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按】 1.阳明病,是阳明热盛,“胃家实”者。而本条谓“胃中冷”,与“胃家实”不同,何以亦称阳明病?虽病位亦在阳明胃肠,然病性不同,故以鉴别条文列此。 2.何谓固瘕?钱璜《伤寒溯源集》注:“大便初硬后溏,因成瘕泄。瘕泄即溏泄也,久而不止,则为固瘕。” 胃中冷,胃阳衰也。阳衰不化则不能食,小便不利,水谷不别而固瘕,阳虚不能摄津而汗出,治当温阳益胃健脾。 3.“手足濈然汗出”,本为阳明热盛燥屎形成的指征,何以胃中冷者亦“手足濈然汗出”?热盛迫津外泄者,可手足濈然汗出;然胃中冷,阳气衰而不能摄津者,亦可手足濈然汗出。二者何以别之?以脉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仲景明确指出此乃瘀血的指征之一。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云:“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热入血分,煎烁阴血而血稠浊,其行泣,而为瘀血。渴者,津不上承。何以漱水不欲咽?热在气分,热伤津液而烦渴;热入营,反可蒸腾阴液上升,故不渴,或口燥不欲饮,漱水不欲咽。如《温病条辨·卷一》第15条云:“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自注又云:“邪热入营,蒸腾营气上升,故不渴。” 承气汤应用指征 (1)但热不寒者,此阳明病之外证。若发热恶寒尚在,则外未解也,未可攻之。此以恶寒否判断表证的有无。 (2)短气腹满而喘,此阳明腑实证的腹征,后世将其概括为痞满燥实坚。 (3)潮热,手足濈然汗出,此大便已硬的指征。 (4)“若腹大满不通者”,乃气滞甚,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下法,为驱邪外出的一大法门,本条反复申明攻下法宜忌。 阳明热结而下之,其主要标准有三,即脉征、腹征、舌征。 (1)脉征:典型的脉沉实。若热结阻滞甚者,可见脉沉迟涩小厥,除厥者外,必有一种奔冲激荡、不肯宁静之感。 (2)腹征:典型的为痞满燥实坚。 (3)舌征:舌质红,甚者舌红绛而坚敛苍老。舌苔黄而干,甚者灰黑而干,起芒刺。 至于大便,可硬,亦可热结旁流。其热,当为潮热。其汗,当手足濈然汗出。小便当黄褐赤。这些都是次要指征。 下法四辨 一辨大便: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为热已成实,可攻之;若大便不硬,热未成实,不可攻之。 二辨转矢气: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予小承气汤,服后转矢气者,知有燥屎,可攻之。不转矢气者,初头硬,后必溏,乃脾胃虚寒,不可攻之。攻之,更伤脾胃之气而胀满不能食。 三辨饮水则哕:阳明虚寒,水饮内聚,拒饮而哕,故不可攻。 四辨再下之法:若阳明腑实,下后复热者,乃逐邪未尽而复聚,致复热便硬,可予小承气汤复下之。
阳明腑实,谵语潮热不能食,乃燥屎已成,此阳明腑实之重证,治当以大承气汤峻下之。若能食者,此胃中有热,屎虽硬,尚未成燥屎,正如第190条所云:“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风为阳邪,乃胃中热也。“但硬耳”,仅便硬,尚无痞满燥实坚之腹征。或为热结轻者,或为津伤肠燥者,增液汤、麻仁滋脾或导之可也。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乃阳明经证热盛伤津之表现之一,脉当洪大,予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第221条亦口干舌燥,其脉浮紧,乃郁热,气机不畅,津液不布。