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蜗牛(2)折纸

 刘章济图书馆 2023-05-02 发布于湖北



  下面介绍的是3种有趣的蜗牛手工折纸的方法。具体DIY方法,请参考下面的图示教程。做好后别忘记把这3种不同样子的可爱小蜗牛跟家人朋友分享哦,他们会喜欢哪一个呢!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蜗牛,是对所有的陆生螺类的一个总称,在生物学上属于软体动物中的腹足纲,虽然蜗牛一词囊括许多不同科、属的动物,但其身体结构都非常相似。

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蜗牛和蛞蝓很像,两者的肉质并无本质区别,只差别于有壳无壳,但因为蛞蝓的外形导致其食用价值远低于蜗牛。

蜗牛取食植物,产卵于土中或者树上。在热带岛屿比较常见,但有的也生存在寒冷地区。树栖种类的色泽鲜艳,而地栖的通常几种接近的颜色,一般有条纹。非洲的水晶螺属体型最大,多超过20公分。欧洲的大蜗牛属的几个种常作佳肴,尤其在法国。蜗牛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其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1]

中文名

蜗牛

拉丁学名

Fruticicolidae

别名

蜗娄牛、驼包蜒蚰

动物界

带你快速了解蜗牛

美国爆发物种入侵,一只蜗牛尽成噩梦,祸害美国60年。

当蜗牛拥有一整颗草莓时,草莓太惨了!

螨类

造成大量落叶

蜗牛

齿舌刮食叶茎

蜗牛

蜗牛,是对所有的陆生螺类的一个总称,在生物学上属于软体动物中的腹足纲,虽然蜗牛一词囊括许多不同科、属的动物,但其身体结构都非常相似。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蜗牛和蛞蝓很像,两者的肉质并无本质区别,只差别于有壳无壳,但因为蛞蝓的外形导致其食用价值远低于蜗牛。蜗牛取食植物,产卵于土中或者树上。在热带岛屿比较常见,但有的也生存在寒冷地区。树栖种类的色泽鲜艳,而地栖的通常几种接近的颜色,一般有条纹。非洲的水晶螺属体型最大,多超过20公分。欧洲的大蜗牛属的几个种常作佳肴,尤其在法国。蜗牛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其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蜗牛

蜗牛,是对所有的陆生螺类的一个总称,在生物学上属于软体动物中的腹足纲,虽然蜗牛一词囊括许多不同科、属的动物,但其身体结构都非常相似。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蜗牛和蛞蝓很像,两者的肉质并无本质区别,只差别于有壳无壳,但因为蛞蝓的外形导致其食用价值远低于蜗牛。蜗牛取食植物,产卵于土中或者树上。在热带岛屿比较常见,但有的也生存在寒冷地区。树栖种类的色泽鲜艳,而地栖的通常几种接近的颜色,一般有条纹。非洲的水晶螺属体型最大,多超过20公分。欧洲的大蜗牛属的几个种常作佳肴,尤其在法国。蜗牛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其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中文名称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主要种类保护级别主要价值养殖技术TA说参考资料

中文名称

中国大陆读音“蜗”(拼音:wō;注音:ㄨㄛ)牛,中国台湾读音“蝸”(拼音:guā,注音:ㄍㄨㄚ,南京话:gua1,古華切)牛。

在中国的先秦、西汉时代中,“蠃、螺、蜗、蛞”这四个字并无使用上的分别,可以指代所有螺旋状贝壳、或者有黏液软体的生物,例如《尔雅 · 释虫》谓“蛞蝓即螔蝓,与蜗牛为一物。”[16]

从东汉时期开始,这几个字开始出现分化,“蠃”逐渐被弃用,蜗牛和蛞蝓则开始区别对待,例如《说文》称“附蠃背负壳者曰蜗牛,无壳者蛞蝓”,而“螺”则专指有螺旋贝壳的那一类生物。[15]

形态特征

外形概述

蜗牛必须由一个碳酸钙的外壳,以及一个软体组成,满足这两个要求才能被称为蜗牛,但由于种类的不同,每一个品种的蜗牛在具体结构上都会有少许差别。

蜗牛的整个躯体包括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贝壳,其形,颜色大小不一,它们的贝壳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等。


