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早的屈原庙在今鲁山县境

 瑞德阁楼 2023-05-02 发布于河南
摘要:《后汉书·延笃传》所记载的屈原庙,是我们现在所知正史记载的最早的屈原庙。延笃是“南阳犨人”。“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后汉书》里的南阳郡,有三十七城,其中叶有长山,曰方城,有卷城;鲁阳有鲁山,有牛兰累亭;还有犨县等,现今不属河南南阳市,而在河南平顶山市。古犨县,在今鲁山县境内。据考证,最早的屈原庙遗迹,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境内。
关键词:《后汉书·延笃传》;屈原庙;犨县;鲁山县
 
《后汉书·延笃传》所记载的屈原庙,是我们现在所知正史记载的最早的屈原庙。据考证,这座最早的屈原庙遗迹,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境内。其理由如下:
一、正史及方志的记载
1、《后汉书·延笃传》有记载。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删取各家《后汉书》之作,著《后汉书》,成纪传八十卷。范晔编撰《后汉书》,原定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卷,跟《汉书》相应,但是十志还没有写成,他就被杀害了。现在《后汉书》里的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等八志,是后人从司马彪《续汉书》里取出来补进去的。范晔来不及像《史记》有“太史公自序”和《汉书》有“叙传”那样,给《后汉书》写一篇自序。他在狱中写过一封信给甥侄们,详细叙述自己的治学态度,并对未完成的《后汉书》表示自己的看法。《后汉书》卷六十四的“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里介绍延笃与屈原庙的关系,最关键的是“延笃传”开头一句话:“延笃字叔坚,南阳犨人也。”结尾一句话:“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顺便说一下,《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云:“郑众字季产,南阳犨人也。”说明延笃、郑众均为“犨人”,可供研究“犨人”时参考。
2、唐朝李贤的注。最先注“范书”的是刘昭。因为“范书”没有志,他就把司马彪《续汉书》的八篇志分为三十卷,并了进去,并且也作了注。只可惜他的注,绝大部分已经散失。《梁书·刘昭传》说他“集后汉同异,以注范书”,可见他注“范书”略同于裴松之注《三国志》,偏重于事实的补充而略于文字的训诂。继续给“范书”作注的是唐朝的章怀太子李贤。他注“范书”着重训诂,跟刘昭不同。如李贤为“延笃传”的开头语:“延笃字叔坚,南阳犨人也”作注:“犨音昌犹反,故城在汝州鲁山县东南也。”又如李贤为“延笃传”结尾一句话:“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作注:“锢谓闭塞。屈原,楚大夫,报忠贞而死。笃有志行文彩,故图其像而偶之焉。”
3、《大清一统志》也有“延笃传”。《大清一统志》,清朝官修地理总志。清代编修《一统志》前后凡三次,初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二修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三修始于嘉庆十六年(1811),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穆彰阿等修,共五百六十卷,另加凡例、目录二卷。因三修事始于嘉庆年间,其内容也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下限,故又名《嘉庆重修一统志》。在《大清一统志》“汝州直隶州”部分里,也有“延笃传”,即卷二二五“人物”里,专门介绍“延笃”是“犨人”。传记内容翔实,写法与《后汉书·延笃传》不完全一样。
