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王羲之》辩析

 nfy985 2023-04-21 发布于广东

《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王羲之》辩析

邓良甲 日期:2021年12月13日

闲来无事看族谱,发现我们邓氏族谱有东晋大臣、书圣王羲之为我们邓氏撰写《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此序落款日期晋永康二年(374年)。序述:前秦大臣邓羌“其家编修谱牒”,王羲之“路出湖湘”,邓羌“请为之序”。为辩证此序真伪,又搜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查阅王羲之生卒年代,考证王羲之卒于晋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说明此序落款日期是在王羲之辞世十四年之后。详见网上《王羲之生卒(303-361年)考证》,在此不再赘述。

现在就《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序中禹公之后内容进行辩析,发现多处序中内容与史相悖,破绽百出,足见非王羲之本人,进一步佐证是伪托。

疑点之一:禹公之前世系中的地名及官职,后置前用,无中生有。

1、序中“…传至侃公,周景王时,复任徐州刺史”。

辨析之1:周景王(?-前520年)时无徐州地名,徐州在三国曹魏之前称彭城。

辨析之2:周景王(?-前520年)时无刺史一职。刺史是汉武帝元封五年初(前106年),置刺史部十三州司,置刺史一人,秩六百石。

州牧与刺史,是同一官职。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州部,各置刺史监察诸郡,秩六百石。成帝绥和元年(前8)更名州牧,秩二千石,位次九卿。

因此“…侃公,周景王时,复任徐州刺史”不可信。

2、序中“监公为晋阳县令”

辨析之3:此序对应族谱记载:周考王时(公元前440年辛丑),30世监公为晋阳县令。根据《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卷一上记载:晋阳县,古邑名,周唐叔虞始封之地,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灭赵(注: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置晋阳县,为太原郡。

因此,周考王时无“晋阳县”名,地名后置前用。“监公为晋阳县令”不可信。

3、序中“安国公任南城宰”

辨析之4:此序对应族谱记载:周烈王时(公元前 375 年丙午),32世安国公任南城宰。根据《职方典第八百七十九卷-建昌府部汇考一》记载: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命灌婴立洪州,分洪州立南城,以其地在郡城之南曰南城。属豫章郡。

因此,周烈王时楚国无“南城”邑,西汉始置南城,地名后置前用。“安国公任南城宰”不可信。

4、序中“铭公州牧刺史”

辨析之5:根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剌史,官名,汉武帝元五年(前106)始置,置刺史部十三州司,各置刺史一人,六百石

因此,此35世铭公所在战国时期无“刺史”此官职,汉武帝时才始置“刺史”。官职后置前用。“铭公州牧刺史”不可信。

5、序中“文仲公河东县令”

辨析之6:此序对应族谱仲公所在周赧王时期(公元前 314年丁末),属战国时期,根据《山西通志》开皇十六年 (596) 置河东县,属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四里镇。

因此周赧王时期,无“河东县”名,隋朝始置“河东县”。“文仲公河东县令”,不可信。

6、序中“缙光公安陵刺史”

辨析之7:根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剌史,官名,汉武帝元五年(前106)始置,置刺史部十三州司,各置刺史一人,六百石

因此,战国时期秦无“刺史”一职,汉武帝时才始置“刺史”。“缙光公安陵刺史”不可信。

7、序中“成公汉沧州牧”

辨析之8:根据《元和郡县志(唐)-卷二十二》记载:沧州,禹贡冀州兖州之域,后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分瀛州、冀州置沧州,以沧海为名。隋大业二年罢州为渤海郡,武德元年(618)改为沧州。

辨析之9:根据后汉书·百官志五·州》记载:州牧,官名,汉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成帝更为牧,俸二千石,各掌一州。

因此,战国时期秦无“沧州“郡或州,无“州牧”此官职,汉武帝初才置。“成公汉沧州牧”不可信。

8、序中“敏公中书大夫”

辨析之10:历朝无“中书大夫”一职。

因此“敏公中书大夫”不可信

9、序中“广汉公宣帝中丞”

辨析之11:西汉汉宣帝时无“中丞”一职,东汉后置“中丞”

