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省小麦育种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

 洋溢九洲 2023-05-02 发布于河南

大家好,我是第28组“麦脉相连,穗岁更新”的张玉坤,今天代表小组值日。我们组长是蔡华老师,组员有张秋、刘易科、郑甲成、赵国轩、杨子光、刘飞、王新国、史则杰、殷贵鸿、李怀江、王从磊、张树军、岳阳、李雪、徐伯阳、王若飞和余金龙老师。

我来自安徽省宿州市农科院小麦一所从事小麦育种工作,我在群里很少发言,但时刻关注群里的动态,通过老师们精彩的文章和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也通过种质的交流,获得了很多很好的材料,现在正是我们小麦杂交之际,也用了一部分,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无私付出!今天借次机会,谈一谈对安徽小麦育种的不成熟的想法,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 发展现状

1.1 近两年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现状

对近两年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情况及育种单位分析得出(具体见表1),2022年度、2023年度安徽省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或国家初审通过的共有32个,其中由育种企业育成的品种有20个(占比62.5%),由公益性科研单位育成的品种有12个(占比37.5%);2021年度、2022年度通过安徽省审定或安徽省初审通过的小麦新品种共有97个,其中由育种企业育成的品种有67个(占比69.1%),公益性科研单位育成的品种有30个(占比30.9%),由此可知,目前安徽省小麦育种由过去科研院所一枝独秀的状态转变为种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同并存发展的局面,个人育种由于投入大、周期长没有可持续性,在近两年审定品种中没有体现。

图片

1.2 安徽省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表现及产量三要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育种水平的提高以及高产亲本的引进、利用,安徽省淮北片半冬性组小麦品种的产量得到不断提高,近两年区试品种平均亩产已达到600公斤左右,尤其2021-2022年度安徽省小麦区试品种平均亩产已达到650公斤以上,创下历年高产记录,表明安徽省小麦育种整体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进一步分析其产量构成要素,在目前的生产潜力下,要达到650公斤以上的高产潜力,其适宜的产量三要素应为亩穗数40-45万,穗粒数36-40粒,千粒重稳定在45克左右。

1.3 抗病抗逆性表现

目前影响安徽省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是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因在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中,赤霉病不能为高感,所以各育种单位都比较重视抗赤霉病育种材料的选育。也选育出一批抗耐赤霉病较好的育种材料和小麦新品种。而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纹枯病有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高度变异,小麦抗白粉病基因丧失频率较高。近些年由于安徽省小麦审定标准中对锈病没有要求,育种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现在抗锈病育种材料比较缺乏,小麦纹枯病由于抗源缺乏,选育没有针对性。抗逆性方面由于安徽省目前的品种类型仍以多穗型为主,要有一定的生物学产量作为基础,因此育成品种株高整体偏高,生育后期遇到大风降雨等气候条件发生倒伏的风险比较大。另外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选育出的品种多数都有冬性减弱的趋势,遇到极端气候条件易发生冬季冻害和春季低温冷害,这些都是当前安徽小麦在抗病抗逆性育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求育种家们在追求小麦高产的同时,注重小麦品种综合抗病抗逆性性的遗传改良,从而选育出高产多抗广适性小麦新品种。

1.4品质育种

小麦品质根据品质指标可以分为强筋品种、中强筋品种、中筋品种以及弱筋品种4种品质类型。目前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仍然以中筋品种为主,但随着在审定标准对优质品种产量门槛明显降低以及市场上对优质小麦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需要小麦优质专用化。从而提高了育种家选育优质小麦品种积极性,近些年新审定的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也在逐渐增加。

2 形势分析

2.1小麦育种主体仍将是公益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种业企业,并长期共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小麦育种属于常规育种范畴,并不同于水稻和玉米杂交育种那样杂交优势明显、商业价值巨大。小麦育种前期投入大,收益慢,且品种区域性强,农民可自留种,利润率低,具有公益性特点。所以长期以来公共财政经费是小麦育种科研投入的主体,且我国小麦育种人才、技术、资源等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而随着国家小麦商业化育种的提出、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以及审定渠道多样化,具有一定实力种业企业也在不断加大小麦育种投入,由企业育种审定的小麦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公益性科研单位育种和企业育种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安徽省小麦育种的主要存在形式,并且科研育种单位和种业企业可以通过联合攻关、人才技术的交流合作共同促进我省小麦育种整体水平的提高,保障我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2 育种方式仍以常规育种为主,但育种手段多样化、表型鉴定得到充分利用,育种效率也明显提高。

小麦育种仍以单交、复交、以及矮败轮回选择等常规育种方式为主,但会更多的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远缘杂交、花药离体培养、航天诱变等技术,以及在后代选育中更多的采用表型鉴定如高代多点鉴定、病原菌接种抗性鉴定、后代育种材料的品质测定等方式提高育种效率。

2.3 小麦种质资源引进、利用和创新会得到加强,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当前小麦育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难题。

随着新种子法的出台加强对小麦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一麦众承”等全国小麦育种交流平台的建立,不同育种单位之间的育种材料交流更为频繁,有利于育种家持续进行小麦种质资源创新研究,选育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高效于一体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

2.4 高产超高产小麦育种趋势

高产超高产小麦育种是育种人孜孜以求、永恒不变的追求目标。就安徽省目前的耕作制度、生产水平以及气候变化特点来看,下一步要选育出达到700公斤以上的高产超高产、多抗、广适的小麦新品种,育种指标具有以下趋势。

①品种类型及产量三要素:品种类型应该是多穗型和大穗型之间的过渡类型或偏较大穗型,产量三要素应为亩穗数40-45万、穗粒数38-45粒、千粒重稳定在45克左右。

②田间表现:这种类型一般冬前生长量较大,生长繁茂,茎蘖较粗壮,发育均衡,拔节抽穗中等或偏迟、穗分化时间长,后期灌浆快。

③抗病抗逆性:抗性要求中感至中抗赤霉、白粉、条锈、叶锈病,中感至耐纹枯病;冬季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较强;抗倒伏性能好,株高要求75-85cm,大田生产上可适当提高;后期耐热、落黄熟相好。

作者简介:张玉坤,男,1978年8月出生,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副研究员,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专业组岗位专家,主要从事小麦种质资源创新、遗传育种、新品种展示示范测试和成果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