蜗牛解剖图

现中国内养殖的白玉蜗牛、盖罩大蜗牛、散大蜗牛、亮大蜗牛、褐云玛瑙蜗牛等都有自己独特的外形。蜗牛的眼睛长在头部的后一对触角上。

1. 壳 

2. 肝脏 

3. 肺 

4. 肛门 

5. 呼吸孔 

6. 眼

7. 触角 

8. 脑神经节 

9. 唾液导管 

10. 口腔 

11. 嗉囊 

12. 唾腺

13. 生殖孔 

14. 阴茎 

15. 阴道 

16. 黏液腺 

17. 输卵管 

18. 矢囊

19. 足 

20. 胃 

21. 肾 

22. 外套膜 

23. 心脏 

24. 输精管

形态结构

蜗牛为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壳一般呈低圆锥形,右旋或左旋。头部显著,具有触角2对,大的1对顶端有眼。头的腹面有口,口内具有齿舌,可用以刮取食物。

蜗牛有甲壳,形状像小螺,颜色多样化;头有四个触角,走动时头伸出,受惊时则头尾一起缩进甲壳中;蜗牛身上有唾涎,能制约蜈蚣、蝎子。六、七月热时会自悬在叶下,往上升高,直到唾涎完了后自己死亡。

蜗牛是牙齿最多的动物,但它们的牙齿并不是“立体牙”。尽管拥有数万颗牙齿,但它们无法咀嚼食物。这是因为它们用齿舌——一个带状结构,上面布满牙齿——碾碎食物,以便消化。一生之中,它们的微小牙齿会慢慢磨损钝化,而后被更锋利的新牙取代。蜗牛排泄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排泄的,叫气孔。它会把粪便排在自己的身上,通过腹足和粘液最终将粪便留在地上。

蜗牛

蜗牛的外套膜腔会在壳口处形成1个开口,称为“呼吸孔”,这是气体进出的地方。仔细观察,呼吸孔常会一开一关,就像是蜗牛呼吸用的“鼻子”;而当蜗牛缩进壳内时,还是会将呼吸孔的开口留于壳口处以便呼吸。外套膜常在足部或内脏团间,形成1个与外界相通的空腔,称为“外套膜腔”。蜗牛的呼吸器官就藏于外套膜腔内,有时透过蜗牛的壳,隐约可以见到壳底下密布的肺血管网,大多位于前侧,靠近头部的方向,这正是外套膜腔的位置。

分类差异

蜗牛的种类大体上分为前鳃类(prosobranchia)和有肺类(pulmonata),其中后者占了大多数。前鳃类的蜗牛种类较少,因此分类比较简单;但由于有肺类的分类十分繁多,分类亦比较复杂。过去,人们把有肺类蜗牛分为原始有肺目、基眼目以及柄眼目(Stylommatophora)三大目,但最新的分类法则将他们重新分配至缩眼目(Systellommatophora)、基眼目(Basommatophora)和真肺目(Eupulmonata)当中,并且又加入了一些裸形亚纲的蜗牛。

前鳃类

前鳃类(Prosobranchia)蜗牛的身体结构跟有肺类(Pulmonata)的最大分别是在于性别的区分以及呼吸系统。前鳃类蜗牛为雌雄异体,而有肺类蜗牛则为雌雄同体;另外,前鳃类蜗牛以鳃进行呼吸,而有肺类蜗牛则以肺呼吸。目前已知的大部分蜗牛都是属于有肺类的,所以相对来说,前鳃类蜗牛的种类比较少。

珍珠蜑螺超目(Neritopsina)的蜗牛种类较少,体形大部分很小,不容易被发现。它们都有半月形的石灰质口盖,一对触角,眼睛生于触角基部。本超目之下只有蜑螺超科(Neritoidea)一个超科,以及其超科所属的芝麻䗉蜗牛科(Hydrocenidae)以及䗉蜗牛科(Helicinidae),种类不多。

新进腹足超目(Caenogastropoda)的蜗牛种类不多,体形比珍珠蜑螺超目略大。它们的蜗牛都有石灰质或者角质的口盖,呈现多旋型或者圆形。头部有一对触角,眼睛生在触角的基部,有部分种类的外壳有比较特殊的缝合管。另外,本超目的蜗牛的外套腔上是没有嗅感器的。本超目底下有两个超科,分别是主扭舌目(Architaenioglossa)的山蜗牛超科(Cyclophoroidea)以及吸螺目(Sorbeoconcha)的麂眼螺超科(Rissoidea),而麂眼螺超科内的贝类大多生活在潮间带以及淡水水域,因此本超科内的部分贝类并不是蜗牛。

