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意象入手,把握好联系——以两道高考模拟试题为例

 一中大语文 2023-04-27 发布于福建

从意象入手,把握好联系

——以两道高考模拟试题为例

广东省高州市第一中学曾忠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结构单位。一“意”一“象”,一“情”一“景”(或一物),一“虚”一“实”,相当于一阴一阳,变幻多端,意蕴无穷。从意象入手,分析意象的选择和组合,用心体会意境,用逻辑思维牢牢把握诗歌题目之间和选项之间的联系,可以迅速而准确的理解诗情,尽量贴近原意。下面以2023年茂名二模和广东二模诗歌鉴赏主观题为例,以“意象”和“联系”为抓手,细读文本并提出我的质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春情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前三句点明了环境和天气。庭院萧条,重门紧闭,兼以细雨斜风,引发了词人心中的惆怅。

B.“征鸿过尽”是虚写,使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写词人欲向丈夫诉说相思而信使难逢。点出词人愁绪的由来。

C.“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景色。新长的桐叶引发了游人的喜悦,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

D.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

16.通过与南渡后的代表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比较阅读,请你判断: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前还是南渡后的作品?从词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谈谈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5. C 【解析】这句是说晨起时庭院中景色令人感到盎然生趣,引发了作者的游春之意,所以才会有下句“更看今日晴未”,并不是反衬,也不是悲凉之情。

16. 通过内容,情感可以判定这是南渡前的作品。

从内容来看,《声声慢》选用凋谢黄花,雨中梧桐等意象,极力营造凄凉哀伤的氛围;而本词中“宠柳娇花”“新桐”都是清丽明快的意象;(回答“重门、垂帘、玉阑干也可以看出较为富裕的生活状态”;“慵倚阑干,被冷香消的描写可看出是年轻女子”等内容也可以给分)

从情感来看,本词与《声声慢》都写了孤独寂寞之情,但《声声慢》在孤独中融入了家国之悲,沦落之苦,情感沉郁忧伤,而本词还有期盼天晴赏春的喜悦,盼夫君归来的期待,情感上相对明朗。

(判定南渡前1分,理由一点3分,两点5分,如果考生从词句、风格等角度结合诗句作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答这是南渡后的作品并写出理由,最高不超过2分。)

据考场统计,超过半数学生答的是南渡后的作品。按评分标准,不能超过2分。题目已经明确提示“从词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谈谈你的理由”,结果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从内容(重点是分析意象)入手细读文本,给人“白学”的感觉。细读文本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能力训练。可惜如今在各种“大概念”“新理念”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的冲击下,细读文本已被边缘化,殊不知慢读、细读、精读、深读才能真正提高阅读鉴赏能力。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都应建立在细读的基础上,否则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如何能有效提高呢?语文课热闹的背后更多的应是静静的读,静静的思考,然后才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要想让语文课堂静下来,语文老师必须带头静静阅读经典,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然后才是与学生的对话交流。

《念奴娇·春情》中的主要意象有“庭院”“斜风”“细雨”“重门”“宠柳”“娇花”“寒食”“征鸿”“寒春”“垂帘”“玉阑干”“被”“香”“清露”“新桐”“日”“烟”等。意象一般为名词性词语,主谓式和动宾式可转换成名词性词语。按照作者心理变化过程,“清露”“新桐”可另作一类。这里要特别注意“宠柳”(惹人宠爱的柳)、“娇花”(娇艳的花)这两个与众不同的意象。“宠柳”可与“金柳”“细柳”“杨柳”“岸柳”等作比较,“娇花”可与“落花”“鲜花”“红花”等作比较。通过字斟句酌,细细品味,就可发现“宠柳”“娇花”有作者自喻之深意。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已近,“清明过了春自去”,春天快逝,朱颜易改,有谁怜爱?这首词是典型的闺怨词。“春情”在词中可以理解为春天引发的情感,即文中闺怨之情。李清照作为南渡词人代表,南渡前后词风大变。靖康之耻后,李清照随夫南渡,不幸的是两年后赵明诚病死,她只得四处避难,饱尝人间辛酸苦辣,笔调变得苍凉,词风哀怨。根据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透露出来的情感和反映出的生活状态,《念奴娇·春情》应为南渡前之作,即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仔细分析第15题B项就会发现,词中显示李清照的丈夫并没有死。国破家亡肯定写不出闺怨词,除非是回忆想象或改嫁后又过上幸福的生活(据史实,李清照南渡后再没有幸福可言)。考生如果认真分析四个选项之间的逻辑联系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不和谐之处。D项“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与C项“新长的特叶引发了游人的喜悦,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矛盾。“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清露涓涓,新桐刚长,意象清新可人,顿时激发了许多游春之意。太阳升高,晨烟初收,看看今天是不是一个艳阳天。心情由阴转晴。细品意象意境,知人论世,把握好题目之间、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好诗歌鉴赏题并不是那么难。学生此题得分率低也可以看出经典课文教学(如《声声慢》)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经龙门废寺

