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量管理八大计划-管理部分大汇总!

 zym48k409g69cq 2023-04-21 发布于山西

质量管理体系的八大计划,是检验检测行业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作方法。本文旨在向广大检验检测从业者们介绍八大计划的策划、实施、跟踪和总结。

本文系列一共分为四篇,今天向大家展示的是管理篇

图片

在这一篇里,我们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家讲述内审与管评工作的开展方法。第二部分为大家分享计划管理工作的心得。

一、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01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的区别

图片


02
如何策划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①时间周期的控制

内部审核要求一年1次,而没有固定的周期要求,因此机构可以自行掌控内审的开展时间,既可以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审核,也可以根据部门、过程的不同,分散在不同的时间开展审核。这一点,标准规范给予了机构充分的灵活性。

管理评审要求每12个月1次,看上去也是一年一次,但是一个细节的表述差别,体现出管理评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管理评审必须保持相对固定的时间周期,来对机构的管理工作进行回头看。因此,对于例行的管理评审,建议各个机构在每年固定的月份开展。除此以外,还应注意,管理评审的时间要在内审之后,因为内审的结果是开展管理评审,所需要参考的重要信息。

②计划的制定和发布

内部审核计划和管理评审计划一般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编写(也可以安排员工编写计划,质量负责人来审核),一般应由机构的最高管理者批准。因为,内审和管评是我们机构最重要的两大质量活动,必须得到最高管理者的授权和许可,才能在单位里面推行和实施。

③临时内审和临时管评

如果遇到突发的情况,我们是有可能要开展临时的内审或管评的。这个时候,还是要先制定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一是获得最高管理者的准许和授权,二是向整个机构通报临时增加的重要活动,让大家要做好配合和准备工作

什么时候需要临时内审呢?一般考虑在下列契机开展临时内审:

  • 在机构增资扩项之前,通过内审查看机构对新资质、新参数能否正确运行和掌握;

  • 发生了重大不符合、连续不符合、质量事故、质量投诉,说明机构的体系运行明显出现了问题的时候。

同样,在下列契机开展临时管评:

  • 机构的方针、目标即将或已经做出重大的调整后;

  • 国家、地区、行业的政策发生重大的变化后;

  • 机构出现重大的质量问题,经改进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时。



那么,既然是临时决定开展的工作,为什么不能特事特办,一定要先立计划呢?因为诸如内审、管评这样重要的活动,本来就是需要深思熟虑、需要充分准备的工作,而不是一个可以快速开展和完成的事情。相反,先制定计划,再凭借领导的权力,充分地调动机构的一切资源,让大家一起协作,才是让事情又快又好地推进的方法。而那种临时做出一个决定,然后只让一部分人试图完成所有的工作,这其实就是在补资料,不是真的开展内审和管评。

因此,任何工作始于计划,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经验。PDCA循环告诉我们,任何工作始于计划,这是很多管理前辈们为我们总结下来的经验。

03
内部审核的实施

图片

内部审核流程图

1)方案编写:

当内部审核计划生效以后,一般由质量监督员/内审员提前编写内部审核方案;

图片

▲内部审核方案

内部审核方案应明确:审核的时间、依据、目的、范围;拟定内审组成员(含审核组长)、审核员分工(若人力资源允许,审核员应独立于所审核的部门和工作)、审核对象(部门)、审核条款等

“内部审核方案”又称为“内部审核实施计划”;

2)方案审批

由质量负责人审批内部审核方案;

内部审核方案审批通过以后,应向全公司发布内部审核通知,并成立内审组,开始内部审核准备工作。

3)审核准备

内部审核方案审批通过以后,内审组相应地就成立了;

内审组长要召集各位内审员,开一次内部碰头会议,干什么呢?就按照内审方案分配的工作,由内审组成员编写内部审核检查表;

图片

▲内部审核检查表

4)准备审批

由质量负责人检查内部审核准备工作内容,确认内部审核检查表。

5)首次会议

在内部审核当日,质量负责人召集公司中高层人员,主持内部审核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上,质量负责人应宣读内部审核过程、计划、分工,与参会人员共同指定各受审部门的负责人员和联络人员。

6)现场审核

内审员按照事先编排的检查表,前往各部门、场所、岗位和人员开展审核工作。

内审工作方式:向被审核者问询;或查阅相关资料。

内审员应如实填写内部审核检查表,记录审核发现的情况和问题。

7)记录确认

各内审员完成审核工作以后,内审组组长要在整个内审工作结束前,召集成员,确认所形成的审核记录与结果;确定审核工作完成情况(以及是否需要补充审核);汇总审核发现的不符合(要看不符合描述是否充分,是否有现实的证据)。

