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个认真生活的人

 佩君的文艺营 2023-05-01 发布于浙江

德清通城大润发周围,遍地是营业的小门脸儿(卷帘门拉开)售山货、水果、糕点、米面粮油……我扫一眼水果店,琳琅满目的商品已摆到门脸儿外,用白色的泡沫箱装着:芒果、红毛丹、沃柑、丑八怪、樱桃、苹果……鲜红色的樱桃很想买些,但转念一想,诱人的外表未必好吃。

也就算了
以往春天婆婆会买些应季水果,樱桃买过几次,样子漂亮,口感一般,不同店家的樱桃均如此。今年春天,她买过芒果、草莓、蓝莓、枇杷、西梅,没买樱桃。
小区南门圆形花坛处有棵樱花树,每年三月别的樱花树正在开花,它已酝酿结果,四月果实成熟,被鸟儿和小松鼠吃得一干二净。现在树上的果实寥寥无几,只剩茂密的叶子。
有天早上散步看到一只松鼠在树丛间跳动,小而伶俐,特别机敏,有邻居在群里说看到松鼠,不知是否同一只。结果的樱树是少数,故而受到小动物们的欢迎。
沿着小门脸儿一直往里走,一楼是菜市场,二楼是超市。
我到德清,就喜欢来这里买东西,物品丰富,种类齐全,大多数直奔二楼,夏天买饮料、冬天买牛奶。
这次不一样,是与我弟一起来的,我们买新鲜的蔬菜:黄瓜、韭菜、小葱、千张、西红柿、鸡蛋、鱼;又买些卤菜,卤鸡爪、猪头肉……家里还有小弟出差北京带回的酱肘子、狮子头、酱牛肉。花生米也有。准备七八个菜,我们五六个人,差不多够了。
来德清是临时起意,于是打个电话给我弟,叫上他一起。他前段时间出差两个月,五一之前这个星期刚回杭州。我印象中跟他一起买菜,逛菜市场是极少数。一来我很少去菜场,二来即便在德清,也是和母亲一起去。
我挺喜欢菜市场的烟火气,人来人往,往来吆喝,南方人的吆喝并不如北方人一般,扯着嗓子大喊大叫,而是在你路过他的摊位时,打招呼似的问候一句:“看看要点什么?”不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而是吴侬软语似的腔调,德清话与杭州话略有不同,还是听出来其中差异。
菜市场特别大,至少有1000平,我素来方向感不太好,所以带上我弟是有必要的,我问他,卖鱼的摊位在哪里?他来少,也不太清楚,我们便睁大眼睛四处张望。
这一望,就发现问题,菜场灯光昏暗,尤其是卖肉区域,头顶上的红光类似于古老年代要冲洗照片用的昏暗光照,远远看去,一个个黑暗人影在摊位里不断晃动,有的摊主手里拿着蒲扇一样的道具,似乎在驱赶什么东西……场面十分诡异。
蔬菜区域倒还好。
与母亲逛菜场的时候也问过她,为什么卖肉区域的灯光这么昏暗?连肉的颜色都看不清,也看不出新不新鲜,母亲说不出来,她逛菜市场是真正的逛,一两个小时起步。我没她那般闲心:一则没有相熟的菜贩可以聊天,二则也不愿意“货比三家”——县城物价总归比杭州便宜。
我小时候跟她逛街,她可以从街头逛到街尾,什么都不买。她乐在其中,或许逛街可以排遣心情,遇到熟人还能聊几句。也因此,我比较倾向于“目标主义”,日常中的嗑瓜子、闲聊、打牌或许可以带来一时快乐,终究不会贪恋、沉迷。
尽管抱着“速战速决”的心态,可因为场地大,买的东西分散,也花费半小时。假日的菜市场熙熙攘攘,已是下午,停车场全部停满,菜市场的摊主大部分在营业,往常这个阶段,他们大可以午休一阵子。
忙是忙,有的赚当然开心,所以,没有哪个摊主的面容有一丝不耐烦。
绕来绕去,走迷宫一样走到鱼摊位——母亲常去的那家,摊主不在。
我转而去对面,一个本地大叔在汪刺鱼身上开膛破肚,见我询价,他没有停下动作,似乎觉得我不会买。我指着其中一个略大的鲫鱼池说,给我弄一条吧。
他这才停下来,从案板处走到水池前,与电视剧《狂飙》中高启强一模一样的动作,从水池里撩出一点水,洗了洗手,开始拿网兜捞鱼。
然后将鱼使劲往地上一扔,发出响亮声音,接着开始刮鱼鳞,划破肚子,掏出内脏,掏出鱼鳃,血淋淋的一条鱼装袋,一气呵成。
我笑说,老板,帮我再套一个袋子吧,我要拿到车上去,他回应,你放心,肯定给你套好。买完鱼,往回走,卖鱼档位的鱼贩们的手个个发白,发皱,那是长期在水里浸泡的结果。
劳动不分贵贱,每种职业都有其中的辛酸与艰难。五一劳动节,该有多少个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依然在劳动,也包括我的父母,假期依然在繁忙工作中。
我想趁着他们下班回到家,不用冷锅冷灶,也不用图省事简单,面对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高高兴兴,谁说不是平凡日子中的一种幸福滋味呢?
在杭州也是,周末休息,我们抽出一天到外面吃午饭,省得婆婆劳心,一日三餐,长此以往,买菜烧饭,的确辛苦劳累。父母也有父母的不易。
到家洗洗切切,我来备菜,小弟掌勺,他的厨艺素来很好,做出来的菜广受好评,大家边吃边聊,感觉很好。普通的家常菜因为用心准备,凸显出不一样,红烧鲫鱼,小弟用生菜叶子打底,创意很好。
开饭了,大厨辛苦了!我笑。
他不好意思说,鱼煎碎了。
不要紧,一样吃。下次煎的时候在锅圈撒上点盐,就不会碎,母亲说。我甚至想,以后这样的家庭聚餐,家庭成员可以拿出自己“看家本领”的代表作,一道面点或是一盘小菜,或许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重要的是,自己去劳动,去付出,去实践。
《圆桌派》里的主持人窦文涛邀请杭州美食家陈立老师为坐上宾,陈老师对美食很有研究,喜欢在家里宴请宾客,所有的菜是家常菜,却不简单。
他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某一天,准备一道菜的原材料,又在另一个时节将原材料配以其他素材,形成自己独创的“菜系”谓之“陈氏家宴”,大有讲究,宾客尽欢,比如姜汁咖啡、石榴汁可乐、松茸炒饭……
主持人问陈老:“您得多大的功夫,还能够用来琢磨出这么多好吃的东西?”
陈老慢慢悠悠地说:“只有一个办法,用力地认真生活。不要蜻蜓点水,蜻蜓点水,你永远都是个消费者。如果你用力地生活,你就可以成为一个输出者”。
我想,家的味道,并不在于表面的满汉全席、山珍海味,而在于彼此付出,留恋与回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