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万荣 | ​发生在农村“完璧归赵”的故事

 新用户06868399 2023-04-25 发布于内蒙古

第 2163 期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广大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去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当年,不但有广大知识青年插队到了农村去。也有一些城市里的社会青年,也与广大知识青年们一道来到了农村。

城市里的社会青年们,他们在城市里有的有工作,有的没工作。有工作的社会青年们,他们中绝大部分人的表现是很不错的。工作积极,埋头苦干,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可也有一小部分人厌恶劳动,不好工作,经常惹是生非。更有甚者,一部分人游手好闲,不干正事儿。这两种人是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两级政府领导们都很头疼的人儿,他们是比较难以管理的。

曾记得,知识青年来到了我们村,是上个世纪的1968年底的事儿,那时候,我还是个上高小的学生娃娃。

等到了知识青年全部被招回到了城里,我已经高中毕业了。回到了我的家乡,我与父母兄弟以及乡亲们一起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也开始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正式务农了,成为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了。

我回到了村里以后,听到了很多有关当年知识青年的故事……

当年,分配到我们村里的有两个知识青年和一个社会青年,他们都是天津人儿。

那两个知识青年是兄弟俩,一个名叫李振义,村里的人们都他叫大李;一个名叫李振翰,村里的人们都亲切地叫他小李子。他们兄弟俩在村里的表现都很好,大李被安排到赛乌素地区中学当了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小李子爱好文艺,他非常爱好拉二胡,拉四胡和板胡,不久就被兴和县乌兰牧骑招聘去了。后来他们兄弟俩前后都回到了天津市去了,小李子回天津市比较晚一些。

进入了新世纪以后,大李,李振义已经退休了,他还专程回到了兴和县,与他当年在赛乌素地区中学教过的弟子们谋了面,据说是他们都很开心,并且摄影留念,依依惜别!

再说说到我们村下乡劳动的社会青年,他大名叫刘俊祥,其他大队、公社的下乡知识青年们和社会青年们都管她叫“三爷”。

当年的刘俊祥他单独居住一间屋子,大李和小李兄弟俩居住一间屋子,两间房子紧挨着,是生产队当年专门盖在一起的,叫做知青大院子。虽然两间房屋紧挨在一起,是伙墙搭伙墙各开一处门。大李与小李子兄弟俩与其他地方的知识青年几乎没有来往,他们一出去,都要把门锁上。

可是刘俊祥与其他地方的知识青年和社会青年们常来常往,简直是门庭若市。刘俊祥无论在家或者外出,从来都不锁门。并且在暖和的时候,白天从来都不关门。因为那时候谁家养着狗都拴着不乱跑,村里的大人小孩儿谁也不去人家屋里,屋里东西也从来没有丟失过。

当年,刘俊祥曾经告诉他的那些朋友,谁也不许来“三爷”庄上祸害。那几年里,村子里一直安然无恙。

又过了一两年后,离“三爷”庄上约一华里的西边,有一个十来户人家居住的小村子叫西坊子,并且都归“三爷”的庄上管辖。这个小村庄上有一户人家的十几只鸡,全部被掐走了。

据说是在一天夜里,风大天冷,而且天很黑。半夜里,这家当家人听的狗叫,他也懒得出去查看查看。第二天清早,他出了堂门到了院子后,首先要查看羊圈鸡窝。当他看到了羊圈里的三只羊还在,安然无恙,转身便向鸡窝走去,走近一看,鸡窝口口仍然没有动,再往鸡窝顶部一看,鸡窝的上片子窝顶已经被掀翻了,窝里的十几只鸡不翼而飞了。这个当家人腿一软,便跌倒在地上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站立起来。

“三爷”得知情况,主动去看望了失主,并且靠诉他,要为他家找回那丢失的十几只鸡,一定要完璧归赵。

“三爷”在想,就在这家姓赵的人家的鸡被掐走的那天夜里,他的几个朋友在他家里喝完酒已经零点以后了,他们硬要回去,他们回去时正好路过这个村子。很可能他们在来的时候就已经采好了盘子了,准备返回时,掐上鸡回去荤焖鸡,焖大米,好解个馋的。

他们可能还不知道西坊子是归“三爷"的庄上管辖的。

“三爷”一贯遵循一个原则:兔子不吃窝边草!

刘俊祥从那户姓赵的人家出来后,没有回家,他手持一根一米多长拇指多粗的铁棍杖,健步如飞地向西飞奔而去。

村里人都知道老刘爱夜行走路,并且经常拄着那根铁棍拄杖,如飞一样。简直是神行太保戴宗在世,令人惊叹不已!

这天上午,刘俊祥风尘仆仆地来到“馒头”等朋友的庄上。他把情况向这几位朋友告知后,“馒头”等那几位朋友向“三爷”道了歉,表示一定要花钱买上十几只鸡,给姓赵的人家送去,并赔礼道歉。

当“三爷”的朋友买上了十几只鸡送到了老赵家后,并赔礼道歉。老赵当场给“三爷”作揖拜谢!

从此,村里的人们对“三爷”刮目相看。

刘俊祥回到了天津市以后,又回到了当年他曾经工作过的工厂里工作了。由于他吃苦耐劳,工作积极,很快就晋升为七级车工了。

他回到了天津市以后,还经常与大队支书以村里的队干部和村里的相好朋友有书信来往。大队老支书去天津市看病,受到了刘俊祥的热情款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我想:当年到我们村插队下乡的两位知青和一位社会青年,如今都已经是古稀之年抑或是耄耋之年了吧。

是的,时间过得真快啊,当年的我,还是一位无忧无虑的少年孩童,如今也将年近古稀之年。

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那!

然而,当年那三位青年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仿佛他们三人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当年,他们仨曾经教我们小孩儿们学唱过的歌儿,仍然在我的耳畔回荡着:如果你要嫁人,一定要嫁给我……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是多么直率而又天真浪漫的情歌表白啊,一定会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作者介绍:王万荣,兴和县赛乌素镇小学退休教师。1978年参加工作,2016年退休。爱好文学,有时写些散文、打油诗、小说之类的东西自娱自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