惨败、上海失守的下场。

文章图片2

淞沪会战的胜利,助长了日军本就嚣张的魔鬼气焰,也让他们对灭亡中国的作战计划更加满怀信心。拿下上海后不久,日军高层将部队分成三路,直奔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眼看着日军即将呼啸而来,原本打算摆烂的蒋介石这下终于慌了。前线不断传来国军落败的讯息,当下战局使他不得不直面作出改变。于是,蒋介石召集国民党各高级将领开会,就抗日一事征询意见。

文章图片3

会议上,各派将领看法各异,有坚决要求同日寇血战到底的,也有建议撤军弃城的,听得蒋介石好一阵头大。这时,白崇禧一拍桌子,站起来义正词严的说道:

“不能再打了!依我之见,应当撤军南京。眼下在南京驻守的士兵们刚经历过淞沪会战,正是需要调整的时候。更何况,南京不占据地理优势,我们若是和日军硬刚,和白白送死没什么两样!”

蒋介石有些犹豫,毕竟是心腹发言,理由更是一针见血。南京兵力薄弱,继续固守只恐会增加伤亡。正当蒋介石打算提出撤军时,国军将领唐生智的话,又让蒋介石改变了看法。

文章图片4

唐生智

唐生智认为,南京是国之象征,国民领袖孙中山的陵墓亦在此地,同时还是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要塞。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一旦弃守南京,国民党不仅要面对民众的指责,政治地位也将无法自保。

事实的确如此,虽然蒋介石此前确有退缩之意,但他毕竟是以党国利益为重的人,当然也怕国民党沦为历史罪人。最终,蒋介石同意继续留守南京,但一向老奸巨猾的他,真的会安分的守下去吗?

长官跑路 殃及士兵

蒋介石之所以不愿守南京,一方面是出于对兵力空虚的顾虑,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南京地理位置的考量。南京地势特殊,想要守住城池就必须要增兵,但蒋介石并没有这么做。

尽管蒋介石将“誓死守护南京”的口号喊的震天响,但事实上,他拨付给唐生智的兵力仅有10万左右。更荒唐的是,这支队伍是由淞沪会战的残兵和入伍新兵组成的,战斗力是强是弱,可想而知。

按照蒋介石的安排,主战的唐生智以“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的身份赴南京督战。当然,这些都是蒋介石故意演给外界的戏码,说是死守南京,其实也就让唐生智守一个月,毕竟军队本身也不太能打。

文章图片5

而唐生智也不负众望,刚到南京就下令收走了所有船只,同时还关闭了南京各大码头,大有视死如归之感。但实际上,这番看似“热血”的行动背后,隐藏的却是国民党贪生怕死的丑恶嘴脸。

撤走船只,看上去和项羽“破釜沉舟”并无二致,可同时也封死了国军的退路。那些以唐生智为傲的士兵们并不知道,自家上司和其他长官,早就背地里留下了一艘船,专门为逃生所用。

文章图片6

1937年12月1日,天刚蒙蒙亮,震耳欲聋的炮火声在南京外围炸开。守城的国军士兵防不胜防,顾不上编排队形就仓促迎战。然而面对猛如豺狼的日军,南京的国军士兵又岂是他们对手?

日军的兵力虽然只有5万人,但他们的武器装备充沛,进攻又极为生猛。反观唐生智的部队,老兵伤病在身打不动,新兵一窍不通只懂盲打,这场南京保卫战还没进行多久,国军就已然落入了下风。

文章图片7

唐生智原本胜券在握,认为10万国军足以抵挡日军部队。可惜现实太骨感,他高估了自己部队的实力,眼下别说固守一个月了,就是能守住一两个星期,恐怕都不好说。

一晃十几天的时间过去了,南京战况越来越紧急,到底是该继续守,还是撤军?正当唐生智急得火烧眉毛的关键时刻,蒋介石的一封急报,又让他看到了“一线生机”。

文章图片8

急报的内容不多,大抵就是让唐生智抓紧安排守军撤退一事。连日的激战早已磨平了唐生智的锐气, 如今终于可以撤军,他自然是最高兴的。

兴许是高兴过了头,又或者是纯粹为了保命,唐生智前脚刚向部队传达完撤退命令,后脚就乘着船独自跑路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唐生智一跑,部队内部彻底乱成一锅粥,越发变得不可调和。

