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前肌肌腱将胫骨前部的肌肉连接到足的前部,胫骨前肌肌腱(Tibialis anterior tendon,TAT)是踝关节的主要背屈肌和次要内翻肌肌腱的组成部分。它在步态的不同阶段都有重要的作用:在摇摆阶段,它背屈踝关节以提起足部;在站立支撑阶段,踝关节跖屈时,它收缩以稳定踝关节,防止脚部和踝关节损伤。[1] 胫骨前肌如果肌腱撕裂,可能会导致疼痛、影响正常活动,如步行和跑步。虽然胫骨前肌肌腱断裂是一种少见的情况,但它也是下肢第三常见断裂的肌腱,仅次于跟腱和髌腱。[2] 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𧿹长伸肌,共同起自胫、腓骨上端,与骨间膜(胫腓骨上端骨间膜前面),沿着胫骨前面向下移动,经小腿横韧带和十字韧带的深面,止于内侧楔骨内面和第一趾骨底。[3]胫骨前肌可以使足背屈、内翻(近固定条件下);还有抬高稳定足弓的功能。胫骨前肌肌腱(TAT)断裂通常是由创伤性事件引起的,如当脚踝被强行跖屈,并有被向外拖拽的力时。这会使肌腱处于最大拉伸状态,导致其撕裂。② 急性和慢性断裂:如果症状持续6周或以上,则认为是慢性破裂。初步评估时的主诉包括脚踝疼痛、步态异常或改变、行走疲劳增加。体检结果包括踝关节前部假肿瘤、肌腱正常轮廓缺失、踝关节背屈无力伴脚趾过伸。③ 创伤性和非创伤性断裂:创伤性破裂多见于年轻患者,发生在开放性撕裂伤、钝性创伤伴或不伴骨撕脱碎片、或强迫足底屈曲和踝关节背屈外翻之后。大多数文章推测自发TAT断裂是由于肌腱逐渐变弱、过度使用和退行性变导致的。 ① 通常先检查小腿前部是否有肿胀,肌腱的轮廓是否清晰。 ② 其次,针对脚的关节活动度(ROM),以及脚周围肌肉的力量,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要测试足的各个关节的松弛度,了解是否存在异常,可与健侧足部对比,同时要确定活动是否能引发疼痛。 B:踝关节前部假肿瘤,与肌腱断裂端部(箭头)相对应 C:踝关节背屈无力(箭头所指),伴拇趾和小趾过伸。 3.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金标准”[8],MRI显示足部和脚踝周围的软组织结构,这有助于确认肌腱是否撕裂。当胫骨前肌腱发生断裂时,通常需要休息、冰敷和制动(佩戴支架)。这些方法可以保护受伤的组织,并促进愈合。后续治疗将基于撕裂的严重程度:① Ⅰ级撕裂通常不需要手术;固定2-3周后,可以开始进行康复运动。② Ⅱ级撕裂需要休息3-4周,之后可以开始物理治疗,以安全地恢复足部和脚踝的活动能力。③ Ⅲ级断裂通常需要手术修复。通过缝合线将肌腱重新连接。有时,邻近的肌腱(胫腓骨上端骨间膜前面𧿹长伸肌)用于加强修复。术后4周可以开始进行康复。 手术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不被允许在脚上施加重量;这就需要使用轮式助行器或拐杖步行。脚和脚踝需要固定在石膏,或可拆卸靴子中,直到愈合。 康复训练计划(以Ⅲ级损伤为例) 第一周: ①渐进式负重训练,使用电子秤,将大约25%的身体重量通过患侧脚放置一周。 ②被动&主动的活动度训练,康复师帮助进行关节幅度小范围的活动,或主动进行踝关节各个方向的运动(背屈、跖屈、内翻、外翻、环转),改善脚踝和足部的运动范围。也可以进行脚趾关节活动度训练和伸展运动。10-12次/组,每个方向3组。 第二周: 渐进式负重训练,将大约50%的身体重量通过患侧脚放置一周。 治疗师帮助进行关节幅度大范围的活动,主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在第一周的基础上提高次数与组数。15-20次/组,每个方向做4组。 第三周: 将大约75%的身体重量通过患侧脚进行负重训练。 治疗师帮助进行关节幅度全范围的活动,在第三周的基础上提高次数与组数。15-20次/组,每个方向做5组。 第四周: 继续加强患侧足部的负重,开始进行轻度抗阻的关节活动度训练,选择10-15磅的弹力带固定于足的远端,做主动抗阻的各个方向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可改善胫骨前部、胫骨后部、踝关节和小腿肌肉的功能和力量。10-12次/组,每个方向2组。 站立提踵、脚跟站立等动作训练,强化小腿的力量。10-12次/组,做3组。 第五周: 进行患肢的完全负重,抗阻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可选择增加弹力带磅数或增加次数与组数。 进行小型深蹲或弓箭步等动作训练。10-12次/组,做3组。 第六周以后: 可在第五周的基础上增加弹力带磅数与动作训练的次数与组数。 平衡训练,先选择平地的单足站立、再进阶至不稳定的平面,如海绵软垫和折叠的厚毛巾,进行单足站立的平衡训练,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Russell JA, McEwan IM, Koutedakis Y, Wyon MA. Clinical anatomy and biomechanics of the ankle in dance. Journal of dance medicine & science 2008;12:75-82. [2] Harkin E, Pinzur M, Schiff A.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Tibialis Anterior Tendon Rupture and Tendinopathy. Foot and ankle clinics 2017; 22: 819-831. [3] 11.6 Appendicular Muscles of the Pelvic Girdle and Lower Limbs - Anatomy and Physiology [4] Grassi A, Quaglia A, Canata GL, Zaffagnini S. An update on the grading of muscle injuries: a narrative review from clinical to comprehensive systems. Joints. 2016;04(01):039-046. [5] Vosoughi AR, Heyes G, Molloy AP, Mason LW, Hoveidaei AH. Management of tibialis anterior tendon ruptur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Foot Ankle Surg. 2020 Jul;26(5):487-493. [6] Chen J, Kadakia R, Akoh CC, Schweitzer KM. Management of anterior tibialis tendon ruptur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2021;29(16):691-701. [7] Cohen DA, Gordon DH.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an untreated tibialis anterior tendon rup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 1999; 89: 149-152. [8]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 Chronic ankle p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