有肺类

有肺类(Pulmonata)蜗牛占了蜗牛的大多数,体内有肺部进行呼吸作用,并且为雌雄同体。在有肺类当中,又以真肺目(Eupulmonata)占了大多数,而真肺目当中又以柄眼亚目(Stylommatophora)的蜗牛为最常见的蜗牛。

缩眼目(Systellommatophora)

基眼目(Basommatophora)

真肺目(Eupulmonata)占了蜗牛的大多数,有螺旋形外壳,没有口盖。外套膜内没有嗅感器,出口处有一个肺孔,可以收缩。1998年,Smith和Stanisic建议把真肺目分成三个亚目,分别是:海岸螺亚目(Actophila)、拟松螺亚目(Trimusculiformes)以及柄眼亚目(Stylommatophora)。

海岸螺亚目的大部分贝类,例如耳螺是生活于潮间带的,只有少数是属于蜗牛,例如台湾的罂粟蜗牛。本亚目的蜗牛眼睛生于头部上的一对触角的基部,壳口大多有齿状突起。

拟松螺亚目的贝类大部分生于潮间带,只有少数是属于蜗牛,例如蛳蜗牛。本亚目的贝类有一斗笠似的外壳,壳的右侧有一肺管,头部上的一对触角已经退化,眼睛长在触角基部。

柄眼亚目蜗牛是最常见的蜗牛,有两对触角,眼睛生于上触角的顶端。特别地,柄眼亚目蜗牛的眼睛在收缩的时候,会由顶端开始向内收缩。

光溜溜的蜗牛你知道,长毛的蜗牛你见过么?

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最适合环境:温度16~30℃(23~30℃时,生长发育最快);空气湿度60%~90%;饲养土湿度40%左右;pH为5~7。当温度低于15℃,高于33℃时休眠,低于5℃或高于40℃,则可能被冻死或热死。但是各种蜗牛各不相同。

蜗牛

蜗牛喜欢钻入疏松的腐殖土中栖息、产卵、调节体内湿度和吸取部分养料,时间可长达12小时之久。杂食性和偏食性并存。喜潮湿怕水淹。在潮湿的夜间,并投入湿漉的食料,蜗牛的食欲活跃。但水淹可使蜗牛窒息。自食生存性。小蜗牛一孵出,就会爬动和取食,不要母体照顾。当受到敌害侵扰时,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并分泌出粘液将壳口封住;当外壳损害致残时,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质修复肉体和外壳。具有很强的忍耐性。蜗牛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对冷、热、饥饿、干旱有很强的忍耐性。喜恒温养殖。温度恒定在25~28℃之间,生长发育和繁殖旺盛。蜗牛在爬行时,还会在地上留下一行粘液,这是它体内分泌出的一种液体,即使走在刀刃上也不会有危险。[1]

生活习性

进食

一般蜗牛以植物叶和嫩芽为食,因此是一种农业害虫。但也有肉食性蜗牛(例如扭蜗牛),会猎食其他种类蜗牛或蚯蚓等动物。

交配

每年5月-11月是蜗牛的繁殖期,蜗牛交配后,精子并不会马上被用来与卵受精,而是等蜗牛找到合适的环境、地点时才会考虑使用。有时蜗牛会将异体的精荚储存起来,保留在体内数日或数个月,以备不时之需。或是将异体的精荚分成多次使用。

有肺类蜗牛是雌雄同体的,有的种类可以独立生殖,但大部分种类需要两个体交配,互相交换精子。前鳃类蜗牛是雌雄异体的,只有母蜗才可以产卵。普通蜗牛将卵产在潮湿的泥土中,一般两到四周后小蜗牛就会破土而出;但少数蜗牛,例如堀川氏烟管蜗牛是卵胎生的。一次可产100个卵。