8)末次会议

质量负责人召集公司中高层人员,主持内部审核末次会议;

末次会议上,质量负责人宣读审核结果、内审不符合项;与不符合项的关联部门确认不符合事实;

末次会议结束后,内审员负责展开针对内审发现的不符合的整改活动;内审组组长对本次内审工作进行总结。

9)纠正改进

内审员开具“纠正措施记录单”,开展不符合的处置工作,直至验证关闭。

10)工作总结

这是内审组长的巩固走,总结本次内审工作,形成工作总结;

内部审核工作总结包含:本次内部审核的实际过程(分组、审核对象、审核用时等)、内审员的履职情况、内审工作的成果、内审记录的详实程度等。

图片

▲内部审核工作总结

11)报告编写

在不符合项处置完成,且内部审核工作总结完成以后,质量负责人才会开始撰写内部审核报告;

内部审核报告包含:审核的全过程(策划、通知、首次会议、现场审核、末次会议、整改等)、参与的人员(内审员、审核对象)、采用的内部审核依据和方法、发现的问题(包含潜在问题、风险等)和不符合项、不符合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实施情况、不符合项反映出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问题和趋势、本次内部审核为今年度管理评审所提供的建议和结论。

图片

▲内部审核报告

12)报告审批

由总经理审批内部审核报告。

13)报告推送

内部审核报告通过审批以后,向公司各部门负责人推送内部审核报告内容。要让管理层都看到本次内审的结果。

14)记录归档

内部审核报告通过审批以后,本次内审的全部资料由档案管理员归档。

04
管理评审的实施

图片

▲管理评审流程图

1)方案通知

质量负责人应在计划之前,编写“管理评审方案”。管理评审方案长这个样子。对于标准规范的抽象语言,我们进行了分解,将这些要求逐一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和部门头上。这样各个部门在接下来提交输入报告的时候,就指导该收集哪些信息,该写些什么;

图片

▲管理评审方案

同时并拟定管理评审通知,评审通知要向全公司发布。

2)部门总结

各部门指派人员,按照部门职责和要素范围进行总结,编写成管理评审输入报告;

管理评审输入项的职责按照管理评审前面所说的方案来分配。

图片

▲管理评审输入报告

3)部门审核

各部门负责人审核本部门的管理评审输入报告;

4)质量汇总

质量部收集各部门的管路评审输入报告,送交质量负责人进行审查和汇总;

质量负责人有权要求各部门对管理评审输入报告进行修改。

5)评审会议

在评审当日,质量负责人召集各部门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公司总经理及其他管理层人员,举行会议;

管理评审会议的一般议程是这样的:总经理宣读评审目的和主要内容;各部门负责人发言(管理评审输入报告的摘要);高层管理者提问、讨论和小结;最后总经理定论和总结;

管理评审会议应形成会议决议;要指定人员来记录会议的决议;

6)纠正改进

管理评审会议中识别出的风险项、改进要求和措施,最后由质量负责人组织实施,完成后收集相关的资料。

7)报告编写

管理评审会议结束后,质量负责人根据管理评审输入报告、会议决议,编写管理评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一般长这样子。

图片

管理评审报告

8)报告审批

总经理审批管理评审报告

9)报告推送

管理评审报告通过审批以后,也要向公司各部门负责人推送。

以上就是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工作的大致流程和注意事项。

二、计划管理工作

质量管理体系有一个经典的PDCA循环,如下图所示:

图片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

这个图告诉我们,质量管理体系的PDCA过程是这样的:

  • 策划的措施,通过计划得到机构的支持和运行;

  • 在实施以后,得到绩效评价结果;

  • 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 处置以后,形成下一次策划的措施

这个过程需要以下信息作为输入:

  • 组织的职能、定位,以及组织所处的社会、经济、金融、文化等环境;

  • 客户和市场的需求;

  • 相关方(如:主管部门、上下游方等)的需求和希望。

这个过程能产生的结果有:

  • 产品和服务(机构产生的主要价值、绩效所在)

  • 客户和市场的满意程度;

  • 管理体系实现的其他结果(如:成就、名誉等)


01
任何工作都要先计划

我们都知道PDCA分别代表着:策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由此说明,任何工作都应该起始于计划,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完善的计划。

很多机构,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总习惯于采取一些紧急的、特殊的措施,只想着先把这个事情应付过去。而很少考虑与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很少考虑这项措施对后续工作的影响。

