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原遗脉___澧县一中(文/段和平)

 文山书院 2023-04-25 发布于湖南

        八百里秋水洞庭,溯源此近;

二千年美人香草,把笔谁来?

澧阳书院,是澧县乃至澧州教育事业的大本营。往前,可追溯至晋以来的车渚书院、溪东书院、文山书院、学殖书院、怀德书院、延光书院、澹津书院。往后,则演绎了澧县组武女校、九澧联中、澧县一中。其间荟萃了或者成就了太多的名人。因而澧阳书院又是澧县一处绝妙的人文景观,名联亦不在少数。

台接囊萤,似车武子方称学者;

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

据《直隶澧州志·艺文志》录陶澍《戊辰闰五月杪,自澧州归里留别书院诸子,时将北上》诗有“榜楹数语同须记,珍重风流绍昔贤”句并自注云:“盖书院本范文正公读书遗址;而车武子则州人也,今有囊萤台。”公元1805年,27岁的陶澍因为丁忧(为守父孝)应邀主讲澧阳书院三年,即陶已任监察御史后来澧讲学。此联是陶澍1805年所题。上联从澧州知名的学子、东晋吏部尚书车武子“囊萤夜读”的故实出发,鼓励人们刻苦求学、学有所成。

囊萤台,在距县城约三十多里的津市新洲镇车渚村,是车武子幼时苦读的遗址。他不畏家境贫寒,“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后世的蒙学《三字经》中“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囊萤”即出此处此人。

下联洗墨池则用了范仲淹在此读书的故实。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时曾随养父来安乡和澧州求学,在澧州求学期间,范仲淹的家境困窘和刻苦勤奋也是有史为证的。范氏断齑画粥的故事,不仅有他的自戏食萝卜联:

“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

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还有因他“工书耽诵”,常洗笔砚于池,则“池中水石草虫尽为墨、赤之色”,后人名之为“洗墨池”,成为澧州城“内八景”之一。

陶澍曾在《范文正公洗墨池》诗中写道:

“古波盈盈石子黑,犹作砚池风雨色。

八百年来迹不湮,小范老子曾洗墨。”

不仅是八百年时如此,一千年后的今天,这里已建成洗墨池公园,树立了范仲淹、陶澍、车武子三尊铜像,而且池水依旧如墨。这是否因为范氏洗墨的缘故已不得而知,但洗墨池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鼓励勤奋好学、报效国家和人民的文化精髓,已是发扬光大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正式出版物中,本联中的“似”字多被换为“如”字似应纠错。这不仅有《直隶澧州志》陶澍诗中自注可为证明,还有吴恭亨《对联话》中记载了一幅模仿本联的对联:

“怪怪奇奇,似谢聘三方称学者;

摇摇摆摆,看刘开万何等秀才”。

谢聘三即谢春轩,民国初年澧县著名文人,刘开万即刘屯禅,少时读书充隐,戏谑联中用的也是“似”字。遗憾的是,吴氏在引用陶联时,说联语是陶澍“未达时曾主讲席,尝留一联”,显然是一个失实的结论。

黄碧川题联:

故老说宋玉、屈原,自六经以来,骚坛嗣响;

大江历岷山、沱水,挟九澧同去,学海朝宗。

这是清朝末年主讲澧阳书院的石门人黄碧川所题一联,联语大气磅礴,上联阐发了书院的文化渊源传承关系——“骚坛嗣响”,下联则点明了书院在九澧地域的声誉影响——“学海朝宗”。这虽有自诩之嫌,但她作为湖湘文化中仅次于岳麓书院的书院,还是当之无愧的,即便今天的澧县一中,不仅是全省的示范高中,也是国内中学的佼佼者。2004年9月,原全国政协常委、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到这里考察诗教,为澧县一中题赠的也是“学海朝宗”四个大字。

古波盈盈石子黑,犹作砚池风雨色。

八百年来迹不湮,小范老子曾洗墨。丈夫意气无近名,廊庙未易江湖情。想当四片画粥日,岂只弄笔称书生!乃知佳境因人异,一水一石关精意!不然笔墨徒污人,姓字反为山水累。不见一勺莱公泉,拂须参政名不传。

范文正公:即北宋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洗墨池,据《澧州志》载:

“范文正公少时在安乡读书,后亦尝寓澧,因此,在城西隅,明华藩废府内,有洗墨池,乃宋范文正公读书处,至今池水如墨。”此地今已为澧县一中校园的一部分,且已整修一新,成了澧县的一处重要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