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华北地区——四合院 在中国几千年的民居建筑发展中,提到典型民居一定少不了它——“四合院”。作为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基本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最大的四合院式建筑是北京故宫。 建筑特色: 02 云南“一颗印” 在方正之平面上布置正房三间(两层),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厢房),在正房对面的围墙正中设一扇进出户内的大门,有的还设倒座和屏风,一般倒座进深八尺。这便是典型格局“三间四耳倒八尺”。 建筑特点: ①独门独户,体量小,高墙小窗,没有固定朝向; ②用内长外短的双坡顶,朝内为长坡,朝外为短坡(提高外墙高度,防火防盗防风); ③为改善气候,院内设有小天井,且房子面向天井均有檐壁(方便雨天通行,晴天可避免强光照射); ④三面房间均搞两层,住人多但占地更小(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03 黄土高原——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居住形式,属于“穴居式”民居的遗存,多分布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地区。人们就地取材,利用黄土结构紧密,直立性强,保温性强等特点,修建了冬暖夏凉的窑洞。
②靠崖式——崖窑 ③独立式(箍窑) 04 客家民居 ①窗户较小且较高(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②墙体较厚(保温); ③中心多有祠堂,多聚族而居(强烈的宗族和礼仪观念); ④建筑形式多样,具有美感。 土楼与围龙屋的不同之处:土楼在居住方面突出家族的平等关系,围龙屋却是尊卑有序,等级分明;土楼为全封闭结构,突出它的防御功能;围龙屋是开放式的,突出了祠堂的功能。 05 傣族竹楼 云贵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大,气候炎热,植被覆盖率高。同时多喀斯特地貌,有着“地无三里平”一说。因此,民居建筑要考虑通风散热、排水及克服地形崎岖问题。这便有了竹楼。 建筑特色: 06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是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族的传统民居,在贵州东南、湖南西部、广西北部、湖北西部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 建筑特色: 07 随水草而居——蒙古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的代表性民居,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和毛毡。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人们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可以说,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建筑特色: ①便于搭建,易于装卸、搬迁; 08 碉房 碉房是青藏高原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是一种用石头垒砌或土筑的房屋。
09 粉墙黛瓦——徽派建筑 流畅的飞檐、高翘的马头墙、宁静的街巷、幽深的院落……将砖、木、石雕融为一体,形成了风格独特,雕镂精湛的徽派建筑,可谓是“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建筑特色: ①白墙青瓦马头墙,白墙可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而马头墙具有美观、防火的功能; 还要隆重推荐一部纪录片——《中国民居》,何以为家,何以为根?我们从何而来,终将回到何处?关于民居的内在精神,关于寻根的文化内涵,关于建筑手艺继承,关于民居风水……承载着中华传统生活的老房子,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一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