这些紧急措施偶尔用一下,问题不大,可是很多机构做着做着,就把紧急措施变成了普遍措施,特别行动成了一般行动。当初为了走捷径,开了这个头,结果到了后面就收不住了,硬生生地把质量管理体系做成了两张皮。

回想当初,谁不想把管理工作做好呢?谁不愿意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呢?计划就是一个可以帮我们做好管理工作的工具。简单的事情,简单计划;复杂的工作,就在仔细分析和评审之后,再做决定。但切不可复杂的事情简单计划;简单的事情不做计划。

应对策略;及时改变工作方向,才能确保我们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02
计划的本质是对资源的分配

我们检验检测机构都是要经营,要盈利,要生存的。而且机构的人员、时间、精力、资金、物资等等,其实都是相对缺乏的。正如国家每年都要搞的财政预算一样,我们机构也有很多工作都想做,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本着“好铁要用在刀刃上”的原则,我们开展的工作要抓重点,要抓风险点。

例如质量监督工作,通常一家机构也就那么几个监督员,而且往往还是兼职的,平时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因此,监督工作就要针对那些容易出问题的岗位、人员和过程,而不是拍脑袋,雨露均沾。

同理,教育培训、质量控制等活动也是这样的。我们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那些对我们检验检测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地方。


03
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

计划一经制定,一般情况下都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但凡事没有绝对。

刚才我们讲到一个极端,凡事不计划,放任自由,现在我们还要避免另一个极端——计划一制定,就要一条路走到黑,不懂变通。

计划不是一锤子买卖,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该变的时候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改变。年初制定的计划,如果过程中发现不合适了,就要赶紧改。需要的时候,添加计划、删减计划、改变计划,我们必须杀伐果断。任何情况下,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及时改变工作方向,才能确保我们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04
计划需要跟踪、记录和总结

对于任何计划,我们都要在执行的过程中去跟踪它的进展,记录它的工作结果,并在适当的时候回头总结。

首先是跟踪计划:有些人就以为,计划制定了就万事大吉了,就不管它了。好比书买回来了,放家里从来不看一样。计划制定了以后,我们要去跟踪并确认:那些人有没有按照计划要求的时间点和任务要求去开展工作?比如,当年初立定了培训计划、监督计划。到了临近的时间点,我们是不是要通知相关部门和岗位去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如果情况有变,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前掌握情况,然后再看看有没有必要调整计划?——这就是跟踪工作的意义。

其次是收集记录:培训开展了,我们要收集培训课件、培训签到表、考核记录、培训效果评价表。监督检查工作完成了,我们要收集质量监督记录,以及必要的整改记录。记录是我们工作开展得结果和证据。任何工作都要掷地有声,都要踏雪留痕,靠的就是记录。

最后是总结:我们一年的计划工作完成了,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回头看:这些工作哪些完成了;哪些没有完成;哪些工作完成的好;哪些工作做的不到位。我们的八大计划工作,到了年底,都是要拿到管理评审会议上去讨论的,讨论的结果除了对一年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还要对来年工作进行展望、布局和计划,例如:明年的工作重心是什么?哪些要调整?

而这,不正是我们质量管理体系的PDCA循环吗?

05
打破刻板印象,走出信息茧房

一定要打开思路,破除那些刻板印象的束缚,摆脱那些信息茧房的限制。

就跟我们在这个系列里为大家讲的八大计划一样,我们列的计划其实是九个!那究竟多出来了哪一个呢?是不是要砍掉一个呢?砍掉哪一个呢?其实,哪个都不能砍!这九项工作全部都来自于我们的标准规范,砍掉哪个都会造成不符合。

我们不要太在乎这个数字,非得凑一个好看又吉利的6或者8之类的。我们更应该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中的要求完整地识别出来,然后一一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只要工作满足了要求,管它是“八大计划”还是“九大计划”呢?更不用说,每一家机构的工作职责、流程都会有所区别。

例如前面讲到的质量控制活动。有些单位就把质控活动里面的能力验证单独列成计划,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因为对他们来讲重要啊!尤其是获得了CNAS认可的实验室,必须定期开展能力验证。相关标准对他们的能力验证频率、覆盖范围,都是有要求的。那样,有些的单位就有“十大计划”了。这又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没关系!我们机构每年需要开展的工作非常多,有的计划可以从长计议;有的工作我们无法预见,只能做好预案,发生以后再采取措施。

但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是,无论哪项工作,都要先计划,再执行,再检查,再处置,而这就是PDCA循环。脱离了这个基本规则,很多工作就都会达不到效果的。

温馨提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