4、《鲁山县志》有“延笃传”。平顶山市鲁山县地处中原,位居伏牛山与外方山东麓。明、清间,先后五次修志,有大量史料传世。如存明嘉靖《鲁山县志》、清康熙《鲁山县志》、清乾隆《鲁山县全志》、清嘉庆《鲁山县志》等。2015年4月24日上午,我在鲁山县张官营镇调研时,鲁山县地方志办原主任尹崇智先生就赠送了一本清乾隆八年撰修的《鲁山县全志》于我。《鲁山县全志》卷之八为“艺文志”,全文收录了《后汉书·延笃传》,一字不漏,并注:犨,地名,今鲁山县张官营镇一带。
5、《鲁山县志》有“屈原庙”。据尹崇智先生介绍,清嘉庆《鲁山县志》卷之九“古迹”里有记载:《后汉书·延笃传》:“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徐志引“笃传”文云:“按此,则鲁旧有屈原庙矣,但不知废于何时耳。”注:徐志,即清乾隆《鲁山县志》。鲁山历史上归属过南阳郡。犨地在鲁山县东南部,即今张官营镇一带。春秋周景王四年(前541年)在此建犨城。东汉建武二年(26年),置犨县,属南阳郡。现在有犨城遗址,即紫金城、前城一带。屈原庙当在犨城附近,建于何时?毁于何时?已难以考证。可以肯定,屈原庙的位置,在延笃家乡里图之内。
二、犨邑的沿革
既然《后汉书·延笃传》说他是“犨人”,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犨邑的历史沿革吧。
1、两汉之前的犨邑。在夏、商、周三代,犨邑作族姓小国之都千余年。进入春秋时代,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封畛域汝”,把滍、汝流域纳入楚国版图,犨邑成为楚国“方城之外”的一个属邑,楚康王封伯州犁于犨。康王死,子郏敖继位,伯州犁出任太宰,辅佐楚王郏敖。公元前541年,楚令尹公子围命伯州犁在犨筑城,控扼南通江汉平原、北达洛阳盆地的古道夏路,致使犨城成为“方城之外”的军事重镇,并以犨城为端点筑起一条与方城平行的长城,以加强方城的纵深防御功能。如《左传·昭公元年》提到:“楚公子围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犨、栎、郏。郑人惧”, 犨即此城也。春秋时期的楚国犨邑,北临滍水,南偎犨河,土地肥沃,战略地位重要。如《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记载:“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竟泽陵,楚之材也。”(唐司马贞索隐:“雠当作'犨’, 犨,邑名,字讹耳。则犨、宏、长沙是三邑也”。唐张守节正义:“言今越北欲斗晋楚,南复雠敌楚之四邑,庞、长沙、竟陵泽也。庞、长沙出粟之地,竟陵泽出材木之地,此邑近长沙潭、衡之境,越若窥兵西通无假之关,则四邑不得北上贡于楚之郢都矣”。)秦统一六国,于此置犨县,属南阳郡。犨城成为南阳郡的北部门户。公元前207年,刘邦受楚怀王孙心之命,西进攻秦,六月与南阳太守吕齮战于犨东。吕齮大败,刘邦乘胜围南阳、逼武关。犨东大捷后,秦南阳、丹水守将皆不战而降,史称“刘邦引兵而西,无不下者。”犨东之战古战场,据专家考证,就在今天的平顶山市鲁山县张官营镇区所在地。
2、两汉之后的犨县。汉承秦制,继续在犨邑设置犨县。历两汉、三国、晋、南北朝至隋八百年,才与山北县(鲁阳县)并入鲁县、鲁山县。有关这方面的史料内容丰富,其中尤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二二四记载最具权威性。《汝州直隶州表》显示:秦置“犨县”;两汉(西汉、东汉)“犨县”属南阳郡;三国“犨县”;晋“犨县”;南北朝“犨县”;隋朝,与“山北县”(原鲁阳县)合并为“鲁县”(属襄城郡);唐朝改“鲁县”为“鲁山县”(属汝州);五代、宋、元、明朝,均称“鲁山县”。因此,要想考证“犨县”遗迹、史料,必然要到今天的平顶山市鲁山县境内去寻觅。
3、《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东汉时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二册第49—50页,载有三百五十万分之一的荆州刺史部图,清晰地绘出“鲁阳”、“犨县”、“叶县”等地理方位(附“东汉荆州刺史部”全图和局部图)。
 