文章图片9

有些实权的长官们,和唐生智抱着同样的想法,有的连命令都没传达,就直接乘船逃走。被留下的士兵们见状也慌了,他们蜂拥而至的挤在江边,人人都想离开南京,却因此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最倒霉的还要数接到撤退命令的国军士兵,他们按照上级指示到了江边,却惊讶的发现那里空空如也,一条船都没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此刻大家都想着逃命,谁还会去考虑调配撤退船只呢?

文章图片10

长官们纷纷乘船逃命,部队没了主心骨,没有退路的10万国军士兵,只能回到城内,同幸存的百姓们一起生活。不久后,日军军舰抵达南京江畔,大批日军进入城中,南京自此宣告沦陷,被日军操纵。

有些国军士兵为了活下去,不惜脱掉了军服,将自己伪装成老百姓的模样。而另一边,日军为了引出那些躲藏的国军士兵,也开始发动“糖衣炮弹”,企图以花言巧语诱使国军士兵主动投降。

文章图片11

日军表态,对于那些主动放下武器的国军士兵,日军将严格遵守《日内瓦公约》,绝不随意屠杀战俘。这个承诺瞬间就说服了多数国军士兵,他们交出了武器,可迎接他们的却是冰冷无情的子弹。

国军士兵们刚交出武器,日军就不由分说的举起机枪,朝他们一阵扫射。一时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大批国军士兵当场殒命。一些爱国士兵不甘被俘,试图拼死一搏,下场却更加凄惨。

文章图片12

日军将这些人用粗绳索倒吊在木杆上,然后当众用鞭子将他们活活抽死。等到这些士兵没了呼吸,不解气的日军又将他们的头颅砍下当球踢,为的就是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让国军俘虏不敢再反抗。

随后,在日军的搜查下,其余国军士兵也被发现,他们和那些幸存的国军俘虏一同被关进战俘营。黑暗将南京城吞噬殆尽,只剩下了四处蔓延的绝望和悲凉。

死里逃生的幸存者

唐光谱也是其中一员,他当时被捕后,被连续断水断粮五天五夜,差点就没能挺过去。

万幸的是,唐光谱最后熬了下来。坐在阴冷昏暗的牢房里,看着小窗里那若隐若现的光,他萌生了逃跑的想法。于是,不甘坐以待毙的唐光谱说服了其他士兵,一群人商议过后,决定纵火逃生。

某个寂静无人的深夜,唐光谱和士兵们趁看守疏松,悄悄用火把点燃了战俘营的牢房。浓烟腾空而起,随之而来的是冲天的炙热火焰。唐光谱带着众人一路闷头冲出牢房,外面的景象却让他们瞬间傻眼。

文章图片13

原来,战俘营牢房外围的四周都是水渠,明显就是日军为了阻止俘虏逃跑所预备的。这不禁让唐光谱有些犯难,士兵们并不是全懂水性的,会游泳的或许还能游过去,可那些“旱鸭子”又该怎么办呢?

