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成为一个有清晰思考能力的人?

 我笑看风云变幻 2023-04-29 发布于辽宁

沈攀

沈攀

混沌大学创新领教



生活着到处是让人瞠目结舌的“神逻辑”。

“你说不是你撞的,你干嘛要扶她”。

“为什么这里那么多人,他不欺负别人,非要欺负你?”

“都是一个老师教的,为什么他考第一,你考那么差。你一定没好好学!”

“为什么和一起进公司的都升职了,你是个小科员,一定是和领导关系搞不好”。

这些神一样存在的逻辑推论,无时无刻不在干扰着我们的成长。

很遗憾的是,我们从小并没有受到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基础教育里也没有逻辑课,在大部分专业里也没有开这门课程,可是生活中却处处需要我们去逻辑清晰的思考。

很多热判断事物的合理性不是通过逻辑推演的,而是先入为主的用已有的思维框架去套。

比如女朋友跟男朋友说,“你一天就知道玩游戏,你看小明,工作干得多好,人家就不玩游戏”。

如果,小明不玩游戏呢,工作业绩也好,她更有话说,“你看人家小明,不玩手机,工作业绩那么好”

不幸的是小明既不玩游戏,工作也不理想。她也有话说,“你看吗,小明整天闲着家里,没工作人家都没敢说去玩游戏。你连他都不如!”

显而易见,这逻辑是不通的,小明工作好不好,和玩不玩游戏没有必然联系,然而很多人还是会简单粗暴的把因果关系强拉在一起。

每个人的决策模型由所相信的想法(假设)来决定的。
大脑里这有一个筛子,从各种各样的信息中筛出一部分进入大脑,让你相信这就是事实,并觉得自己就是对的,这样观点就产生了,有了观点,于是就去开始指挥行动了。这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
最常见的决策模型是:“空、雨、伞”,也就是,“抬头看天,天空乌云密布,像是要下雨的样子,所以出门时带上把雨伞吧”。
抬头看天,是清楚周边环境,也就是分析自己的外部环境。依据自己的过往经验,包括影视剧啊是什么的,别人的经验,得出“像是要下雨的样子”。
无论最终结果是不是会下雨,我们会出一个结论,“还是带雨伞吧”。“万一”下呢?此时想到“万一”下雨了,就推论出很有可能被淋湿,或者要去避雨又要耽误时间。
为了避免危险的后果,带伞出门的额成本不高,所以我们宁愿选择带一把伞。

(点击查看动画)

但是,同样在一片天下的乌云滚滚,有的人也不选择带伞,因为他们的决策模型里,预测出来要下雨的概率,还没大到非带伞不可。或者是带伞的成本比较高,比如身边就没有现成的雨伞。

对我自己来说,这种情况下,我是不会带伞的,我不是不担心会下雨,而是我担心把伞给弄丢了。被雨淋湿的后果比起丢伞的后来来说,要轻的多了。(你们知道老婆都厉害了吧)

你看,现状往往是一样的(都是天空乌云密布),
基于每个人的预测方法不一样,预测结果不一样,于是得出的观点,最后解决方案也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一个在职场中希望提升自我的人。同样也是怎样的思考路径。

我的现状是很糟糕:(天空乌云滚滚)

  • 加班熬夜事情做不完

  • 和几个同事相处不好升职加薪可望不可及

  • 没有存在感

通常这时候,会调用以前的经验和别人的经验来对应解决(要下雨了!)

然后直接推出了解决方案。

  • 加班熬夜事情做不完——那就少揽点事情啊,反正多劳也不多得。

  • 个别几个同事相处不好——总是有些人天生招人讨厌,别搭理他。

  • 升职加薪,可望不可及——老板太抠,换一家公司肯定就会好。

  • 缺乏存在感——有才华的人总是孤独的,保持孤傲才能受人尊敬。

把问题孤立起来看,好像也能自圆其说。

BUT这样的思考方式跳过了最最核心的一步:这些问题,背后的核心原因!