三、犨县的遗存
1、犨故城。故城址在今鲁山县张官营镇西约2.5公里。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乐史撰。是书汇集了大量可观的宋代以前的资料,广稽博采前人著作,上自《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及《山海经》、《水经注》、先秦诸子、前朝史籍、历代总志、各地方志、名人诗赋、书笺、表疏、碑记、文集等,极其宏富,颇为可贵,成为现今研究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是书卷之八、河南道八、汝州鲁山县中介绍:“犨故城,汉县也,在今县东南存焉”。
《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附《舆图要览》四卷,清顾祖禹撰。顾祖禹(1631—1692),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值明代覆灭,乃隐居著作,从顺治十六年(1659)开始,直到临终前,历三十余年之久,撰成《读史方舆纪要》,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名著。是书卷五十一、河南六、鲁山县中介绍:“犨城,县东南五十里。春秋时楚邑。昭公元年楚公子围使伯州犁城犨。又《史记》:'沛公与秦南阳守庄齮战于犨东’。汉置犨县,属南阳郡。建武初遣岑彭击荆州群贼,下犨、叶等十余城。晋初为犨县,属南阳国。后魏改为翼阳县,属襄城郡。西魏为雉阳县,后周又置武山郡于此。隋初郡废,开皇十八年改为湛水县,属伊州。大业初复曰犨城县,属襄城郡。唐初废。又河山城,在犨城东南。后魏太和二十一年置河山县,属鲁阳郡,隋大业初省入犨城。《寰宇记》云:'今叶县境之河山保是也’。
《大清一统志》卷二二五、汝州直隶州二、古迹:“犨县故城,在鲁山县东南五十里。春秋时,楚犨邑。《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围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犨。秦置县。《史记》:秦二世二年,沛公与南阳守齮战犨东。注:《地理志》,南阳郡有犨县。后汉及晋,因之。刘宋永初后省。《通典》:鲁山县东南,有汉犨县故城”。
清乾隆八年《鲁山县全志》卷之四:“犨城,离城五十二里,一百五十二户”。又云:“犨城,县东南五十五里。《左传》:'楚公子围使伯州犁城犨’。《史记》:'汉高帝破南阳太守吕齮于犨东’是也。汉置县,属南阳郡。晋属南阳国。后又名雉阳。隋开皇十八年,改曰湛水。大业初,改名犨城县,属襄城郡。又后周时,置武山郡,开皇初废。后魏,置南阳县、河山县,大业初并废入焉。今为鲁山地,城址尚存。”
1997年3月,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潘民中、李瑞、杨晓宇著的《平顶山名胜古迹》介绍了“犨邑故城”:“ 犨邑故城位于鲁山县张官营乡前城、后城一带”。“一直到今天,这里还有以故城命名的前城、后城、紫禁城的村庄。据实地考察,犨邑故城分内外两重。外城呈斜方形,城垣南北长1200米左右,东西宽约1000米,四面城垣今已颓为土岗。内城处于外城内西北部,是一个面积为18万平方米、高3米的高台地。解放前后,群众曾在这里捡得铜箭头、铜镜、印鉴、铁器,并掘得汉代空心砖、石墓门等。经考古发掘出土有石斧、石凿、红陶片、灰陶片、鼎足等。其迭压关系为表层有唐宋遗物,其下依次为汉、战国、春秋、周、商、龙山、仰韶文化层。1981年,被鲁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犨水。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河流众多,均属淮河水系。其中境内有条河,叫犨河。
《大清一统志》卷二二四记载:“犨水,在宝丰县南。《水经注》:犨水,俗谓之秋水。水有二源:东源出犨县西南践犊山东崖下,东北流迳犨县南;又东北屈迳其县东,而北合西流水。西源出县西南颇山北阜下,东北迳犨城西;又屈迳其县北,东合二水,乱流北注于滍。《明一统志》:秋河源出鲁山县杨家林,流注宝丰界入沙河。”
清乾隆八年《鲁山县全志》卷之二记载:“犨水,《水经注》'俗谓之秋河’,非也。有二源:东源出犨县西南践犊山东崖下,水方五十步许,不测其深东北流经犨县南,又东北屈经其县东,而北合西流水。西源出犨县西南山北阜下,东北流经犨城西,又屈经其县北,东合二水乱流者,北注于滍。汉高祖入关,破南阳太守吕齮于犨东,即于是地滍水之阴也。今按:西源,犨水俗名泥河,经犨城,经犨城北杜家庄入宝境,至下石桥达滍。东源俗名秋河,绕犨城南,自汝属梁官营入宝境,至下石桥合西犨水达于滍。”
2015年4月24日下午,笔者在平顶山市人大王松涛等有关同志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犨水。我手捧犨水,眼望犨城,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屈原、刘邦、延笃……
3、犨滨古柏
鲁山县张官营镇杨孙庄村有一株奇特的千年古柏,胸围5.6米,树高21米,覆盖面积约400平方米,据说是两汉时所栽。我仰望古柏无语,古柏俯视我也无语。在古柏附近,有一片古墓地,基本上是明、清以来的古墓。其中一座清代墓碑上刻着“犨滨杨公墓”五个字吸引了我的眼球,尤其是“犨滨”二字,使我顿生感悟,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拍了一张照片,以兹留存。“犨滨”、“古柏”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刚才,我仰望古柏无语,现在我却有了:“犨滨古柏,我这样称呼您可妥当?这是因为您也是延笃与屈原庙的历史见证者。”这株树形奇特、柏叶多样的古柏,在风的作用下,似乎向我点了点枝头。
