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国箫管乐器的起源与发展

 东耳果果 2023-05-03 发布于山东

箫,如今指内切口,六孔或八孔的竖吹管乐器,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

在2019年纪录片《尺八一声一世》上映之后,日本尺八逐渐为国人了解,并有日本老师到国内进行教学活动。由于日本尺八与箫都属于竖吹的乐器,型制上有接近之处,尤其是南音洞箫与日本尺八在外形上更加接近,加上日本正仓院藏有隋唐时期的八管尺八,这些都让世人对这两种乐器产生了很多疑问:管材外型选取的不同,指孔的数量,吹口的区别等等。

追溯箫管的历史,在历经千年的时光中,其起源发展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一.起源

现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管乐器为距今7800至9000年前的贾湖骨笛。贾湖骨笛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长23.6厘米,共有七个指孔,并无吹口。经专家推测,该笛吹奏方式可能与商周时期的“籥”相似,为斜吹。贾湖骨笛横空出世,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贾湖骨笛

二.周

周代与春秋战国时期,主流竖吹乐器为籥和篴。籥,边棱音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竹”。亦作“龠”。早在周代礼乐中已有乐师掌教籥的吹奏。籥为斜吹乐器,无吹口,按音孔数量说法较多,并无确定的标准数量。《诗经》,《周礼》等典籍中多有记载。如《周礼·春官·大司乐》:“笙师掌教龡竽、笙、埙、籥、箫、篪、篴、管。”可惜籥所在年代过于久远,并无实物留存。周代之篴己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主要由笙师来掌教。据《周礼·春官》载“笙

师掌教龡竽、笙、埙、请、箫、篪、篴、管、春牍、应、雅,以教械乐。”可见一些吹奏乐器基本上均由笙师来掌教。

注:此处的箫指的是排箫。宋以前古籍中的箫均指排箫。

三.汉

(1)羌笛

汉代时最初的竖吹管乐器称作羌笛。是有史料记载的箫管的最早的鼻祖。羌笛最早为骨制,后为竹制。外切口,上有三个按音孔均匀排列,下有一底孔,可发出五声音阶中的四个音(缺少商音),音律为均孔四声。马融曾在《长笛赋》中描写过古羌笛。古人也有大量文学作品描述该种古羌笛。

注:汉代古羌笛与当今羌族所吹双管簧哨乐器羌笛并无关系。

(2)汉魏长笛

京房,西汉学者,精于《易》学。

他在古羌笛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孔,使羌笛原本的三个均匀排列的按音孔变成了四个均匀排列的按音孔,加上原有的底孔,总共有五孔。它可以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音阶为均孔五声。他所改良的长笛,称呼为“汉魏长笛”。马融在《长笛赋》中也对其有过描述:易京君明识音律,原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後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在四川出土的东汉时期陶俑,有很多吹奏竖吹单管乐器的形象,吹口的外切斜面非常清晰明显。这是研究汉魏长笛的珍贵文物之一。

东汉吹长笛俑

(3)关于古琴与汉魏长笛合奏

根据查阜西先生的一部文章《古琴音乐的收集和采访》的论述:“南京博物馆的三件汉砖都有演奏古琴的画面,另一对东汉陶俑,证明了琴和汉箫合奏是汉代以来的传统。”说明古琴与汉魏长笛的合奏在当时是可以实现的。但后期随着宋代箫管律制的改变和古琴形制的变化,琴与箫管不再合调,想要合奏对于演奏者和箫的要求非常高,此种合奏形式也随之变少。

东汉出土琴笛合奏俑

四.魏晋时期

(1)汉魏长笛(魏晋长笛)

魏晋长笛在京房汉魏长笛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孔,结构为外切口六指孔,底部有一底孔。其音律为均孔五声二变(民族七声调式,不同于现在的十二平均律)。

(2)荀勖长笛

荀勖,魏晋时期著名音乐家。荀勖在其著作《笛律》中,规范了魏晋长笛的音律。荀勖长笛使用三分损益法,长二尺八寸,乃是对之前的魏晋长笛的七声调式的改制。但荀勖长笛采用雅乐音阶,因而缺少清角一调。

陈正生先生复原的泰始笛(荀勖长笛)与唐尺八

五. 唐

唐尺八

唐尺八由初唐音乐家吕才所创制,沿用了荀勖长笛的三分损益法和外切口六孔,并在荀勖长笛的基础上调整了定调设置,并缩短了长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一尺八寸笛,因而其被称为尺八。

