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永胜回忆平津战役(二十四)战后余波

 兰州家长 2023-04-28 发布于甘肃


战后还有一个余波:那就是究竟哪个纵队最先攻占了金汤桥?45军、38军、39军、44军,全都争了起来。

金汤桥攻下前后,东西两个方向四个军,都有作战单位打到桥的两头,战况看起来挺混乱,基层干部和战士前后左右的,只盯着敌人,交叉往复地打。

桥被占领了,就涌上桥面欢呼庆祝。桥上桥下河两岸,密密麻麻,全是四个军的部队在汇集,然后再回头,向各自的作战区域清扫残敌而去。这就造成了一个军史上的大问题:谁是最先打到金汤桥的?

战前野司许诺的天津头功,属于哪支部队,战火一熄,争论迭起。四野政治部很快派人,下到现场和各部队调查。

据说当时争论的激烈程度,甚至到了各军的作战记录和活人的话已讲不清楚,调查组就在金汤桥上,查我军战士尸体都是哪个部队的,一具一具地搬,一具一具地辨认,离桥中心点最近、最下面的一具是那支部队的,就凭以认定金汤桥首功。

好家伙!连现在公安局办案的现场痕迹法都使上了!

不管这种传说是不是真的,综合各方面的证据,野司最后的结论是: 45军135师404团(即八纵24师71团)7连首先到达金汤桥,7连在本团其它连队的火力支援下,指导员马振海带三名战士冲在最前面,用手榴弹一连炸掉敌人几个地堡。

马振海中弹牺牲,7连于1949年1月15日 5时30分最先打到金汤桥中心点。

四野总部将“金汤桥连”锦旗授予了7连。

这件事本来很清楚了,可是过了三十几年又成了官司。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解放军掀起一次宣传军史、重编军史的热潮。

历史连着政治,某些份量很重的作品(比如电影《大决战》)把金汤桥的首功交椅放在38军名下,电影、电视、出版物,纷纷如是而说。

38军本来就认为是自己先打到金汤桥的。李天佑将军的儿子在題为《红旗插到天津城》一文中说:38军113师337团7连于15日2时,轻而易举地攻占了金汤桥西侧的桥头堡。

敌人一个师长坐着吉普车进入桥头,被7连战士一枪击毙,司机被7连俘虏。随后7连向其它预定目标行动,沒有报告桥头情况,也沒有留人值守在西头,这让38军在当年那场关乎部队荣誉的争论中,处于很不利的状况。面对这一次的宣传,就当仁不让了。

而39军本来也认为,自己才是首先打到金汤桥的部队。

39军116师348团尖刀连打到金汤桥后及时报告了战况,他们攻占了西桥头两个地堡,粉碎了敌人两次反击。

39军有作战日记可以为证,38军说它先到的,那是嘴上说的,我这儿可是纸上记的!
面对新时期的这一次宣传,对这一个战史,有自己理由的39军就把历史旧账翻了出来,决意要一争长短。

可是在攻打天津战役中的45军,变成了随后改变番号成为第54军,当年的45军军部就是现在54军军部,当年的135师整个建制都在54军编制内。

54军原来44军编进来的那部分,这时也与原45军的部队为金汤桥的荣誉争了起来。现在,当年那四个军的各支部队手上,都有根据有理由。

黄永胜、邱会作和丁盛三个名字,却让54军公开场合嘴不大硬,噎在那、气势上就输了一筹,但他们也决不肯放弃本属于自己的荣誉,暗地里较劲时,还是战争年代那股子强硬。

军史研究界和军委、总政都和着稀泥。就这么糊里糊涂僵持了多年,使天津战役的那次争论,竟然演变成延续几十年的、一场关乎多个部队荣誉的“拔河”奇观。

直到 2000年前后,随着党、国家和军队对历史问题采取了更客观、更务实的态度,军委的裁决性表态,使这个问题终于回到历史的原本上:

最先打到金汤桥的是45军135师,现在的番号是54集团军 162师;荣誉由现在的54集团军继承。

“金汤桥连”就是现在中囯人民解放军第54集团军摩步兵第162师第485团第7连。

这一点终于成为军史界的共识并为全军所承认。解放军对部队荣誉的执着可见一斑。这些都是后话。

平津战役结束后,项辉方带着肚子里的孩子,随野战军后方留守机关和她们那个学校(已改名为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一路直下来到天津,然后将这个儿子生在战后45军军部驻地——天津杨柳青。

23000多名天津战役烈士的鲜血,把他们的这个老三,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