四、平顶山市的研究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尤其是鲁山县,自古以来,有关延笃与屈原庙的研究一直延续着。
我在清乾隆八年《鲁山县全志》卷之八里,见到一首《犨城怀古》诗,是邑增广生员陈翼文(文烈公孙)写的,抄录如下:“在县治东南六十里惟余平岗一带,蜿蜒无际。犨城古垅翠相连,城外苍茫犨水缠。两岸获芦沉夜月,一冈禾黍杳秋天。看今故垒惟存迹,话往农夫不记年。驻马临风时一望,燎原平阜尽苍烟。杜工部诗:尚书气屿秋天杳。”我喜欢这首《犨城怀古》诗,主要是诗中那四句:“犨城古垅翠相连,城外苍茫犨水缠。”“看今故垒惟存迹,话往农夫不记年。”
2013年8月16—20日,我参加了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召开的《屈原及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以下简称“西峡会议”)。当时我就想:汉北是一个大概念。在历史地理学家的脑子里,认为汉北包括现在的郧、襄、南阳甚至更广的地区。屈原到过汉北,这是没有问题的。清代学者王夫之《楚辞通释》、林云铭《楚辞灯》、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在解读《抽思》一诗时都提到了屈原到汉北的问题。如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历史上,南阳是古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扣马谏王”之地,著名的秦楚“丹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但是,《后汉书》里的南阳郡,有三十七城,其中叶有长山,曰方城,有卷城;鲁阳有鲁山,有牛兰累亭;还有犨县等,现今不属南阳市,而在平顶山市。问题的关键是:“延笃字叔坚,南阳犨人也。”“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西峡会议”之后,我就想到古犨人居住的地方走一走。我由于诸多原因,直到前不久才成行。
2015年4月24日下午,我在平顶山市与潘民中同志见面一叙,很是投缘。他向我介绍:“西峡会议”之前,他们就写了许多有关延笃与屈原庙的文章,虽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引起中国屈原学会的关注。如1995年9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平顶山历史名人传》,其中有《后汉硕儒延笃》一文,尤其文中提到:“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卒于家,乡亲们认为延笃的志向、行事、文采均可与屈原相媲美,就绘制了他的图像,供奉在屈原庙里。”是书编著者为潘民中(河南鲁山县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曾任平顶山市政协六、七届副主席)、杨晓宇(河南襄城人,198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李瑞(河南郏县人,1989年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又如1997年3月,潘民中、李瑞、杨晓宇同志所著的《平顶山名胜古迹》一书,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其中有《犨邑故城》一文。再如2012年9月12日,潘民中在《平顶山日报》上刊发《寻觅屈原在鹰城的游踪》;2012年12月8日,潘民中在《中国平煤神马报》上刊发《从军屯营盘到商业集镇的张官营》等。“西峡会议”之后,潘民中从《光明日报》上见到会议消息,立即回到鲁山县张官营镇,又为延笃与屈原庙之事鼓与呼。
对于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人来说,研究屈原学是件难事。平顶山市潘民中同志等为研究延笃与屈原庙而展示的行动和精神,确实令我感动。使我想起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南通大学周建忠教授在2007年《文学遗产》第四期发表《屈原“流放江南”考》一文结尾有这么一段话:“通过屈原作品、历史记载、出土文献互证,可以证明,屈原《哀郢》、《涉江》记载的放逐路线是比较真实的,带有明显的自传性。”当年,我在研究屈原的作品《哀郢》过程中,遇到与潘民中同志相类似的困难处境,但我很幸运,及时地得到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教授、副会长林家骊教授等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因此,我建议:中国屈原学会的领导和同仁,应该象支持安徽池州市屈原学会那样,大力支持河南平顶山市的延笃与屈原庙的研究。
 
 
(作者简介:钱征,男,1952年4月生,安徽东至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池州市屈原学会会长。)
 
 

作者:钱 征

责编:huangmin

来源:|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