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尼采的“精神三变论” 谈教师的个人专业化成长(二)

 事奴 2023-04-29 发布于河南

教师的个人专业化成长与尼采的“精神三变论”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在教师刚入职的时候,更多的是向师傅学习,向同事学习以及个人工作中的观察、学习与运用等,是一张白纸,无法快速地将个人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骆驼阶段”。听得更多,照着做的更多,是被动地依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遵循师傅的指导,如何熟悉教材,了解教学大纲,如何写教案,如何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等。

其实,尼采的“精神三变论”与我国宋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禅师提出的“人生的三重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青原惟信禅师提出的时间却比尼采早了七八百年。

青原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句话道出了禅宗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执迷于尘世外物界;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对世俗的否定;第三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放下一切,万法随缘。

在教师的第一阶段,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有规章可循,有模式可用,有领导、同事的指点,所以看到多少就是多少,学到多少就是多少,备课花费了多少精神,就照本宣科地讲解多少。这时的教育教学阶段,可以说是狭义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但处于“骆驼阶段”的时间,或者说教师“第一阶段”的时间到底有多长?有爱学习、爱钻研、有理想、有目标的教师,可能在5-8年,或3-5年间,完成了“自我觉醒”,用国内外更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思路等,开始了自己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摸索。一步一步可能会走得很艰辛,也可能身边没有一个人理解、支持和帮助,这便是从群居的“骆驼”到孤独的“狮子”的转变。

但就像我在上一篇所讲的,也会有很多人可能一辈子直至退休都始终在“骆驼阶段”,认为“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教育教学工作就是这样,不学习、不看书(或很少看书),拒绝接受新思路、新方法、新教改,一辈子只是一个“教书匠”。

但当教师开始“自我觉醒”时,也标志着个人自我专业化成长进入到飞速发展时期,教师开始从原来的按部就班地教,转变为“乐教”,开始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转变。教师愿意在自己耕耘的田地里花费更多的精神,倾情付出并且无怨无悔。愿意去研究每一种课堂上或生活中出现的教育或教学现象,并刨根究底,找到学术、理论方面相关的支持,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愿意去尝试国内一线城市、周边地市更新、更前沿的教改方法,积极地去探索,让孩子们爱上自己的课堂。

而这一阶段,就成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新课标不变,教学大纲不变,学生需培养的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不变,但教师的思路变得更新,不再拘泥于陈旧的、规范的、套路化的课堂,开始像一支火炬一样,不断点燃所教学生的求知火焰,这时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最充实而幸福的。教师也从“骆驼阶段”转变为“狮子阶段”,遇到任何事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会质疑不跟随,会探究并挖掘更多的东西。教师的“求新求变”也会带动学生“求新求变”,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平等、相互尊重、教学相长、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第三阶段的“婴儿阶段”,是可遇不可求的,重归本我,不忘教育初心,教师历经了前两个阶段的艰辛过程,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早已游刃有余,再如婴孩般重回到教育的最初点,“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但山已不是二十岁时看到的山,水也不是二十岁时看到的水,这时的教师已历经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沧桑和坎坷,但都转化为云淡风轻后的皱纹和白发。课标还是课标,课本还是课本,但课堂可以是千变万化,是无限大、无限往外延展的“气场”,“千变万化”的里面,是“万变不离其宗”,深埋在课堂教育教学里的,还是学科内涵的主线。这样的课堂,教师的状态是大师级般的“举重若轻”,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会让学生“顿悟”,会让听课教师回味良久,有所悟,有所得。

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需要很多外部条件,如学校整体的教科研氛围,教师身边“引路人”的专业素养,学校领头人的前沿思想和领军能力,所在整个地区的教育教学整体质量和教育思路,对教师培训方面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努力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个人的“内化”,敢于求变,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吸收,个人职业规划方向明晰、目标明确,有毅力、不放弃,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请相信,这条路上,会有很多充满热血、有教育情怀的同伴,让我们一路行走,一路繁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