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2020-10

 初丹德月 2023-04-22 发布于四川

《1984》


文学的审美归根结底在于理解和同情,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与投入。

每件事慢慢进入一个影子世界,最终,甚至连今年是何年也变得不确定了。

你可以创造死人,但不能创造活人。

正统意味着不思想——不需要思想。正统就是无意识。

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身上。

无产者和动物都是自由的。

现代生活的真正特质不在于它的残酷和危险,而是它的毫无特色,肮脏不堪,无精打采。

自由就是可以自由的地说二加二等于四。如果这一点确定无疑,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在某种程度上,党的世界观对那些无法理解的人所施加的影响是最成功的。他们被改造得可以接受对现实最严厉的侵犯,因为他们从未完全明白对他们的要求的严重性,他们对公众事件没有足够的兴趣,所以他们注意不到发生了什么。由于缺乏理解,他们仍然神志正常。他们只是吞下了一切,他们所吞下的对他们没有伤害,因为没有什么残留下来,就像一粒谷子,进了鸟的肚子而没有被消化。

我们唯一真正的生活是未来。我们作为一把泥土和几根碎骨参与未来。但未来离我们有多远,没有人知道。

如果所有人都享有闲暇和安全,那么,通常因贫困而无知的人民大众就会拥有知识,就会学会自己思考,他们迟早会认识到,少数特权者没有什么特别的功能,因而把他们扫地出门。从长远来看,一个等级社会只能基于贫穷和无知。

他们早就知道,对寡头政治而言,唯一安全的基础是集体主义。

大众从来不会自觉地反抗,他们从反抗,就因为他们深受压迫。

老大哥是当用来向世界展示它自己的一个外观。他的功能是用作爱,恨和崇敬的一个焦点,比起一个组织,我们更容易感受个人的感情。

过去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客观存在,而只存在于书写的记录和人的记忆之中。

这本书听闻已久,一直没有机会看,这次趁着疫情有大把的空闲时间,终于看了。看完觉得,果然是经典,哪怕是1949年出版的,仍然感觉在写当下。

作为反乌托邦式小说,“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是贯穿整本书的三个slogan。乌托邦(Utopia)在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最先提出乌托邦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发展到现在,这个词已经被用在各种各样的领域了,商业,学术,政治等等。

反对空想的国家,反对不切实际的规章制度,反对磨灭人性的事情。人们自古就热爱顺其自然之事,而逆自然规律的事情,是天生就反感和厌恶的。在一个承认了2+2=4就要被抓捕关押的国家,这种事,尤其突出。

书中“老大哥”的执政观念我们并不陌生,要求大家万众一心,共同完成一个又一个政治目标,集体高于个人,为集体牺牲个人。同时,它压制每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愿望,社会机制运作达到最优效率,实质上是剥夺了人与生俱来的思考能力。无知即力量,控制民众的思考能力便是控制他们。

最近在研究“人权”的问题,地球上的每个人生来平等,都享有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尊严权等等,西方国家对人权的关注似乎比我们要高很多,我们的民众更被动一些。或许,当我们主动去研究人权,并为自己作为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斗争的时候,我们的独立思考意识才会真正觉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