辨析之12:根据《前汉书》记载:……霍光长女婿邓广汉,历长乐卫尉长信少府等官职。

因此“广汉公宣帝中丞”不可信

10、序中“明公平帝御史”

辨析之13:根据《后汉书》等史实并无记载邓禹之父名;

辨析之14: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和《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御史大夫,官名。战国秦始置,位仅次于左、右丞相,辅佐丞相处理全国政务,权重而秩尊。西汉沿置,仍为丞相副贰,秩中二千石,与丞相对称“二府”,位上卿。东汉无御史大夫,仅置御史中丞。

又查阅等所有汉书文献,西汉御史大夫无邓氏人物。东汉无御史大夫,仅置御史中丞。

因此邓明不是御史大夫,不可信!这么大的官职,而于史无载。

《史记》、《春秋》、《左传》等对咱们邓国资料记载很少,现今在襄阳邓国城址的考古也没有发掘邓国侯爵的资料,这四十六世资料出自何处?很显然是杜撰的,让人置疑,不可信!

疑点之二:东汉禹公“共生拾叁子:训、谦、让、说、赞、诒、议、诗、论、谋、识、谟、诰”。除训公外,全部杜撰。

辨析之15:《后汉书鄧禹傳》记载:禹字仲華,內文明,篤行淳備,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遠名勢。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藝。长子震,封高密侯;次子袭、封昌安侯;三子珍、封夷安侯;六子训,字平叔,封平寿侯;少子鸿,封度遼將軍,此五子名气最大。还有一子,和熹邓皇后叔父陔,行七至十二之间,(见《后汉书-皇后紀第十上》,史记有记载的仅这六子。

而《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中“共生拾叁子:训、谦、让、说、赞、诒、议、诗、论、谋、识、谟、诰”。此序除训公名字正确,擅自冒失给邓禹之子取“言”字旁名字,其余均与史记不符!

辨析之16:毋庸置疑,训公是邓禹第六子,而在此《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中,竟然把训公列在首位,犯了修谱之大忌,序次混淆,长幼无序。

东晋大臣王羲之,以及前秦大臣军事家邓羌,竟然不知东汉邓禹公之子震、袭、珍、陔、鸿,显然不是。是谱匠在宋之后民间可以修私谱时,因只知道禹公之子训公,就根据“训”言字旁边,再以“言”字旁,杜撰其他十二子名!

疑点之三:“…路出湖湘,其家编修谱牒…”

辨析之17:此序:“…同力王事,路出湖湘,其家编修谱牒…”湖南,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秦属苍梧郡和洞庭郡;西汉属长沙国;东汉三国以及西晋东晋时期属荆州刺史部,分属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从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开始“湖南”之名。查阅史料,“湖湘”一词最早出现在初唐著名诗人王勃(650—676)在其撰写的《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中说:“虽复苍梧之望,湖湘盈舜之歌”。唐朝诗人李峤(644-713)在《谢端午赐衣表》中说:“…臣一至湖湘,舟周星岁,扇皇风而苏息黎庶,布圣泽而底定封疆…”。因此唐之前无“湖湘”一说,唐朝后才有“湖湘”一词说法。

“…路出湖湘,其家编修谱牒…”,因此从“湖湘”一词,可知此序作于唐朝之后。

疑点之四:“…遐公嗣君镇国将军羌公…”

辨析之18:此序“…遐公嗣君镇国将军羌公…”,邓羌,于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授建节将军,累迁前锋督护、征虏将军。非“镇国将军”。根据《明史·职官一·兵部》记载:镇国将军,明朝置为武散官,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因此明朝之前无“镇国将军”武散官职,官职属后置前用。显然此序作于明朝之后。

疑点之五:“…隲公汉将军封蔡侯…”,“忠公晋陵都亭侯”

辨析之19:《後漢書-南朝宋》记载:“永初元年,封騭上蔡侯、悝葉侯、弘西平侯、閶西華侯,食邑各萬戶。騭以定策功,增邑三千戶。”由此可知邓隲是封上蔡侯,此序“騭公汉将军封蔡侯”。明显错误!