我用逻辑导图画一下,就不难发现:

对应问题的解决方案,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造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下面的动图简单粗略的演示了一下)

(点击查看动画)

【误区】:
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用“合理化”的借口来取代有效的思考。
坚信“合理化”,让自己更加坚信自己的经验的判断。得出固执的、缺乏弹性的观点。
这样就关闭了寻找解决方案的大门。

但如果你开始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框架,开始去探索事物的起因,做出正确判断,这个时候就像穿透黑暗的一束关光,照进了现实。

思考程序(Think Process)

建立一个良好的思考程序,需要先建立四个信念,这些信念本来就是人类思考的本性,但是被从小的教育和社会现实,把我们的这些对的信念改造成了他们的反面。

一、现实是简单而又和谐的

面对复杂现象、不知原因的时候,人类的大脑会去探索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只要找到了这个原因,就能拿它去解释其它现象,只有找到一个简单的原因才能去确实其它相信。这时候就不痛苦了。

打个比方,上古的人,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打雷下雨,他们和纳闷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哦,一定是有什么人在控制着吧?这么一想就举得,哇,豁然开朗了。有玉皇大帝、有各种雷公雷婆,他们住在天上,他们和我们长的一样,你看玉皇大帝也顶着算盘珠子,仙女也穿着长裙子,土地公公也拿着拐杖。

这么一想,哦,可以解释很多现实世界的复杂现象了。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信仰,变成了宗教。

还有一群人,不太相信是有人在控制的,他们觉得自然有什么力量,他们也去探索,不断的演算、实验,于是有了牛顿的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量守恒定律等等。一下子也能解释很多现象了。
还有生物学家,观察动植物、观察食物链、大量的分析,最后的出来进化论。
儿童时代,我们也会凭着本性去探索,什么东西都好奇,想要一探究竟,尽管是受伤了,也不怕,哭了一次,又再来。

然而,随着长大,我们越来越觉得怎么这么多复杂的东西,
谈个恋爱,女人好复杂,好难琢磨啊。
工作也好复杂啊、任务越分解越难以掌控。
沟通好复杂啊,说来说去都打不成共识。

所以,很多人相信,世界是复杂的,有了这样的信念,就障碍了探索事物本质的思考,就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有产生新的问题,那就更加坚信了,你看嘛,世界多复杂。

二、冲突是可以化解的。

化解矛盾冲突达成共赢,是人的一种天性。
我们很多需求是生物的本能去驱使的,比如肚子饿了,要去吃饭,反过来说,吃饭是为了满足肚子饿的需求。

每一个行为,每一想法背后都有一个需求,只是有时候没有发现,或者懒得去探索罢了,我们通常只会通过妥协来解决,遇到冲突,就想着双方一人让一步。遇到朋友有争执,我们也经常这样劝别人,哎呀,好好沟通吗,你是男人就谦让一点嘛。

打个比方:
约女朋友吃饭,问她,你要吃什么?
她说:随便。
然后你说吃火锅吧?她就说,不要,昨天才吃的,你说,吃牛排吧,她说,不好,吃不饱。你说,吃冰淇淋吧,她说,你疯了,我大姨妈来了。
然后你说,那你到底要吃什么?
她又会说,随便。
这时候你如果想,妈蛋,不给答案,你是折磨我么?。

其实“随便”的真实需求是,“我懒得动脑筋了,你来想,直到激起我的食欲欲望为止”。

第一种:你不是在这么我么——你爱吃不吃,xxx。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发生吵架了。
第二种:我找一个能激起你食欲的方案——把大众点评翻出来,在她面前推荐,按分类,火锅、小吃、特色菜等等,看着图片,食欲就容易被激发出来,通常10多分钟就有答案了。

两种对”随便“这个词的背后的假设不同,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所有的冲突和矛盾只不过是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已。

我们看似矛盾冲突的两个地方,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假设(需要满足的需求),你需要找到最真实的那一个。标准句式:“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

所有的冲突矛盾一定会有个共同的目标。
打个比方说,老婆抱怨你没花多一些时间在家里,老是为一些小事就吵。
你想多花一些时间在家里
但是,现在事业正在上升期,也花更多时间啊。
这样,多花时间在家里VS多花时间在工作上就形成了冲突。

来看看我怎么思考和化解这个冲突!
1、多花时间在家里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呢?——是要保持家里的良好关系。
2、多花时间在工作上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呢?——是想保持良好的职业发展。
那么这两个有共同目标么?一定是有的,比如说: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这时候最好是画下来,脑子记不住地!)

(点击查看动画)

【方法】:
只要你能说出需求,说出共同目标,那么挑战需求背后的假设,让假设不成立,就打开解决问题的方向了。
矛盾纠结的原因,就是陷入了自己的假设里,没有去挑战它!

OK,我们来简单的验证一下:
【三个问题】:
1、是真的么?
2、总是这样么?
3、有没有例外?

