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一中大语文 2023-04-22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几乎文学史上的每一部经典作品都会涉及方言的运用。那么,方言在文学作品中有什么主要功用呢?

第一,方言是不同地域文化的承载体。在欧美文学史上,英国在9世纪时就出现了方言诗。接着到14至16世纪,骑士传奇故事和戏剧盛行,部分作家开始有意识地使用方言。如“英国文学之父”乔变在他的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里使用了伦救方言,使得书中的语言生动尚发,给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当时英国社会的生动画面。著名诗人彭斯从地方生活和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运用苏格兰方言创作了大量诗歌和歌谣,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阿长转观中国文学,也不乏将地方方言运用于文学创作中的大家。如老舍,他于1925年在伦敦写的第一个长篇(老张的哲学》,几乎就是20世纪20年代最好的北京口语教本,直至今天,那些纯粹的京腔的致,依然会从许多老北京人的嘴里不经意地飘出来。老含在创作上强调保持口语化方言的原汁原味,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看作是用文字的构筑展现了北京世俗风物和历史文化的全景,表现了纯粹的“京味”和北京的精神文化意蕴。

综上所述,社会语言学家认为,应该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现象,对它进行解释的时候不可脱离它的社会环境。而作为一种语言的变体,地城方言承载的是特定地区的人们对社会、文化、人生的经验和感受,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独特的世界认知方式。方言中蕴含着古朴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文化传统:通过方言可以了解不同的人文特征和其中独特的文化意境。

第二,方言的使用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地位和社会关系。仔细阅读文学作品就能发现,一般上层社会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是不讲方言的。讲方言则说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下。虽然这一传统观念并不完全正确,但作家们常常利用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着的这一印象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服务。例如,马克。吐温作品中的方言使用者吉姆和哈克都是没有或者受过极少教育的身处社会底层的人,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方言也是被虚伪的思棍使用。在(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用方言塑造了一批社会地位低下的人,Morel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而在简.奥斯丁的《做慢与偏见)中,上层社会的人物主要使用的还是标准语言。

同样,方言的运用也可以表示人物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一方面,方言的使用能够产生莱种程度的亲密感;另一方面,它也与标准语形成了对比,能在交际成员之间形成障碍。如家庭成员之间使用方言。这点可以在很多作品中找到例证。

第三,方言是作品中“情感激发”的手段,任何言语行为都是一个由说话人到听话人的接受过程,文学言语行为同样如此,成功的文学作品若要争取激发读者的情感,那就要争取得到读者在情感层面的典鸣。方言的使用能拉近文学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产生来切感。从这一点上来说,方言在争取读者情感方面无疑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杨婷婷等《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材料二:

闻一多说过“再要建设一个好的世界文学,只有各国文学充分发展其地方色彩,同时又贯以一种共同的时代精神,然后并西现之,各种色将虽互相差并,却文互相调和,这使正符那条艺术的金科玉架“变异中之一律”了,"在当下的文化背景下,包含着地方色影的地方生活经验,对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怎样理解地方色彩呢?我们不妨把“地方色利”理解为地方文化形式,它包含地方的语言表这形式,特有的民俗、人际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审美形式等。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我们重点讨论“地方语言”和”地方风俗”这两个问题。

“地方语言”或者说方言是体现地方色形最为直接的呈现形式,刘丰农认为“方言”是文学创作中最感动人的一种语言。今天,纯粹的方言写作似乎有太大的局限,但优秀的作品不能漫有地方语言的韵味和特点。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韵致,张炜小说中的胶东风情,贾平四小说中的西北味道,都在证明着地方语言的审美力量。张炜曾对“语言”克满敬意地写道。“大概不仅仅是职业习惯,我总是急于寻找一种语言。语言对于我从来就有一种神秘的感觉。人生之路上遭逢的万事万物之所以缄口沉默,主要是失去了语言。语言是凭证,是根据,是继续前行的资本。我所追求的语言是能够通行四方、源发于山脉和土壤的某种东西,它活波如生命,坚硬如警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它就撒落在野地上,潜隐在万物间。”这种与野地、山脉、泥土息息相关的语言,自然包含地方的文化经验和气息。这是富有生命力量和表现力的语言,也是我们强调文学语言地方特点的原因所在。

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形式是构成地方文化经验的重要文学内容。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形式包含着风景、仪式、人与人的交往方式、民间政事传说、民联民通等内容,地域的。不规范的民间文化,对于作家创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其包含的生动的、解活的地方文化经验往路文学带来审美足活力,并且启示当下的文学创作应避免过分技术化和观念化的领向,重视切实的地方生活经验和文化形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变化中把握生活的变化、文化的变化,才能在世界文化背景下讲好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

(摘编自王光东《小说家要善于从“小地方”看到大世界"》)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乔叟在他的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里有意识地使用了伦教方言,呈现了当时英国社会风貌,作品语言生动幽默。

B.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运用了北京方言,其原汁原味的口语化方言使得该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成了北京的口语教本。

C.方言是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独特的世界认知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方言了解这地区的人文特征和其中独特的文化意境。

D.要在世界文化背景下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同样离不开”地方语言”和”地方风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了总一分结构,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功用。

B.许多文学作品会通过是否讲方言来表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C.小说(哦,香雪中运用方言描述风娇与伙伴们的对话,这表示她们之间关系的亲密。

D.方言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方言写作会使作品受到局限,须舍弃。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方言的使用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地位和社会关系”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你以为你是谁)中吴桂芬数落女儿说:“你吃多了糊米酒蒙了心了!”运用武汉方言,把妈妈怜爱、责备女儿的情状描摹得细致人微。

B《丁跛公》中,丁跛公难敌众人的取笑,喊出:“龟儿子,我要毛脸了哇……”以四川方言“毛脸”形容发火、生气,形象生动,恰如其分。

C.民间小调(小阎王造反》歌曲中“吆咕咚咚”“哩哪”这些拟声词、但词的加人增加了感情色彩,使歌曲的艺术风格有了显著的地城特征。

D.在绍兴戏文里.官员秀才用官话,劳动群众用土话,鲁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警句或炼话,讥刺和滑稽,十之九是出于下等人之口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主要论证方法及效果。(4分)

5.2018年最新版的沪教版语文课本将(打碗碗花)文中的方言“外婆”一词全部换成了普通话“姥姥”。请结合材料内容对这一做法提三条反对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 B(文中说的“几乎就是20世纪20年代最好的北京口语教本”是对其方言使用的赞美,选项说法偏离了原意)

2.D(“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方言写作会使作品受到局限,须舍弃"说法不当,从文中“但优秀的作品不能没有地方语言的韵味和特点”可知这一说法不成立)

3. C(C项支撑的是“方言是不同地域文化的承载体”观点)

4.①材料二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引用论证方法。②举王安忆等人的例子,举例充分并具代表性,使论证极具说服力。引用张炜自身写作体验的话阐明道理,使论证深刻又有说服力。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外婆"更能呈现地域文化特色;②"外婆”更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引起读者在情感层面的共鸣;③用“外婆”一词能使作品更有地方韵致,体现地方生活经验和文化特色。(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