辨析之20:《資治通鑑-宋》记载:“…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由此可知邓艾之子邓忠是三国魏“惠唐亭侯”,并非此序中“忠公晋陵都亭侯”

官职侯爵,张冠李戴,明显错误。

疑点之六:“…遐公嗣君镇国将军羌公…”

辨析之21:按《故寧遠將軍左衛郎將彭城劉府君夫人南陽鄧氏墓誌銘并序》记载:“…騭七代孫,晋朝為武威守;始子,前秦并州牧;子翼,後秦冀州刺史…”从墓志铭可知邓羌之父是邓始,非邓遐。

因此邓遐与邓羌不是父子关系,更不是嗣孙关系。《南阳邓氏源流序》序中“…遐公嗣君镇国将军羌公…”,完全不可信。

疑点之七:王羲之与邓羌“…同力王事…”

辨析之22: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大臣、书法家,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浙江会稽人。祖籍山东琅琊临沂,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王导率琅琊王氏举族南迁。

邓羌,前秦大臣,军事家,授建节将军,安定太守,甘肃安定郡临泾县人。从史记记载东晋与前秦长期处于对立局面,最终于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两国于淝水交战,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随后前秦国灭亡。

王羲之、邓羌两人分属东晋、前秦两国,而且这时期两国长期处于对立局面,并非同朝为官!怎么可能在同一朝庭同力王事?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一个敌对国官员写谱序?

因此 “余与遐公嗣君镇国将军羌公,同力王事,路出湖湘。”完全不可信,与史相悖。

疑点之八:署名“会稽内事史” “理节度机务事” “通家同寅弟”

辨析之23:王羲之是“会稽内史”,无“会稽内事史”一职;

辨析之24:“理节度机务事”历朝均无这一官职;

辨析之25:“同寅”指在一个部门当官的人或年岁相同的人,而东晋王羲之与前秦大臣邓羌非同朝为官,史籍也从未有邓羌生辰记载,而“通家同寅弟”甚为不解?

王羲之本人岂不知道自己职务?王羲之与邓羌分别在东晋、前秦为官,何来“同寅弟”?

因此从王羲之署名,伪托充分暴露无遗。

疑点之九:《法书要录》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无此序收录

唐朝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编撰《法书要录》,共十卷书法学论著总集,其中卷十录《右军书记》,有王羲之《兰亭序》等四百六十有五贴,查无此王羲之《南阳邓氏源流序》,而王羲之杂文祭文等贴均有。严可均编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晋文》据实采录,共得167卷、全面收录两晋·十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文集,查无此王羲之《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这篇序。

综合上述辩析,序中内容明显与史相悖不符。琅琊王氏是东晋四大家族之首,名门望族,王羲之是东晋大臣、会稽内史,名声赫奕,学识渊博:

综合上述:

1、没有理由不知道东汉云台之首邓禹其中名声赫赫的六子名字;

2、没有理由不清楚邓训是邓禹第六子;

3、没有理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一个敌对国官员写谱序?况且王羲之并没有为自家琅琊王氏族谱作序。

4、没有理由署名写错自己的官职。

5、假若《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是王羲之所作,没有理由《法书要录》及《全晋文》不收录。

由此可知非王羲之本人所撰,系伪托王羲之。又从“湖湘”一词,及“镇国将军”之武官职,可知此序作于明末清初时期,正是宋之后的私修谱为主时期,历经社会动荡战乱,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在宋代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代。今天传世的“老谱”,是明清两时期撰修的,有些假借名人作序跋,刻意拔高粉饰。

今天这个假序在我们邓氏族谱流传已久,发现有些邓氏将此伪托书圣王羲之序如获至宝,更可恶是伪托杜撰邓禹十三子言字旁的名字,在族谱上使用,误导后人,扰乱邓氏源流,以讹传讹,让后人诟骂。

希望我们邓氏在新修时,剔除伪托《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正本清源,公正客观、求真求实编修族谱。

《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是明末清初谱匠杜撰的与史实不符,不可信。

附:《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