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道教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与明代制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奇门天福阁 2023-04-22 发布于山东

明代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士大夫文化的影响下,在科举、思想、官场等方面形成的道教与制度出现的矛盾,使明代逐渐走向衰亡。

明代政治制度的建立

1.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明太祖朱元璋权力欲望很重,建国之初,明朝基本沿袭元朝制度。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主要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所致。因此,朱元璋及时汲取历史教训,于洪武四年辅佐朱元璋近20年的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以"疾"卸甲归田后,任用胡惟庸为中书省左丞相。

胡惟庸广植私党,大权独揽下甚至僭越皇帝使用的金龙凤纹的"黄罗帐幔",威胁到皇权。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擅权结党"之罪杀了胡惟庸,并于十年之后再加"谋逆""通倭"之罪兴起大狱,连杀3万余人,连77岁的前任左丞相李善长也被赐死。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再以蓝玉谋反为由,再兴党狱,连杀1.5万余人。通过两次的杀戮,朱元璋成功消除了相权、将权对皇权的威胁。并废除中书省立诏以后不准再立丞相。明朝早期的皇帝独揽大权,在世界政治史上只有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朕即国家"可以与之媲美。

2.明代道教的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本名重八,出生贫苦农民家,17岁因父母和长兄相继去世,后入皇觉寺为僧,并四处化缘于江淮之间。后来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并娶郭子兴义女马氏为妻,即后来的马皇后,改名朱元璋。

朱元璋历年征战中得到了道士周颠仙、方士刘伯温等人的指点帮助。即位皇帝后的朱元璋信仰道教,更是通过道教渲染自己是承命上天的真龙天子,下令全国只准道教和佛教存在,其他宗教一律禁止。朱元璋推崇道教无为之治、清净自然的理念,并采用休养生息的治国方针。

永乐十年,明成祖派遣三十万大军在武当山建成庞大的道教群建筑,用来供奉护国有功的真武大帝,并赐名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同时,将对武当山玄武大帝的礼奉规定为明朝的定制,历代皇帝尊崇定制,经常派遣使者到武当山诣香上供。以此通过祭祀活动来表达对统治者的敬畏,并借此向世人宣示统治者地位。

为利用道教巩固帝位,朱棣派人到处寻访全真派大师张三丰,并完善道士度牒考试制度加强道教管理。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有佛门高僧辅佐政事。

早期至中期明代道教继承了宋元的传统,能够持续发展,并于正统、万历年间编纂《道藏》,对保存和传播道教典籍发挥了重要作用。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最崇尚道教的一位皇帝,他以奉道为首要任务,使明朝的道教发展达到巅峰。

3.道教在学术界的影响

明代程朱理学的发展以融入道教思想最为突出。王阳明心学融入了一部分道教思想,其中"致良知"中阐释了良知是认识的根源和是非的标准。

道教对戏曲、小说、音乐、绘画等文学领域的影响深刻。《封神榜》等新门类小说,呈现了道教思想下的神话传说。明朝佛教相对发达,除嘉靖帝朱厚熜遵信道教外,其他皇帝大多遵信佛教。

道教甚至直接影响了戏曲的唱腔。玉帝、老君、关帝、财神、城隍、福禄寿等道教尊神在民间被广泛祀奉明。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伦理思想、科仪方术等渗透在百姓生活中。《感应篇》《功过格》等劝善书在社会各阶层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社会行为。

明代道教与制度的发展

1.道教文化与皇权

没有统一宗教信仰的古代统治者,把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作为辅助统治的关键行为。明王朝是中国封建君主集权的高峰,其一切制度的制定都是围绕皇权的统治地位而定。因此,明朝对一切威胁到皇权的力量都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其中包括两次大的杀戮,清除宰相制度,以及打压道教文化。

为此,明朝需要一个新的手段来证明皇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明朝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传统宗教崇拜与祭祀礼仪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吉礼,分为天神、人鬼即地祗。其中天神指日月星辰、风师、雨师等。地祗指社稷、五帝、山川五岳等。人鬼则是皇考及历代帝王。

