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佩茹,男,满族,相声演员。 1914年农历十一月,赵佩茹出生于北京。1927年,拜相声演员焦寿海为师。1937年,与常宝堃合作,互为捧逗。1940年8月,与常宝堃等人组织“兄弟剧团” 。1951年4月,赵佩茹与常宝堃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五分团,赴朝慰问志愿军,光荣负伤。1956年11月17日,参加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在小剧场举行的“第一次曲艺传统节目公演”,表演相声《财迷回家》。1961年,开始与马三立搭档,在天乐戏院演出。1966年,“文革”开始后,停止相声演出,被实施监督改造。1972年,他因病住院。1973年7月9日,因“文革”被迫害致死。 赵佩茹的台风稳健大方,语言节奏鲜明,人物活灵活现,包袱又脆又响。他无论表演单口相声,还是对口、群口相声,都能驾轻就熟,魅力无穷。 早年经历 1914年生人,自幼随戏法艺人赵希贤学艺,后拜相声前辈焦寿海为师,学说相声,在同代相声艺人中拜师最早。 因他是入室弟子,得师父之真传,故以功底深厚、活路宽阔,用字准确,细致入微而闻名于相声界。因此,他倍受同行们的崇敬。20世纪30年代前期,李寿增为他捧哏,在京津两地的大小场地及电台演出,名声鹊起。1937年起与常宝堃合作,互为捧逗,以捧为主。这二人的合作是相声史上少有的一对火爆搭档,他们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兄弟剧团”中他还兼演逗笑戏剧。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与李寿增合作,在京津两地的大小场地及电台演出,名声鹊起。 1937年起与常宝堃合作,互为捧逗,以捧为主。 解放后,他积极编演新相声,如《新灯谜》等。 1951年4月在赴朝慰问志愿军。 1952年至1954年改演单口相声和评书,偶尔演对口相声。 1954年起,与李寿增合作演出对口相声。 1960年,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赵佩茹逗哏的相声段子,传统的有八十多段,现代的不下三十段。 文哏类:如《批三国》《写对子》; 贯口类:如《大戏魔》《八扇屏》《大保镖》; 基本功类:如《学四省》《学四相》《捧逗争哏》; 子母哏类:如《五红图》; 歪唱类:如《黄鹤楼》《全德报》; 叙事类:《揭瓦》《醉点灯》等。 1962年至“文革”前,与马三立结为搭档,以捧哏为主。 1972年,他因病住院,在此期间,侯宝林常专程来津看望他,并约定待他痊愈后,接他去北京为侯捧哏。后因病故,未能遂愿。 师父 赵佩茹师承相声演员焦寿海。 弟子 赵佩茹的弟子有:李伯祥、张伯华、马伯林、崔伯光、杨伯英、高英培、常贵田、刘英华、杨英彩、李世增、李英杰、王祥林、马志存、徐德魁、张继英、任鸣岐、刘英奇、张奎清、张义勤、李浩然、郭士中、侯耀文、许秀林、刘国器。[1] 1973年因病逝世。 《三字经》 | 马三立、赵佩茹 | 《学外语》 | 马三立、赵佩茹 | 《卖挂票》 | 马三立、赵佩茹 | 《对对子》 | 马三立、赵佩茹 | 《美人赞》 | 马三立、赵佩茹 | 《开粥厂》 | 马三立、赵佩茹 | 《交地租》 | 常宝堃、赵佩茹 | 《百分迷》 | 赵佩茹、李寿增 | 《福寿全》 | 赵佩茹、李寿增 | 《哭四出》 | 赵佩茹、李寿增 | 《献地图》 | 赵佩茹、李寿增 | 《吃元宵》 | 赵佩茹、李寿增 | 《大保镖》 | 赵佩茹、李寿增 | 《全德报》 | 赵佩茹、李寿增 | 《学四省》 | 赵佩茹、李寿增 | 《不离婚》 | 赵佩茹、李寿增 | 《夜行记》 | 赵佩茹、李寿增 | 《不离婚》 | 赵佩茹、李寿增 | 《扒马褂》 | 马三立、郭荣起、赵佩茹 | 《龙凤呈祥》 | 常宝堃、赵佩茹 | 《财迷回家》 | 赵佩茹、李寿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