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是近代“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他对中国近代 纺织工业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在和民主人士的谈话中曾肯定过张謇等实业家对民族 工业发展的贡献。黄炎培先生在日记中曾记到,1950年5月20日晚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在勤政殿开会,“散会前毛主席和群众漫谈。主席说:旧社会的人物不是没有贡献的。没有张謇,中国纺织工业发展不会这样快;没有范旭东,中国化学工业发展不会这样快;没有卢作孚,长江上下游船舶不会这样多”。张謇一生成就了多方面的事业,纺织业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张謇纪念馆外景 青年时代的张謇目睹外强入侵、民生困苦,很早就萌发了实业救国思想。甲午战争失败后,张謇通过研究西方各国走向富强的历史,提出了“速讲商务,讲求工政”等“立国自强”主张,初步形成其“实业救国”主张。张謇说:“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传统的“农本”思想无力扭转中国的贫弱现实,而只有大兴“工艺”,才是“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非此不能养九州数百万之游民,非此不能收每年数千万之漏卮”。 大生纱厂机器原物 对于如何发展实业、大兴工艺,张謇提出了“棉铁主义”的战略。张謇生长的通海平原,明清以来就是优质棉花的产地,“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但是近代以来已成为日本纱厂掠夺的资源,这使张謇万分痛心。 张謇进一步研究了光绪、宣统两朝各年海关贸易册,发现当时进口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纺织品,其次是钢铁。同时张謇又看到,与民生最为相关的产业“无过于纺织,纺织中最适于中国普通用者惟棉”,“而我国铁矿蕴藏丰富,如能利用,岁可得数千万”。因此为挽回利权,保护民生,中国必须先行“推广棉地、纺织厂”及“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这就是“棉铁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当棉铁两业在中国发展到拥有一定实力时,可以向其他的产业部门延伸,所以发展棉铁两业,就“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 张謇家庭合照 张謇在南通大力实践其“棉铁主义”“棉尤宜先”战略。他首先从棉纺织入手兴办实业,利用了南通的自然资源,也是保护民众的生计,并可抵制外来的经济侵略。 张謇为通州师范学校所写的校训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引进的是英国曼彻斯特生产的纺纱机,他兴办的各项事业均大量引进西方技术装备,同时也聘用了大量外籍人才来南通工作。 1912年4月,张謇创办南通纺织染传习所,次年定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