无奈之下,唐光谱等人只得临时改变计划,让水性好的士兵先从水渠离开,若能确认路线安全,再返回来接剩下的国军士兵。然而,当这些人好不容易游到对岸时,迎面而来的高墙又再次阻断了他们的去路。

文章图片14

该怎么办?这些国军士兵面面相觑,难道还要重新游回去吗?正当他们思考对策时,察觉到战俘营火情的日军忽然出现,一眼就注意到了留在水渠里的国军俘虏们。

带队的日军长官冷哼一声,随即下令日军士兵将枪口对准国军俘虏。密如雨点的子弹袭来,国军俘虏接连倒在被血染红的水渠里。而唐光谱等人也被押回了牢房。第一次逃跑行动,最终还是以失败落幕了。

文章图片15

纵火行动失败后的次日清晨,日军将唐光谱等人用粗绳反绑,随后将他们带出战俘营,朝着郊外一路走去。约莫十几里的路程后,唐光谱等人抵达了目的地,那是一片站满了国军俘虏的农田。

看着手持枪械的日军士兵,再看看那些衣着破烂的战友,唐光谱的心头涌起一股不好的预感。按照这种阵仗,日军接下来必定会大开杀戒,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文章图片16

国军俘虏们被围在了正中间,四周都围满了日军的机枪口,完全没给他们半点逃生的可能。紧接着,日军长官一声令下,子弹从四面八方扑过来,国军俘虏死的死、伤的伤,顿时就乱做了一团。

没有了武器,这些国军俘虏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他们无法同日军抵抗,拼命逃跑是他们能做出的最后反抗。然而,因为有着绳子的束缚,这些人都被绑在一起,行动终归是受限的,逃跑又谈何容易?

文章图片17

相较于那些忙于逃跑,最后却死在日军枪口下的俘虏,唐光谱的运气要稍微好些。他的位置偏中间,日军开始扫射时,反应迅速的唐光谱拉着战友唐鹤程一同趴下,最终顺利躲过一劫。

过了一段时间,日军的扫射声弱了下来,唐鹤程连忙轻声呼叫唐光谱,两人约定等日军撤退,他们就赶紧逃跑。可好景不长,日军又连续发动了好几轮屠杀,直至次日清晨才陆续离开。

文章图片18

确认日军走远后,唐光谱晃晃悠悠的从尸体堆里爬起来,反复呼喊着唐鹤程的名字,却始终无人回应。等到唐光谱找到唐鹤程时,对方早已中弹身亡了。

凝视着遍地的鲜血和国军俘虏的尸骸,唐光谱意识到了一个最可怕的事实——他成了这群人里唯一的幸存者。但眼下,他无暇再为遇难者悲痛,因为日军还会回来搜寻,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活口的。

文章图片19

于是,唐光谱拼尽全力的跑到了距离最近的一个涵洞。在那里躲避一天一夜后,又从江畔顺势而下,最终被一艘渔船救起。船主是对祖孙,他们给了唐光谱食物和水,这一刻的唐光谱,终于可以把心放下来了。

随后,唐光谱又陆续逃到了很多地方,一路上都在躲避日军。辗转多地后,南京六合县竹镇成了唐光谱的安身之所。他并不知道,在自己走后没多久,“南京大屠杀”的阴霾,将会彻底遮蔽南京城的天空。

无法忘却的伤痛

1937年12月13日,千千万万中国人终生难忘的噩梦降临了。丧心病狂的日军将百姓或枪杀于码头,或大办“杀人比赛”,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南京城沦为了恶魔肆意妄为的人间炼狱。

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中,妇孺老人是最大的受害者。她们被日本兵强行征去做“慰安妇”,日军在她们身上发泄完兽欲后,又残忍的杀死她们,手段令人发指。

文章图片20

不管是身怀六甲的孕妇,还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幼童,亦或是步履蹒跚的老妇,在这场屠杀中都无一幸免。一位曾在日军中随行的战地记者,曾对此如是评价道:

“(日本)没有不强奸的日军,也没有不杀难民的日军。”

文章图片21

这场人间惨剧持续了一个多月,30多万无辜的中国军民丧生于日军的屠刀下,成为我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过往。但令人愤恨的是,时至今日,主导这一切的日本政府仍然不思悔改,拒绝承认历史罪行。

今天,当我们在为那些遇难者哀悼时,也会为国民党守军的无能感到愤恨。究其根源,蒋介石和唐生智等国民党高层的自私懦弱,不也正是致使悲剧酿成的“导火索”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