2.道教与皇权的关系

明朝把这些祭祀及道教、佛教诸神纳入诸神祠一起祭祀。允许地方祭拜习俗的流传,但是对地方祭祀活动进行合规的管理,避免因宗教信仰发生的宗教异端。

这些政策影响了道教的独立性。明朝之前,道教与皇权之间是以合作的方式存在,皇权为道教的发展提供庇护,而道教辅助皇权确立统治的合法性与神圣化。

明朝以祭祀独立完成了这些政治需要。但是后期儒家文化的发展忽视了对祭祀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明朝再次向道教寻求帮助,让道教辅助完成祭祀过程。道教与皇权之间的关系随之转化为君臣关系。

官方控制下的祭祀活动无法解决人们内心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地下宗教文化出现了反抗意识,白莲教的发展对明朝的统治者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3.道教流派及历史发展脉络

明朝中国的道教教派主要有正一道和全真道。但是两个倒排的发展处境却与明朝政府的态度息息相关。元朝蒙古族统治下的中原,全真道在丘处机归顺元朝统治者后,得到蒙古贵族的支持。

元朝全真道以个人修炼为终极目的;而远离朝堂的正一道在民间发展的过程中,其理论体系从个人修炼转向了为民消灾祈福的实用主义。反元义军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王朝后,对全真道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而对正一道的道教导向却极为推崇,朱元璋需要借助正一道消灾祈福的实用主义完成其祭祀行为。

朱元璋刚刚自立为王便与正一道建立了关系。朱元璋发榜访求天师,正一道张正常就帮助朱元璋造势说朱元璋"天运有归"从而辅助朱元璋完成了建国伟业。

明代道教与制度的关系

1.道教文化与明代政治

道教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发展中最为矛盾的。道教在提倡修炼成仙的同时,又不断地想要尝试进入统治者的政治舞台。道教在明代以附庸在王权之下为生,而失去了发展和进取的精神。明代道教文化的衰落有制度的原因,但直接因素是道教人士不思进取的思想造成。

明初统治者提倡的是程朱理学,科举考试主要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的八股文。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明代后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萌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代。

王阳明心学逐渐成为明代的主流思想。而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接受来自西方的文化熏陶,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市民的阶级意识觉醒。明代通俗文化及学术民间化,儒学平民化使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阳明心学的空虚之弊随之明显。

2.科举造成的影响

明王朝的兴盛使翰林院成为政府中央文化事业的机构。翰林院官员以科举形式产生,在儒家经学的影响下,翰林文学得到发展。

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由于翰林院参加科举全过程,在此期间,翰林院纠正了文风。科举考试日趋完善,选拔官员以文化为依据,读书成为一种潮流。

科举制度为统治者培养选拔了高素质的治国栋梁之材,也为社会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难,不期然乎?"孔子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这是《论语.泰伯》中的一句话。即"人才难得啊!难道不是真的吗?"得一人可得天下,失一人可国破家亡,这种事例在古代历史上举不胜数。我国古代长期实行选贤任能的科举制度,说明了建国大业中人才战略的重要性。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科举制度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对国际社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日本、韩国、朝鲜等都仿照中国实行科举制。英国考试制度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3.重道德轻制度的形成原因

明朝统治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祭祀礼仪及宗教崇拜体系,以宗教礼仪禁锢人们的思想。通过宗教神仙信仰、伦理思想、科仪方术等思想的渗透,使百姓通过祭祀活动来表达对统治者的敬畏,并借此向世人宣示统治者地位,巩固皇权之上的思想。

总结

明朝以王阳明心学为主流的思想导向,通过道德绑架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统治者利用这一借口,僵化人们思想,控制人的思想,从而达到封建集权统治目的。

明朝士大夫政治影响下,文官集团掌握着整个国家的政治命脉,文官以仁义道德标榜的治国方针与制度漏洞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积滞不振,是导致明朝走向衰败的原因。

参考文献:

《论语.泰伯》

《史记》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793475865248755&wfr=spider&for=p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