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也谢谢月亮

 唐白甫grpj8q5p 2023-04-29 发布于新疆

我也谢谢月亮(散文)

郭先珍

    看到一篇《骂太阳谢月亮》的小散文,揭露农村收购菜籽弄虚作假,搞关系。大意是太阳晒得干干的菜籽,因没走关系,说没晒干不收,他骂太阳为什么老晒不干自己的菜籽;而月亮朦胧的夜里却收搞关系而没晒干的湿菜籽。他偷看到这个秘密,收购员立马收了他的菜籽,他感谢月亮让他知道实情。这引起我对“谢月亮”的回忆。

    那是五十年代后期,我在大学参加劳卫制测验的一个笑话。

    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常常搞竞赛,时时搞测验,事事要达标,空气都是火红火红的。体育部提出劳卫制标准,是各班三红排名的重要指标。“锻炼身体,建设祖国”的口号,响彻操场。清晨晨练,下午午练,晚上夜练,为了祖国必须练出钢筋铁骨!

    我生来不争气,没有“体育”基因。体育运动中长跑可以,凭的是耐力,而短跑就是死对头了,速度总要慢一两秒。上报成绩的时刻就要到了,班长、体育委员理解我是尽了吃奶的力气的。我有几个好朋友,悄悄对我说:“别急,我们可以借'东风’。”

    那天晚上,月色朦胧,夜风清凉。他们跟班领导打好交道,说:今天晚上帮“小鸽子”测百米,不然就交不了差了。体育委员拿着跑表、登记手册,还有几个朋友准备锣鼓,小红旗,另有两位力气大的男友也来了。他们安慰我:“别紧张,听使唤。今晚一定达标!”

     月儿在白云里穿进穿出地笑着,发出微微的柔光。百公尺的跑道旁都是我的好友。前方开跑的哨声一吹,道旁的锣鼓“咚咚咚,呛呛呛”助威,同学们“加油,加油”喊声震天,我的劲儿来了,往前冲!快到终点时,两个有力的男同学把我一架,飞到了终点。跑表一摁:十六秒八,不多也不少。同学们哈哈哈地说:“小鸽子飞过去了!”我很激动,心想真得谢谢朦胧的月色,真得谢谢我的好同学,是他(它)们帮我飞跃难关。我们班评上了三红先进集体。我这“达标”的十六点八秒,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哈哈哈罢了。

     那年代,心知肚明的事儿多着哪,我这是笑话,可让大家开心。有的却使人心酸,深藏心底。

      五八年,文联抽调我们几位大学生,组成一个文学创作小组,直属文联领导。跟着一位大作家,去农村采风,调查了解“大跃进”的事儿。系领导和作家给我们交代:下去认认真真看农村新事物“吃公共食堂”,收集的材料一律上交,不许乱说。

     骄阳似火,我们戴着草帽,背着书包,去到乡里红旗公社。

     啊,广阔天地,田野金黄,稻香扑鼻,鸟雀飞翔,但农舍上面却见不到袅袅炊烟。“哦,吃大食堂了,自然炊烟没了。这是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的新措施,可以理解。”

     按照文联指示:要仔细观察,主动采访,像苍蝇叮有缝的鸡蛋那样,了解农民对吃公共食堂的真实看法。

      第二天观察公共食堂。

      公共食堂很大,一个生产队一到两个。食堂门联都是:公共食堂是我家,共产主义是天堂;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公社食堂强,饭菜做的香。食堂里面农民排大队打饭菜,大大小小的餐桌旁,一家家满座,人声鼎沸,热气腾腾。大师傅站在大锅、木制饭桶旁给人们盛饭舀菜。师傅们热汗淋淋,滴滴入饭桶,说:“米饭敞开吃,有的人一顿吃四五碗呢。一个月吃两三回肉,节日里还打牙祭。哪有这么吃饭不要钱的好事?就怕吃饭积极,干活消极。”这师傅天不怕地不怕地预言着。

      我似乎看到农民改善了生活,小农经济随之被改造,集体主义思想也在吃“大食堂”中形成。

      在月色朦胧的夜里去农民家里采访。

      第四天黄昏,踩着野花散开的田埂小路,到了一户农家。三十来岁的大哥大嫂很热情:“省里的干部来了,坐、坐,筛豆子茶。”带咸味儿的豆子茶香香的,溢满盛情。农村灯油金贵,睡得早。我们抓紧问他们对吃食堂的感受。

      大哥说:“好哇,敞开肚皮吃,家里不做饭,省事。不过咧,几辈子的铁锅收走了,自家的粮食集中了,要给老人、小孩熬点稀饭,炒个鸡蛋就不方便了…。政府的做法是对的,我拥护。”

       大嫂紧锁眉头嘟囔:“天天去排队吃饭,毒太阳晒得慌。老人不肯去…,要是天冷了,下雨雪了,不如在家吃方便。这还要搞多久?”

      大哥连忙打断:“妇道人家不懂国家大事,你们别听她的。就当她没说”。

      我们连忙安慰:“大嫂说的也实际,不要紧的。”

       这几天正是农历十五六七,银月像灯一样照彻山野。我们又去了几家采访。

       村长家。他家老小五口人,堂屋整齐干净。忙搬凳子请我们在禾坪围坐着聊天。

       我们问:这么多人吃饭,国家拨粮食吗?

