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旷达与无奈

 江北大汉 2023-04-25 发布于江苏

我们今天所称颂的魏晋风度,旷达是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我们可知道,那个时代的文人学士之所以“旷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真的很“无奈”。因此,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魏晋之人因为“无奈”,所以“旷达”

西晋时的张翰,更多的时候,人们习惯称他张季鹰——季鹰是他的字,古时候称人的字表示尊重,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例。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识鉴》中,有一段很多人都听到过的故事:张翰被征召为齐王司马冏的大司马东曹掾。在洛阳任职的时候看到秋风吹起,思念起故乡吴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说:“人生最难得的是能够满足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来当官呢?”于是弃官还乡。

对于这段故事,人们普遍的认识是,张翰之所以辞官回家,是因为忘不了家乡的美味佳肴。这样的看法乍看上去似乎没有错:张翰自己不就是这么说的吗?但是,《晋书·文苑列传·张翰》中,还有在辞官之前,张翰曾经跟同乡之人顾荣说过的这样一番话:“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而这番话中,已经透露了他对时局变幻,祸难随时可能降临的担心,以及他打算退隐的想法。

众所周知,在诸子百家中,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无疑还是儒家。而儒家是讲“用世”的,“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这种思想最深刻的体现。道家之类是不是也有影响?当然有,但往往是在仕途壅塞,没有进身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天下纷纷,祸难未已”的情况下,他们中的一些人有可能无奈地选择旷达、选择遁世——因为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十分宝贵。可叹的是,即便是这样,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是躲也躲不过去。比如说嵇康。

张翰算是很幸运的了,弃官还乡之后,他陪老母生活了不短的一段时间,,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过分伤心损害了身体,在五十七岁上过世了——这个年龄在那个时代,已经算得上高寿了。因为按照一般的说法,晋代的人均寿命只有30岁上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