蜗牛的交配季节主要在潮湿温和的天气,例如春天。当蜗牛交配的时候,两只蜗牛的腹足会黏附在一起,并且会持续接近二十四小时,维持身体不动。这时候,是蜗牛最危险的时间。

天敌

蜗牛的天敌很多,像是鸥、鸭、鸟、蟾蜍、龟、蛇、刺猬、老鼠、萤火虫幼虫等,甚至是人类,都会以蜗牛作为食物。

致命物质

容易使蜗牛致命的物质是盐,盐如果洒在蜗牛身上,会在蜗牛的体表上吸取水分,水分吸取过多蜗牛就会脱水而死,但因为蜗牛有壳保护,所以还是会有活命的机会。

分布范围

蜗牛几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有蜗牛近四万种,不同种类的蜗牛体形大小各异,非洲大蜗牛可长达21公分,在北方野生的种类一般只有不到9公分。

在中国各省区都有蜗牛分布,生活在森林、灌木、果园、菜园、农田、公园、庭园、寺庙、高山、平地、丘陵等地阴暗潮湿地区。主要以植物茎叶、花果及根为食。是农业害虫之一,也是家畜、家禽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主要种类

蜗牛是陆生贝壳类软体动物,从旷古遥远的年代开始,蜗牛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蜗牛的种类很多,约25000多种,遍步世界各地,仅中国便有数千种。中国有食用价值的约11种,如褐云玛瑙蜗牛、高大环口蜗牛、海南坚蜗牛、皱疤坚蜗牛、江西巴蜗牛、马氏巴蜗牛、白玉蜗牛等。现世界各地作为食用并人工养殖的蜗牛主要有三种:

华蜗牛

贝壳中等大,壳质薄而坚实。全体呈低圆锥形,高10mm,宽16mm。有5~5.5个螺层,螺旋部低矮,略呈圆盘状,壳顶尖,缝合线明显。壳面黄褐色或黄色。体螺层极膨大,其周缘具有一条淡褐色色带。此外,在各螺层下部靠近缝合线处也有一条颜色较浅的色带。壳口椭圆形,其内有条白色瓷状的肋。脐孔呈洞穴状。

散大蜗牛

属“哈立克斯”蜗牛,原产欧洲中西部的法国、英国等地区,通常栖身于园林或灌木丛中,故称为之“庭园蜗牛”。其成蜗牛体形略小,直径约3厘米左右,螺壳质薄,呈黄褐色,并具有4条紫褐色带,壳表面布满许多黄褐色的小斑点。距今,中国养殖的散大蜗牛,因品种退化,个体小,经济效益较差。[4]

玛瑙蜗牛

台湾人称露螺,在广东一带叫东风螺、菜螺或花螺,属于玛瑙蜗牛类。玛瑙蜗牛原产于东部非洲的马拉加西岛,后来传遍了整个热带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蜗牛,故又称为非洲大蜗牛。螺形呈锥状,螺壳表面包有一层黄褐色的壳皮,并带有深褐色花纹。通常成蜗牛的螺壳长约6~8厘米,宽约3~4厘米,重50克以上。在非洲西部地区,特别是黄金海岸的居民,视蜗牛为的动物性蛋白质。由于此种蜗牛肉味鲜美,倍受欧美老板的欢迎,致使非洲大蜗牛成为今日世界上的主食蜗牛。这种蜗牛是较适应在中国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品种。

距今,中国普遍养殖的品种叫白玉蜗牛,别称白肉蜗牛,以肉色雪白而得名白玉蜗牛,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陆生贝壳类。雌雄同体,在全世界所有的食用蜗牛品种的大家族中,属首屈一指的佼佼者。白玉蜗牛是中国的特种动物之一,具有特殊价值,特殊营养,特异风味,特别用途,肉质肥厚,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富有20多种氨基酸,也是宇航员和运动员最佳的滋补品。

它属于玛瑙蜗牛的变异品种。其特异之处在于头、颈、足的肌肉光色不同,但在形态和生活习惯上则与褐云玛瑙蜗牛没有区别,养殖方法也基本相同,只是养殖时对卫生条件要求高一些,而且其外销经济价值也高一些。

夏威夷蜗牛

夏威夷蜗牛是一类色彩鲜艳的蜗牛,属于小玛瑙螺属。它们分布在夏威夷,所有现存物种都已濒危。 [4] 它们的颜色、外形都各有不同,但平均大约3、4英寸长。大部分都有着具有光泽、平滑的椭圆形或卵形外壳,并且外壳上有着不同的色彩斑斓的颜色,如:黄色、橙色、红色、褐色、绿色、灰色、黑色以及白色。[4] 它们一般在夜间活动。大部分居住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上。它们分布在岛上海拔高度以上山上的本地