同为口干舌燥,原因颇多,可分虚实两类,实者邪阻或津伤,津液不能上承;正虚者,阳虚不能气化,或阴亏津液不能濡润,其脉及兼症有别,当仔细分辨,不可只见渴饮、口舌干燥,即用白虎加人参汤。 猪苓汤条示人以重要法则,即湿与燥可以并见。一般只知见湿利湿化湿,而将养阴化湿视为禁忌。吴鞠通《温病条辨》治湿温之禁忌曰:“滋之病深不解。”因湿为阴邪,其性黏腻,易阻气机,再予阴柔之品养阴,则湿更难化,故病深不解。然水饮与湿,皆为邪水,“邪水盛一分,真水少一分”,湿与燥常相伴而现,故化湿与养阴相反以相成。知邪水与正水之间的关系,则知化湿与养阴并用之理,并行不悖。 在何种情况下,化湿须加养阴之品?可见于三种情况: 一是苔白厚而干,湿未化而津已伤,此时当化湿同时加养阴生津之品,如麦冬、石斛、天花粉等。 二是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热已入营血,须加生地黄、玄参、麦冬等。 三是阴虚水肿,舌光绛,脉细数或尺动数,当养阴利水。 【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按】 1.此无冠名,接上条之阳明病而言。 2.四逆汤乃少阴本病之主方,何以亦以阳明病相称? 阳明病本证有二大证,一是阳明经热,一是阳明腑实。二者皆是阳明实热证,故以“胃家实”概括二者的性质与特征。而阳明虚寒者,其病位亦在阳明,故亦以阳明病相称,然此非阳明病之本证,乃阳明病之变证。列之,以与阳明本病相鉴别,一为实热,一为虚寒。 3.何以知为虚寒?以脉浮而迟且下利清谷可知,迟主寒,此迟必沉取无力。浮,乃虚阳浮越于外而浮,此浮,必按之虚,此即以脉定证。 “下利清谷”,脾胃虚寒,不能消磨腐熟,致完谷不化。下利清水者,乃脾胃虚寒清浊不别,水走大肠,且肾阳亦惫,关门不利,故下利清谷。此种下利,并不臭秽,而是味腥,色清淡。重则洞泄不止,肛门失于约束而为洞,粪水外淫而分不清次数。此时必伴肢厥、蜷卧、萎靡等象,脉沉取必微细,此即“里寒”。 4.何以表热?此热,非太阳表证而热,乃里虚寒,虚阳外浮使然,其脉浮,亦因虚阳外浮所致。此热,亦可体温高、颧红、烦躁、欲卧泥地、欲入井中,当引火归原。 脉浮,无汗而喘,予麻黄汤发汗,此乃太阳表寒证。何以不称太阳病,而以阳明病为名冠之?此为太阳阳明,太阳之邪已传阳明,故以阳明病相称。表邪虽入阳明,然尚未成腑实,阳明腑实尚轻,而以太阳表寒为著,故以麻黄汤汗之,此与第229条、第230条之阳明病予小柴胡汤者意同,皆逆流挽舟之法。 第179条已明确指出,有正阳阳明、少阳阳明、太阳阳明。当太少二经之邪传入阳明,皆有一个传变过程,有的乍传,阳明病尚轻,而太少之邪未尽,此时犹可逆流挽舟,提取下陷之邪,故有虽以阳明病相冠,却不予白虎汤、承气汤,而予小柴胡汤、麻黄汤之法。 仲景谆谆告诫我们,慎用清下之法,必阳明热盛或阳明腑实,方可用清下二法。 1.此论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的标准,故以阳明病为名冠之。 2.可下的标准为有燥屎。仅心烦懊憹,尚不可攻,栀子豉汤证亦有此症。判断有无燥屎,当具三征,即脉征、腹征、舌征。 典型的脉征是沉实,甚者可沉、迟、细、小、涩乃至厥,然必有一种不肯宁静之感。 典型的腹征是痞满燥实坚,轻者可腹胀满疼痛拒按,便硬或热结旁流。 典型的舌征为舌老红,或深绛,苔黄干起刺,或黑而起刺,苍老坚敛。 仲景还提出,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小便利为阳明腑实的指征,皆可参。 若初硬后溏,此脾虚,非阳明热结,故不可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