       村长答:村民自己交出存粮,主粮杂粮都算,一次交足三个月,少的二三十斤,多的两三百斤。其余各家的油、菜、猪、鸡鸭等等也归食堂所有。食堂器具也是农民一家家收来的。

       我们问:这样吃能连续下去吗?

       村长答:大概能吧?反正也吃了半年多了。听说全国都一样,办了340万个食堂,绝大部分农民都吃食堂。不过,存量也不多了,由敞开吃,准备要限量吃了。我心里真没谱,听政府的吧。

        五保户家。这家三口,老人、残腿儿子、怀孕媳妇。堂屋一盏油灯半明半暗,屋里农具、家具、衣物堆在一起,乱糟糟的。对吃食堂疑问重重。

       老人说:“真新鲜。几辈子都在家吃饭,随随便便,快快活活。像我这样子天天排几次队容易吗?”

       怀孕的媳妇抢着说:“这样排下去,我肚子越来越大,还不如饿死…。”

       那残疾老公瞪了她一眼:“闭嘴!”“不怪天,不怪地,怪自己的命!”

       我们连忙疏解:“有困难是实情,可以反映解决。没关系的。”

       从他家出来,尽管圆月亮在夜空游走,撒我满身银辉,可我很压抑。不巧,过山坳时,一个颤巍巍的疯老婆子过来了,她瘦骨嶙峋,尖尖的脸上一只眼睛紧闭,瞎了。另一只眼睛眼珠灰白、血红!对着我们骂骂咧咧:什么东西?骗子!狗屎!妖怪!死鬼!一个男人赶快把她牵走,解释说:“造孽呀,她是半疯子,死活不吃食堂,跑出来要回她那口铁锅。”  唉!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后来,出工不出力情况、排队打架伤人的等等消极现象都出现了。有的农民私藏了一点粮食、有的用瓦罐给老人孩子熬口粥屋顶冒烟了、有的讲了几句寅吃卯粮的怪话…。个别粗暴的干部知道了,立即开批斗会,乃至拳打脚踢…。凡有良心的能不伤心吗?

      九天的月夜采访结束了,内心积满了疑问和心酸。

       据说,1959过春节时,红旗公社给各家退回锅具,发了大米白面,和全国一道宣布“撤销公社公共食堂”。

       听到撤销“公共食堂”的消息,我和原文学小组的好友坐在大学操场双杠上,望着湛蓝高空的那盘朗月,激动得哭了,高兴得笑了!农民的富裕,三步并作一步走不行,吃糠咽菜,也是自家的香啊!

       斗转星移六十年。我退休后回湖南,几位文友聚会,心血来潮去看看原来的“红旗公社”。物是人非,焕然一新。

       我们问原来的红旗公社在什么地方?

      “什么红旗公社?!”他们以为我们是不吃人间烟火的外星人。后来一位八十多的老人来了:“你们是城里来农家乐的吧?'公社啊,食堂啊…,’细伢崽出世就没见过,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了。你们看:

        一块块金黄的稻田,稻穗饱满低垂,就要收割了。村里农机站有收割机,自己出点钱帮忙收割;靠山那边一片片花海,红的白的是芍药花,好看、喷香,还是药材;一座座渡槽长龙似的,引水灌溉,比我年轻时脚车车水强多了!田边山后一栋栋蓝屋顶、红屋顶的二层楼房是农民的新屋。现在电、自来水都有了,煤气还靠罐子,慢慢来吧。这一切巨变,都是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农民自己做主带来的呀!

       一帮农家乐的漂亮妹子来了,热情地招呼:“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我领你们去农家乐休息吧。”

      来到半山腰一座庭院。竹篱笆围墙上开满了山蔷薇,粉红一片,真似云霞落人间。院子里几张小圆桌、竹靠椅。漂亮妹子嘴比茶甜,一杯一杯地筛豆子茶。一会儿送来菜谱:剁椒鱼头、红烧黄鳝、瓦罐米粉肉、清炒竹笋…。特色小菜:淹刀豆、辣萝卜条。乡里老米酒。啊呀,有特色,很丰盛。我们靠在清凉的竹椅上,望着渐渐升起的银月,听着潇潇的林风,快活如神仙。

     新农村呀美如画!改革开放,尊重科学,讲究实际,多种经营,盘活经济。农民当家作主,群策群力,一门心思搞经济。经济上去了,农民真正过上蜜糖样的生活了。

     我问农家乐老板:“一年能挣多少钱?”

     他说好的年份,可尽赚三十万。员工月工资可达两千。

     我又问:“农民呢?”

     他说:“一般平均月收入一千块吧?吃穿足足有余,无忧无虑。如果有人出去打工,办个企业,那可阔啦。”

     月儿升上中天,我们酒足饭饱,在林间庭院漫步,非常感谢夜空银月,它让我真实地  看到、感到十三亿农民该如何走向幸福。

作者简介:郭先珍,女,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多年来从事现代 汉语词汇语法学研究,共发表论文26篇,出版著作21部(含独著、主编、合著)。退休后学习文学创作,曾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过多篇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