夏威夷蜗牛原产的树木或矮树丛上,这些树叶和茎干表面上的真菌是它们的食物来源。夏威夷蜗牛是夜间活动,主要吃叶子上生长的真菌。虽然有时会在入侵的植物上见到它们,但长在成年的夏威夷蜗牛是雌雄同体的,可以有很多年的寿命。它们会产下蜗牛,而非产卵。这些植物上的真菌是否有害则不明。[4]

保护级别

中国香港法律禁止虐杀蜗牛。2021年8月,香港理工大学一博士生因虐杀蜗牛被警方拘捕[13]。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蜗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属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20多种氨基酸及丰富的蜗牛酶、SOD等,其中蛋白质含量分别比甲鱼、猪肉、牛肉和鸡蛋高1个、11个、3个和7个百分点,而脂肪的含量仅为甲鱼、猪肉、牛肉和鸡蛋的1/18.1/272.1/92和1/70;每克蜗牛肉含硒量有0.45μg,为茶叶的4.5倍。蜗牛是一种食用、药用和保健价值都很高的陆生类软体动物,其食用和药用历史已经有二千多年。

蜗牛

据测定,每500克蜗牛肉中含蛋白质90克及氨基酸、维生素、钙、铁、铜、磷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蜗牛性寒、味咸。有清热、消肿、解毒、利尿、平喘、软坚等功能。所含的酶能化积除滞,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则能增强人体脑细胞活力。科学家认为多吃蜗牛能对皮肤和毛发产生营养美容作用。[5]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蜗牛

含量参考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90 千卡

文化价值

蜗牛在各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也不相同,在中国,蜗牛象征缓慢、落后;在西欧则象征顽强和坚持不懈;有的民族以蜗牛的行动预测天气,芬兰人认为如果蜗牛的触角伸得很长,就意味着明天有一个好天气。

一、篆愁君——或浓或淡的愁绪

蜗牛爬行时黏液在墙上留下痕迹,形似篆文,古人称之为“蜗篆”。蜗牛因此获得了“篆愁君”的美称。例如:

①泥银四壁盘蜗篆,明月一庭秋满院。(毛滂《玉楼春》)

②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③几缕腥涎蜗篆细,一椷乡信雁声长。(侯克中《久客》)

前两例中,“篆愁君”的杰作透视出诗人家徒四壁的贫寒生活。例③中,“篆愁君”“笔迹”之细反衬出归雁的鸣叫声之长,触发了诗人客居异乡难耐的思乡之愁。

二、蜗庐与蜗舍——穷困的处境

古诗词中的“蜗庐”和“蜗舍”是作者对自己居所形象传神的谦称。三国时,焦先和杨沛造圆型屋舍,形如蜗牛壳,并称之为“蜗牛庐”。后来,文人雅士习惯称自己的居所为“蜗庐”。蜗庐虽狭小简陋,却是款待客人的好场所,是让人忘却尘世烦恼的好去处。例如:

④野老采薇暇,蜗庐招客幽。(钱起《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

⑤闲言挥麈柄,清步掩蜗庐。(杨巨源《郊居秋日酬奚赞府见寄》)

⑥蜗庐四壁空,也过百年中。(陆游《蜗庐》)

“蜗舍”义同“蜗庐”,也喻指简陋狭小的房屋。崔豹的《古今注·鱼虫》中说:“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蜗舍”既表现出诗人穷困的生活境况,也传达出他身困寒舍心忧天下的情思。例如:

⑦蜗舍嗟芜没,孤城乱定初。(吕本中《兵乱后杂诗》)

三、蜗角——微小和空虚

“蜗角”的出名,得力于庄周的奇妙想象。这位为文汪洋恣肆的哲人在《庄子·则阳》中描写了一场奇特的“战争”:“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从此,蜗角便用来喻指极微小的境地。例如,“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沈约《细言应令》)。“蜗角之争”则用来喻指因细小事而作无谓的相争,例如“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白居易《不如来饮酒》)。这样的诗句不无调侃、戏谑与嘲讽之意。庄子的“蜗角”创意,得到众多诗人的应和,其后的诗人也化用“蜗角”入诗,南宋陆游尤甚。如:

⑧蹙缩战蜗角,崎岖走羊肠。(《周元吉蟠室诗》)

⑨成败两蜗角,贵贱一鼠肝。(《寓怀》)

在生物学上,“角”一般指有蹄类动物的头顶或鼻前所生的突起物,具有防御、攻击等功能。“蜗”,有角似牛、慢行似牛而名为“牛”,然而此角非彼角。蜗角,柔软、善缩,却无防御和攻击之力,所以诗人赋予蜗角以“微小空虚”之意。如:

⑩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苏轼《满庭芳》)

⑪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柳永《凤归云》)

⑫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黄庭坚《喜太守毕朝散致政》)

将功名利禄看得如蜗角般微小,这无异于给了热衷于“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的苏秦们一记响亮的耳光。[8]

科研价值

2002年,研究人员从江西巴蜗牛提取出一类多糖物质,即天螺霜,且天螺霜具有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生物学功能[9][10]。同年,研究人员还发现蜗牛壳中Mn2+的含量可反映其生长环境中Mn2+的含量和氧化还原条件,这对古气候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11]。

蜗牛是黄土区最常见的现生陆生软体动物,也是黄土地层中最丰富的生物化石。蜗牛对气候环境变化反应敏感,被认为是黄土古环境的“指示性动物”。黄土高原22 Ma以来的风尘沉积中保存了丰富的蜗牛化石,有望建立全球首个长的陆相生物组合序列,为研究晚新生代以来区域及全球的重大地质与环境问题提供可靠的生物学证据[12]。

养殖技术

养殖方法

蜗牛为杂食性动物。幼蜗牛多为腐食性,以摄食腐败植物为主;成蜗牛一般以绿色植物为主,食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尤其喜食植物的幼芽和多汁植物,亦食各种废纸、猪粪、植物残渣等。饥饿状态下还会互相残食。

蜗牛

两个蜗牛相遇的时候,互相用触角接触,然后头和头相对,身体并连,彼此生殖腔的位置相接。这样暂时停止片刻之后,生殖部分突然反转,互相将恋矢(阴茎)插入对方的生殖孔中。一般说来,蜗牛的交尾时间是很长的,每次交接大约需要2~3小时,有时可以达到4小时之久。一只蜗牛每年可产卵6~7次,每次平均可产卵200粒。体重在35克的种蜗牛每次可产卵120粒,体重在40~50克的蜗牛,每次可产卵150~180粒;体重在60~100克的蜗牛每次可产卵300~400粒。蜗牛的生殖不受年龄的限制。在同等适宜的生殖条件下,蜗牛越大产卵量就越多。蜗牛的寿命一般在5~6年。在不适的生活条件下,会加速蜗牛的死亡,缩短蜗牛的寿命。[6]

在交尾后受精卵经过生殖孔产出体外。卵都产在地下数毫米深的土中或朽木、落叶之下。蜗牛的幼虫在卵壳中发育,孵出的幼体已成蜗牛的样子了。[6]

室内人工养殖蜗牛,宜选择背风的空地,用竹子或钢筋搭成20米,宽3米,高2米的饲养棚,棚周围用塑料薄膜盖好。也可用栽培蔬菜用的塑料土棚、旧玻璃温室或者土温床等。室内用床式养殖,宜用水泥、钢筋浇制成长1米、宽0.8米的板式,搭成3~4层,层高0.6~0.8米。再在每层用纱窗隔拦,两层板上铺15厘米厚的腐殖质土,每平方米可放30只蜗牛,每天喂料1次,喷水1~2次。室内木箱养殖,宜做约长90厘米,宽45厘米,高40厘米的箱子,一层层架起将集中饲养。箱内铺10~15厘米厚的腐殖土,放上菜叶等,两箱放20~30只蜗牛,两天傍晚用喷水壶浇一次水,使箱子内壁潮湿。[6]

蜗牛饲喂宜每晚喂食一次,可用各季蔬菜、农作物、绿肥作物、杂草根、茎、叶、花和果实,瓜皮、果皮、剩渣及废纸等,再配上一些精饲料、蛋白料及矿物质饲料。也可两日喂一次,蜗牛可食剩残菜饭、腐殖物。保持洒水,使场地湿度在15~27%,PH5~7,空气湿度75~90%。当年孵化幼蜗,5个月即达5个螺层,体重达50克以上,大的达90克左右。养殖中应预防鸡、鸭、麻雀、鸽子、老鼠等天敌危害。[6]

