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科院专家:长期摄入尼古丁可抗衰老。是不是可以随便抽烟了?

 风声之家 2023-05-03 发布于江苏

转载自 瞻云(zhanyun2028)

近期,中科院专家通过实验,揭示了尼古丁改善代谢和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为尼古丁拓展应用以及抗衰老提供全新的技术方向。

另一方面,葡萄牙布拉加米尼奥大学研究团队,采用小鸡胚胎实验,证明了电子烟气溶胶对肺部和胚胎发育的危害甚小,远低于传统卷烟烟雾。

这项实验和研究结果充分提供了电子烟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人员建议对尼古丁成瘾的孕妇采取相关烟草管制,可以提供电子烟这种更安全的尼古丁替代品。

01

看到这个研究,很多人可能会想:
既然尼古丁可以抗衰老,那是不是可以随便抽香烟和电子烟了?
别痴心妄想了。
中科院团队发现的尼古丁抗衰老途径,其实就是抗衰圈一直很火的NAD途径。
先来聊聊这个NAD是什么。
NAD,中文名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人体内诸多脱氢酶的辅酶,简称辅酶Ⅰ,在三羧酸循环(三大营养物质的最终代谢通路)和呼吸链(线粒体基本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体内的生化反应基本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呼吸、代谢相关的主要氧化还原途径,都是通过失去氢、获得氢来实现的。
而NAD就是关键中间物质之一。

NAD研究相关的权威性,毋庸置疑。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总共产生过十多个诺贝尔奖。早期的三个大佬:


在人体内如此重要的一对角色,天生发挥着攻与守两种不同的功能。
说穿了,人体内的NAD水平其实代表着新陈代谢能力的高低,随着人体衰老,NAD水平自然就会下滑。
通过提升NAD水平来抗衰老,自然就是一个绝佳的途径。
后来的大量研究,也的确证明了,NAD+与衰老、抗衰的关联性[1]


02

NAD+在人体内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
1、从头合成途径(犬尿酸途径+Preiss-Handler途径)
2、补救途径

可以看出,合成NAD+的主要前体有五种:
NA(烟酸)
Trp(色氨酸)
NAM(烟酰胺)
NR(烟酰胺核糖)
NMN(烟酰胺单核苷酸)
其中NAM到NMN的转换过程,受到NAMPT的催化。
因此这几款补剂,也成为抗衰老的大热门[2]

但我们知道,人体就是一个超级生化反应炉,一个细胞内一秒钟就能发生千万次生化反应,且具有自身稳态平均的调节机制。
你一个补剂加入人体内,是不是会被人体代谢,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还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虽然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相关研究,但对NAD+前体分子调节机制、相关衰老生物学都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目前NAD+前体相关的药物,基本都只是作为一种潜在治疗[3]


03

如果说,一个药物动力学明确的药物是1+1=2,那么NAD+前体依旧还处在1+?=?的阶段。
就拿NMN来说。
201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个遗传学家,倒是发现了NMN在调节生物钟,恢复昼夜节律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抗衰老方面,依旧还需要深入研究[4]
虽然老鼠体内的NMN抗衰老作用基本确定[5],但NMN转化NAD+的关键证据[6],也依旧存在悬而未决的争议[7][8]
但总的来说,NMN作为抗衰老的潜在治疗作用,是没什么争议的。


04

来看看中科院的这个研究[9]
我们知道NAM到NMN的转换过程,受到NAMPT(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催化。
而中科院的这个研究,就是发现了低剂量(10ng左右)的尼古丁,可以增强老年小鼠的NAMPT活性,从而可以在理论上通过NMN补救途径,增加NAD+水平,从而在理论上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b大脑皮层,c海马体,d心,e肝脏,f肌肉,g肾脏中的NAMPT活性变化

通过补救途径,研究团队证明了:
低剂量尼古丁对衰老小鼠葡萄糖高代谢的逆转,可促进老年小鼠的神经发生并抑制炎症,改善了老年小鼠的认知能力,延迟了NAD+-衰退相关的系统性衰老。

大脑、全身、心脏葡萄糖高代谢的逆转

而且这个过程不依赖大脑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激活。
也就是说不会存在成瘾性,也不存在烟碱乙酰胆碱途径相关的有益或有害的作用。
虽然具体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但这个突破性的发现,依旧值得登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这个研究,的确足以证明,低剂量尼古丁可以作为抗衰老的潜在治疗药物。
然而,人体的健康,依赖的是人体内大量生化物质的平衡关系。
平衡被打破同样可能威胁健康。
研究团队,也很负责地明确提出:


NAD+在人体内的平衡被打破后,会导致较高的癌症风险。
NAMPT高水平表达,以及NAD+/NADH比率过高,都可能导致肿瘤等相应病变风险。
因此,研究者不建议长期高剂量补充NAD+前体,自然也包括尼古丁在内。


05

任何剧毒物质,在足够低剂量时,都可能成为潜在的药物。
而任何无害的物质(或者药物),在剂量足够高时,都可能成为毒药。
各种研究中,尼古丁一直都是亦正亦邪的角色。但无一例外,高剂量的尼古丁都是对人体有害的。
香烟中的尼古丁含量达到1.5—3mg,而研究团队所用的尼古丁在1~100ng,尤其以10ng为主。
对于一天抽大量烟的老烟枪来说,尼古丁摄入量可以达到研究团队所用剂量的1000倍。
更何况,对于香烟来说,最大的杀手其实并不是尼古丁,而是焦油。
早在70年前,焦油的致癌性就被实锤[12]。10mg左右焦油量,几十种致癌物,香烟对健康造成致命的威胁。


06

对于电子烟来说,除了高含量的尼古丁外,电子烟蒸汽同样含有少量的有害物质,虽然比焦油的危害低多了,但它的危害同样不可忽略[13]。
对于难以戒烟的烟民来说,电子烟作为香烟替代品,的确可以降低对健康的危害。
但对青少年的威胁,电子烟不可忽视。
写到最后,想要强调的是:
中科院的这篇论文是严谨的,论文中没有提到电子烟相关的只字半句。
然而这个匿名的提问者,却把论文的研究成果和电子烟相关的内容进行绑定。


这明显对大众存在不良的导向。
中科院的论文明确说了高剂量尼古丁反而可能导致人体NAD+平衡被打破,从而威胁健康。
而且中科院研究中的尼古丁剂量尚不能引起烟碱乙酰胆碱相关反应,电子烟中的尼古丁却天生就是为了成瘾而生的。
也就是说,虽然都是尼古丁,但电子烟对比香烟危害性更低的研究,和低剂量尼古丁的抗衰老,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二者并没有交集。
总的来说,中科院的这篇论文的确在抗衰老领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它并不能成为某些威胁健康的产品,对健康有利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