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

 九州好人 2023-04-28 发布于辽宁
营养不良是指体内营养素失衡所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临床中多以营养不足为主,多由于良性疾病所致,近年来由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营养不足人群也逐年增加。营养不良在世界各地,男女老少都可发生,但以婴幼儿和老人为多见。营养不良依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营养不良主要由于食物中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长期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所致,多因经济落后、食物缺乏、战乱饥荒引起,各年龄人群都可发生,但以婴幼儿为多见。继发性营养不良则多为其他疾病所引发。营养不良的主要表现为身体消瘦、体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渐消失、精神差、易疲劳、木呆、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甚至出现肢体水肿。小儿则以体重增长落后、生长发育速度减慢等症状为主。营养不良的治疗方法是根据食欲、消化功能好坏、病情严重程度,酌情添加食物和使用药物。营养不良可引起周身水肿,严重者常有钠滞留和钾、钙、镁、磷等缺乏,易并发各种急、慢性感染和传染病,特别容易引起呼吸道和肠道感染。病情重危者病死率高。儿童患病影响生长发育,长期不愈可导致矮小身材和智力低下。一般治疗及时,则预后良好,改善食欲、进食增加后1~2周即可显示效果,如水肿消退、食欲大增、体重逐渐增加、全身情况好转等,大多可以完全恢复。继发性营养不良的预后与原发病有关,治疗则应侧重原发病,同时辅助饮食治疗。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营养不良
外文名
dystrophy
显状部位
全身
症状表现
消瘦、水肿
就诊科室
儿科
预防措施
加强营养指导、积极防治疾病、良好习惯
原因
喂养不当、饮食习惯不良、疾病因素
是否传染病
百科名医权威合作机构
科学、实用的健康科普
就诊科室
  • 消化内科、内科、小儿内科、儿科
病因
  • 营养不良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营养不良主要因食物中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长期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所致。继发性营养不良则为疾病诱发。病因非常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具体如下:
  • 食物摄入不足:多发生于发生战乱、饥荒或经济贫困地区。
  • 不良饮食行为习惯:如偏食、挑食、厌食等。
  • 先天营养基础差:多见于胎儿营养不良引起的低出生体重儿,母乳不足和喂养不当,更易发生消瘦型营养不良。
  • 营养素吸收障碍和长期丢失营养。
  • 机体对营养的需求量增加。
  • 衰老。
  • 心理及社会因素,如过度节食减肥等。
  • 疾病,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肝病等。
症状
  • 营养不良的典型症状包括体重下降、消瘦、皮下脂肪消失、小儿生长发育落后。此外,还可能会出现水肿、皮肤改变、毛发和指(趾)甲改变、情绪变化及消化吸收功能紊乱以及免疫功能低下。
  • 典型症状
    • 体重下降。
    • 消瘦。
    • 皮下脂肪逐渐消失,面颊下陷,全身皮肤松弛、光薄、起皱,仅剩皮包骨头。
    • 小儿生长发育落后,体重增长速度慢甚至体重越来越轻,身高增长速度慢甚至停止增长,身材矮小。
  • 其他症状
    • 水肿:严重者会出现皮肤水肿。轻者仅出现踝部凹陷性水肿,重者会出现全身水肿甚至腹水。
    • 皮肤改变:皮肤干燥、粗糙、无正常的光泽、脱屑、褪色或色素沉着,或毛囊突起如疙瘩或有点状出血,皮下出血而有青紫斑,皮肤有水肿,伤口愈合慢或愈合不良。
    • 毛发和指(趾)甲改变:头发失去正常的光泽,变薄、变细、变稀疏、变干燥。指(趾)甲生长缓慢,脆薄易断。
    • 情绪的变化:易激怒、健忘,思想欠集中,失眠,易疲乏。
    • 消化吸收功能紊乱:食欲越来越差,甚至完全拒食,经常发生腹泻、呕吐,迁延不愈。对食物耐受性较差,尤其对脂肪、蔗糖乳糖不能耐受。
    • 免疫功能低下:很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尤以呼吸道感染为多。
检查
  • 确诊营养不良的检查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测定、血常规、血生化检查,有时可能需要做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 维生素、微量元素测定
    • 通过血液检测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准确检查人体是否存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铅、锌、铜、钙、镁、铁等)缺乏。
  • 血常规
    • 血液中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值降低,可以判断存在贫血。
  • 血生化
    • 血液中白蛋白、总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血浆蛋白等蛋白的数量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水平下降,可以及时、灵敏地反映机体营养状况发生的变化,提示可能发生了营养不良。
  • 影像学检查
    • 必要时可能需要做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磁共振成像等,可以帮助评价内脏的健康状况和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排除一些其他器质性病变。
诊断
  • 医生诊断营养不良,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微量元素测定、血常规、血生化等血液的检查,同时排除其他疾病。
  • 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身体消瘦、体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渐消失、精神差、易疲劳、木呆、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甚至出现肢体水肿等症状。
  • 微量元素测定显示多种微量元素缺乏;血常规检查显示贫血;血生化检查显示低白蛋白血症。
  •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评价内脏的健康状况和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状况,排除器质性病变。
鉴别诊断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会出现身体消瘦、体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渐消失,精神差、易疲劳、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甚至出现肢体水肿等症状,这些疾病有恶性肿瘤(胃癌、食管癌、肝癌结肠癌等)、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导致的消瘦、肠炎导致的消瘦等。
  • 如果出现上述类似的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请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
    • 医生将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给予诊断。
治疗
  • 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增加营养、防治并发症以及药物治疗。
  • 增加营养
    • 最主要的是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和优质蛋白质。
  • 防治并发症
    • 平时要加强护理,细心照料,预防感染及并发症。
    • 对于水肿型营养不良,急性期必须首先到医院紧急抢救,进行水、电解质调整,积极抗感染治疗,有心力衰竭等情况必须紧急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渐调整饮食。
  • 药物治疗
    •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钙铁锌硒等)、白蛋白等。
危害
  • 不良情绪、精神差、易疲劳等症状会为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工作无法调动积极性、不良情绪影响与周围人交流等。
  • 身体消瘦、皮肤水肿严重影响个人的外貌、美观及工作生活。
  • 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破坏,容易发生感染。
  • 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 严重的营养不良可以导致眼视力下降、肾功能异常、心脏供血不足、血管弹 性差、肝功能异常,甚至出现多脏器衰竭。
预后
  • 营养不良的治疗效果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年龄、严重程度及并发症、基础身体状况等。总体来说,早期、合理、正规治疗,对于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预防
  •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 不挑食,营养均衡,合理饮食。
  • 加强健康知识学习
    • 要努力学习营养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对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时期的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适时合理添加辅助食物,为断乳做好充分准备,以及从小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定期完成计划免疫,防治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 定期体检
    • 定时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营养问题,随时予以纠正,是防止营养不良继续发展,防治水肿型营养不良的重要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