刘沧 

因思人事事无穷,几度经过感此中。

山色不移楼殿尽,石台依旧水云空。

唯馀芳草滴春露,时有残花落晚风。

杨柳覆滩清濑响,暮天沙鸟自西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写诗人因为人世扰攘、人事繁复而生发的种种人生感慨,因伤心而触

景,诗人多次来到龙门废寺,如此起笔不同一般。

B.写诗人从早到晚流连于“不移”的“山色”和“依旧”的“石台”,这与

刘禹锡的“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异曲同工。

C.颈联细笔勾勒出诗人眼前之景,新生的“芳草”青翠欲滴,日暮的“残花”

飘摇坠落,新旧两相继替,春天的生机扑面而来。

D.尾联所写之景由近及远,动静相宜,诉诸诗人的视听感官,借流水的清音和飞鸟的啼鸣表达诗人寄情于自然的人生态度。

16.有人认为,本诗颔联中的“石台依旧水云空”一句可能为“水云依旧石台空”之误,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15.【参考答案】A(3分)

【试题分析】B项,“从早到晚”于诗无据;C项,“新生的'芳草’”没有依据,“春天的生机扑面而来”不妥;D项,“飞鸟的啼鸣”于诗无据,“寄情于自然的人生态度”有误。

16.【参考答案】示例一:同意。(1分)“水云”与“山色”相对,同为自然之物;石台”与“楼殿”相对,同为人造之物;(2 分)“水云依旧石台空”与“山色不移楼殿尽”在语意上对仗更加工整;(2分)表达了自然永恒,人世短暂的对比。(1分)

示例二:不同意。(1分)“水云”与“山色”同为自然之物,“石台”与“楼殿”同为人造之物;(2分)交错描写有双关之意;(2分)且“石台依旧水云空”一句在不变的自然与“依旧”的人造之物的反衬下,写出人世的短暂和人事的倥偬,更能凸显世事苍凉之感。(1分)

[6分。分点赋分,满分为止。同意/不同意1分。第一个理由2分,第二个理由2份,总结1分。若有其他说法,只要于文有据、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

“芳草”指香草,C项将其译为“新生的芳草”确实不妥。对意象的翻译和理解切忌脱离文本语境而随意发挥。因为意象多为偏正式名词,细品意象,关键要品其修饰语,如“清露”的“清”,“新桐”的“新”。又如《念奴娇·春情》中的“被冷香消”,被是已变冷之被,香是已熄灭之香。“庭院”萧条,环境凄清。作者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了。第16题所谓的“误”其实是真的“误”,将颔联中的“石台依旧水云空”一句改为为“水云依旧石台空”犯了常识性错误,忽略了对仗中自对的基本要求和违背了生活常识。表面上看来,“水云”与“山色”相对,同为自然之物;“石台”与“楼殿”相对,同为人造之物,好像有理,其实是命题者不明句内自对的常识所致。所谓的工对讲究小类对,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楼殿”对“水云”,并列式对并列式,而且“楼”“殿”句内自对,“水”“云”亦是如此,句内自对可以使对仗自由灵动起来。命题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水云依旧”违背常识。“水云”指“水”和“云”,或指水上方的云,或指将要下雨的云,笔者认为多指水云相接之景。如果将“水云”理解为偏正式,虽然可以与“山色”构成工对,但顾此失彼,自然界的“水云”如何能“依旧”不变呢?这明显违背了自然常识,不合事理。“石台”指石砌的高台。“石台依旧水云空”,石砌的高台依旧在,只是水云相接之景早已消失不见。画面完整,表情达意自然。如果作“水云依旧石台空”解则贻笑大方了。作为考题,命题不能不严谨。虽然可以提供不同的看法给学生思考,但不能脱离对仗常识,违背事理。金圣叹对《经龙门废寺》所做的批注很有见地:

他诗皆先触景后伤心,此诗独先伤心,后触景。只看他“因思人世”四字,便是不止经此龙门;再看他“几度经过”四字,便是亦不止经此一遍龙门,是为用笔与人独异也。三、四,眼色,分明不顾楼殿之尽、水云之空,直是熟睹山色不移,石台依旧。因而通算其前后阅历,方且无穷无穷,实有一部十七史更写不尽者。

五、六之“唯余”字,即“时有”字,“时有”字即“唯余”字也。而又必分作两句者,见为昔之所剩,则谓之“唯余”;见为新之所添,则谓之“时有”也。然又妙于芳草新,春露新,而反加“唯余”字,谓之昔之所剩;残花旧,晚风旧,而反加“时有”字,谓之新之所添。此中大有妙理,解人正未易也。末又直指柳滩濑响,暮鸟西东,大悟耳畔声销,空中迹灭,人世无穷,直须听之,不惟不必感,乃亦不必思也。(摘自网络)

答案示例二“交错描写有双关之意”不知做何解。诗歌主观题允许有不同见解,于文有据的同时也要尊重诗歌的基本常识。自对是对仗的特殊格式,分为句内自对和句间自对,是工对的表现形式之一。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指出:“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甚至于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象对仗义,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工对,全联也可以认为工对了。”

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从对联的阅读与创作入手,有助于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可惜如今对对子已经成为小儿科,不为人所知了。高中语文教学开展对联教学不失为有益的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