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自扇耳光,作为家长的你会心疼吗?

 怀众心理 2023-04-26 发布于福建


    ·
儿童青少年成长


欢迎来到怀众心理·儿童青少年成长专栏。我们成立于2004年,有一支优秀专业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团队。

咨询师们常年在一线帮助心理受困的孩子们,问题包含:休学、厌学、青春期叛逆、校园霸凌、人际交往、情绪困扰(焦虑、抑郁、恐惧等)、自残、自杀、重大创伤处理等。

儿童青少年成长专栏将定期推出关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科普文章,希望能给您带来更多心理学的专业知识。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视频中妈妈原本在辅导作业,而后起身走了,就在这时,孩子自己扇了自己两个耳光。第一个耳光扇的眼镜都掉了一半,可见并不轻。

这一幕正好被在看监控的爸爸看到了。随后问了妈妈了解情况,妈妈说阅读理解比较难,让孩子多读几遍,自己就去忙其他事情了,并没有跟孩子有什么矛盾和冲突。

爸爸因此而非常内疚,一直在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并以此来提醒其他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这件事情我特别有同感。

我自己的孩子上一年级,前段时间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孩子犯了一个很简单的错误,我提醒孩子订正,孩子看到自己的错处后恍然大悟。

而后孩子说:“妈妈,我要不要打一下自己的手”,我很疑惑地看着他:“为什么要打自己?”,他说:“因为手不听话,这么简单的题目错了”。(背锅手表示抗议)

我后来告诉他:“小傻瓜,再简单的东西也有可能会错啊,没人能保证自己什么都不会错,就算是妈妈,也保证不了。我们只需要订正好就可以了。“

娃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一点都不严肃,嘻嘻哈哈,我猜他也不是真的想打自己,但是我依旧很认真地跟他说了这件事情。

01

孩子惩罚自己,这事一点都不新鲜

其实孩子打自己,惩罚自己,甚至虐待自己这件事情一点都不新鲜。

基本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过程中,都会有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攻击自己的时刻。哪怕错误不在他们身上。

一个幼儿园的孩子,看到父母吵架,会本能地把父母吵架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

觉得是自己没做对,导致了他们的矛盾。这个时候的孩子会责怪自己,并且不断通过好的表现试图改善父母的关系。

一个抑郁症的孩子,长期沉浸在负面的,消耗自己的情绪中,他们更多的是无法向外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他们的攻击都是向内的。

一个屡屡在亲密关系中受挫的人,有的被分手,有的主动多次提出分手。

实际上,探究下去,深层次的因素可能是自己不配得,不值得拥有亲密关系的心理在作祟。所以看起来像是在攻击别人,实际上伤敌八百,自毁一千。

02

对我们最狠的人,常常是我们自己

说到狠、惩罚、自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身体上的伤害(也就是常说的「自残」),但是另一个伤害也很大,也更加难以察觉——那就是对自己的精神虐待。

比如刚才分享的案例:讨厌自己,觉得自己是不可能获得真爱的。

比如讨好他人,以他人的喜好来标榜自己,无底线追随他人。

比如不相信自己,觉得自己是个永远的loser。很难信任自己。

还有哪些容易被我们忽视,自我虐待的方式:

1、「过度地自我批评」

从未觉得自己有何优点,看自己哪里都不好。

如果有一天得到了别人好的评价,也会坚信那是假的。

2、「没有自我界限的人」

强制要求自己帮助他人,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扶弟魔啦。

比如:你的闺蜜经常向你诉苦,你已经不堪重负,但依然觉得自己有义务为闺蜜解决烦恼。

我们也有接待到类似的来访者,多年陪伴朋友,吸收朋友的负面的情绪,导致自己抑郁。

3、「是别人的“救命恩人”」

我曾看到一个作家的专栏里分享了非常多弟弟赌博欠债,姐姐帮忙还钱的,有的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当然有的人也逃脱不了亲情的捆绑,譬如如果不还的话会被父母责怪,花了家里那么多钱,没有任何回馈等等。

我认为无休止地给别人的生活提供这样的还债帮助,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攻击。因为时间久了,你势必会陷入牺牲者的角色而痛苦不已。

4、「我活着就是为了你。我认为这是惩罚自己的最高境界」

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想法。为自己花钱分文不舍,对孩子十分大方。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捆绑在了孩子身上,而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快乐的,没有人的人生绑在另一个人身上会快乐,不仅你自己不快乐,对方也不快乐。这是双向的折磨。


03

对此,父母的态度有哪些?

1、很心疼,过度补偿。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对自己这么严厉,或者自己把孩子打重了,非常自责。会本能地对对孩子过度补偿。

譬如之前不能做的事情现在统统都可以做。家长跟孩子之前设置的原则和底线全部突破等。但是父母内疚的情绪一过,马上又回到了原本的状态,这样会让孩子非常混乱。

实际上,父母的行为只是在补偿或者回避自己的内疚感,让自己能够舒服一点,但是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地发生变化。

2、不信任孩子,雪上加霜。

当然也有父母虽然看到孩子虐待自己,但是并不认为孩子真的如行为呈现一样。觉得孩子只是在演戏。

譬如我就有遇到一些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状态,觉得孩子之所以这样就是想偷懒,不想上学等等。

这对于孩子的心理状态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3、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状态,全家总动员。

当然,也有很多积极的父母,通过一个问题,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孩子。

并且家庭也开始调整和变化,这是最值得称赞的哦。

改变最好的时刻就是此时此刻,希望每位父母都能成长起来,给孩子带去最大的支持。



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