用这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1、多花时间在家里就不能确保良好的职业发展么?
真的么?——真的。
总是真的么?——不一定,如果能在家里就能创造价值也能让职业发展的很好,比如做个自媒体人,做知识分享啊。(OK这是出路之一了)
假如,这个方向无法推翻,比如你做的是要大量人协同的工作,比如你是个晚会导演,或者要专业设备,是科研人员。
总是真的么?——是的,在家没法干啊。
好么,那我们还可以去挑战另一条路

2、多花时间在工作上就不能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么?
真的么?——是的,回家时间少,老婆就很抱怨。
总是么?——是的,老婆不理解。
有没有例外?——仔细想想,
也不是啊,不是每次晚回家都会吵架的。
当你在思考“例外”的时候,就问自己一下”除非“什么呢?把这个想清楚了,出路也就有了。
你可以和老婆去沟通一下,“除非”我怎么做,你就不抱怨我经常加班了

拿我自己来说,工作也非常忙,甚至都不能保障每天能回家,经常要出差,我和老婆儿子沟通,“除非”是什么?
后来达成的共识是,我不回家也要通电话,和儿子视频聊天20分钟,每周最少保障一个整天陪家人,在家的时候,专注的和家人多说话,不玩手机,不说工作上的事情了,多做家务。提高和家人相处的质量,让家人的满足感增加。这样的话,抱怨其实也就没那么多了。

【冲突图】是个非常好的化解矛盾冲突的工具,之后我还会给大家介绍更详细的画法。

三、每个人都是好的。
从小家长就教育我们,与人为善,以和为贵,双赢的方案总会有的,之所以没有解决冲突, 并非对方是坏人,而是我们没有解决冲突背后的假设而已。
遇到矛盾冲突(问题),一味的职责对方,只会将我们引入一个错误的解决方向上去,从而找到错误的解决方案。

四、永远不要说“我知道了”。

我们在孩童时期天性会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每一次探索都会积累认知和经验,用来指导以后的决策,但大人们对孩子很多尝试并不认可,他们看到的和孩子完全不一样。
我们从小很多时候被强制说”我知道了!“
比如说,一个小孩看见地上有一淌水,就想过去踩一下,他这时候只是觉得好玩,在他看来飞溅的水花弄到身上,很有趣。
妈妈看见不干了,拉过来训斥一顿,“你看,你这样衣服就湿了,脏兮兮的,我还要给你洗,以后不许踩水,知道了吗?”然后,小孩害怕妈妈生气,就说“知道了”。
大人用自己的推理判断得出了不好的结果,然后希望孩子充分了解,能阻止事情的发生。
这时候,强制孩子说”我们知道了!“

于是,小孩子心理建立了一个思考模式。
我要踩水——妈妈会生气了——会被骂。所以我还是说,我知道好了。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老师,单位的领导用的都是这样的模式。
“我知道了”,成为一种安全的说词,但是,也产生了很大的恶果!
“我知道了”,就像一个开关,你拨到这个开关,大脑就停止探索工作了,这就障碍了去寻找新的方向,就把自己局限住了,这样就会错过很多精彩。
所以只有保持不要说“我知道了”的信念,你才能有更大的提升,才能迎接挑战,才能完成更高的目标。

很多人把经验挂在嘴边,经验知识库只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还要经过处理和判断,最后才能有价值的输出。

经验的积累本质上并不是一种能力,没能形成独立思考分析、解决的问题的方法,经验没什么价值。
在方法和工具面前经验是多么的不靠谱,你再有经验,做了一辈子装修,你能一眼沽出来一张桌子的长宽高,但一个9岁的小孩子拿他手上只要有一把尺子,量的都会比你精确。


这是世界三大管理理论——TOC理论的思维程序(Thinking Processes)。
TOC理论通常是用在企业改善方面,比如美国通用、波音公司等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思考个人的发展也同样适用。

它提出了三个问题:应该在什么环节改善?改善应该带来什么成果?怎样推行改善?



【思考程序】(步骤):
列出不良效应——找出核心问题(冲突)——破解核心冲突(寻找共赢方案)——注入解决方案——消除解决方案的负面影响——消除执行障碍


TOC对应流程相对应发展出来的不同思考工具:

1.现状树(Reality Tree):识别造成不良效应的核心问题——用逻辑关系列出不良效应;
2.消云图(Evaporating Cloud):也称冲突图,识别问题背后的冲突和假设,化解冲突,实现双赢;
3.未来树(FutureReality Tree):描述解决方案与追求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
4.负效应枝条(NegativeEffect Branches):描述解决方案实施后带来的不良后果;
5.条件树(PrerequisiteTree):也可称条件图,识别解决方案可能面临的障碍,找到必要条件;
6.转变树(TransitionTree):描述克服障碍的详细计划。

借助TOC的工具来帮助思考问题,大幅的缩短了解决问题的时,清晰的思考也让交流沟通变得更有效。

之后,我也会再详细的阐述,这些工具的具体用法。

思维的训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和我来一起探讨交流学习。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公众号:沈叨叨(cgmenfx)

来源于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87714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