养殖要点

温度16~40℃,最佳25℃,一般能高不低。加温必须采取地龙火道,且常年备好,尤其是春末夏初,要防止突然降温,有条件暖气最好,不要采取火炉加温。[6]

湿度。饲养土的土表湿度要保持到25%~35%,空气相对湿度85%~90%,能湿不干,控湿、保湿采取塑料布盖顶。[6]

防止干风、冷气直接吹进,进口应采取双门、挂布、挡风板。[6]

坚决控制有异味的气体进入饲养场地。[6]

饲养土必须控制在pH6.5~7.5,切忌使用施过农药、化学物质的污染砂土。[6]

养殖容器一定要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6]

不工作时不要强光照射,阴暗最好,夜间采用15W红色灯泡照明,这样能刺激产卵。[6]

卵的孵化。蜗牛的养殖成败,关键在卵的孵化,控制室内温度在20~25℃,空气湿度在90%~95%,土表湿度在25%~30%,改进采卵孵化方法,采用种蜗牛60天轮倒法,此法能大大提高蜗牛的养殖效益,一般出壳率达95%以上。[6]

幼蜗牛的饲养关系到迅速发展蜗牛数量与产量的成败关键,要特别注意温度与湿度的控制。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5~30℃之间,饲养土含水量以30%~3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为宜,多食鲜嫩多汁的饲料,辅以钙质食物。[6]

1~3月龄蜗牛饲养池内加湿,坚决不能用水泼,采用喷雾器喷,最好用温水。[6]

发现病、死蜗牛及时清除。[6]

勤清粪便,最好采取蚯蚓与蜗牛混养,一举两得。[6]

防止天敌侵害、灭鼠、灭蚁,定时用1/1000的敌百虫溶液喷洒,能有效地杀灭蜗牛的最大天敌--螨,定期用过氧乙酸稀释液,对蜗牛的养殖场所进行消毒,杀灭病源微生物。[6]

成本最低,效果最佳饲料配方:米糠50%,贝壳40%,酵母粉8%,其他2%。[6]

饲养与管理

饲养方式

大体分为室外开放式和室内封闭式两种。[6]

室外开放式包括沟式、棚式、庭院式等,让其在保护圈内,类似于自然条件下的生长繁殖。室内封闭式养殖可用塑料盆、土盆、木箱、水泥池、缸、桶、罐等,用纱罩、湿布、薄膜封口,保温保湿防鼠害。室内封闭式饲养便于温度、湿度的调控,加上充足的饲料,不仅可解除蜗牛的冬眠,而且可达冬繁冬养的目的。室内饲养最好用塑料薄膜封闭四周,以保持温度、湿度。[6]

饲养土的制备

1、复合菜园土[6]

未污染的沙土30%、田园土30%、黄沙20%、煤渣灰15%、石粉5%,混合粉碎,经太阳曝晒3~5天消毒、杀虫后,过筛,然后加水使湿度在40%左右,即一捏成团,一击就散。盆内土厚度为:生长蜗7厘米,成蜗10厘米,幼蜗3厘米,饲养1~2月更换1次。

2、海绵替代法[6]

在池、箱等底部铺1层5厘米厚的海绵,并保持4倍于本身重量的水分即可。每天清理残食,每3天清理1次粪便。

饲喂方法[6]

对1月龄内的幼蜗,应喂些鲜嫩菜叶,精饲料用开水烫软粘在菜叶上,每天喂1次,最适温度应控制在25℃~30℃,日夜温差不宜大,喷水时不要直喷幼蜗。生长蜗除青料外,要多投精料,并添加微量元素和添加剂。每天饲喂量为蜗牛体重的7%~10%。饲料应放入食架或食盆,以便清理残渣。 放养密度随个体增加由密到稀,每平方米400~200只。60×30×25厘米的饲养箱可入养100只,5~6个月后,壳高4厘米,体重40g以上时即可采收。

越冬管理

在人工调控温湿条件下可解除冬眠。如饲养条件达不到,在气温下降到15℃左右时,要因地制宜进行保温处理,如果转入室内、饲养土加厚至25厘米,外围棉絮保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