唐尺八现今于日本正仓院还有八管尺八遗存,为当年唐代皇帝御赐,由遣唐使带回。为当世不可多得的珍宝。

当时唐尺八虽传入日本,并曾用当时的日本雅乐中,但由于其不符合日本民众(主要是贵族和皇族)审美,并未经历多久便被剔除,并于平安末期消亡。

隋唐乐队壁画
正仓院藏唐代尺八

六. 宋

宋代时,竖吹管乐器出现了外切口和内切口并存的现象,甚至有些竖吹管乐器加上了膜孔,形制纷繁多样。

(1)     箫管的出现

按照古籍记载,箫管是由一名叫“李照”的人所发明的。《宋史》云:“照因自造苇籥、清管、箫管、清笛、雅笛、大笙、大竽、宫琴、宫瑟、大阮、大嵇,凡十一种,求备雅器。”根据《宋史》记载,该种箫管公布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的景祐乐制改革。

景祐元年(1034年)李照以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的身份参与了对太常寺乐器的修整工作。祠部最早在东晋、南朝时期,就是负责宗庙祭祀的礼乐工作,因此李照在景祐乐制改革之前已有从事乐官工作的履历,并有乐器修理的能力。景祐二年(1035年)九月,李照以修造大乐之功进为刑部员外郎,赐三品服,其所完成的新乐制也被后人称为“李照乐”。景祐乐制改革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因此在景祐五年(1038年)宋仁宗便恢复了旧乐制。但是在改制期间创造的乐器,只要是好用的,人们必然会欣然接受。因此,他所制造的箫管必定与明清的箫有所联系。

(2)宋尺八与日式尺八

日式尺八的起源如今有较大的争议。

现今国内主流观点是,唐尺八东传日本后并未失传,并慢慢演变为五孔日式尺八,该种形制后来成为主流,流传下来,经过演变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如补土,镶嵌歌口,采用竹根为材料制作尺八等),音色和演奏上也发生较大变化,成为如今的日式尺八。

还有一种观点是,日式尺八的前身可能是朝鲜半岛的某种竖吹管乐器,后来传入日本,形成了尺八。

还有一种观点是,两宋期间,竖吹管乐器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形制,其中就包括护国仁王禅寺所吹奏的五孔外切口尺八。日本僧人心地觉心(1207-1298)于1249年到护国仁王寺中拜高僧无门慧修行,与居士张参同门,并向其学习五孔尺八,习得《虚铎(虚铃)》一曲,并将其带回日本。心地觉心于1254年偕同四位中国和尚回到日本,并将五孔宋尺八带回日本,在日本和歌山县由良建立兴国寺,创立普化宗,并传授尺八,其弟子寄竹(虚竹)建立明暗寺,并自创《虚空》,《雾海篪》两曲,与《虚铎》统称“古传三曲”。该种尺八因此在日本广泛流传,成为现代日本尺八的前身。

虽然心地觉心这个观点很多人信服,但是此观点已经证伪,所以这个观点并不可靠。

宋尺八虽无文物留存,但B站有一个日本后醍醐天皇(1288-1339)御用尺八的试音视频,鉴于其与宋代年代相差不远,将其放到此处以作参考。后醍醐天皇尺八应该也是最早的日式尺八的形制,与如今的日式尺八大不相同。

(3)朝鲜半岛筒箫

朝鲜半岛竖吹管乐器,于延边朝鲜族地区最为盛行。由李朝世宗时期(1397-1450)传入朝鲜半岛,上有两个膜孔,音色独特,因此猜测可能和宋代某种有膜孔的竖吹管乐器有一定联系。

七. 元

元代时,箫的形制开始趋于统一。《元史》卷七十一·志第二十二·礼乐五中,则载有“箫,制如笛,五孔”。直吹的竖笛,在元代的正史中已经明确称为箫了,即以箫来命名单管多孔的型制由此开始。

八.明清

明清时期,箫的形制已经彻底统一,形制为内切口,六孔,各指孔平均排列。明清的箫都是匀孔的型制。其音律各位研究音乐的学者们都有不同的说法。如,査阜西先生认为这是一种七声平均律,并和杨荫浏先生有过相关的探讨(见《査阜西琴学文萃》)。陈正生先生认为“这种律制既不是三分损益律,也不是十二平均律,更不是所谓的七平均律”。该种匀孔箫的长处在于,它可以转七个调,而现代的十二平均律箫仅可转五个调,但用现今十二平均律或古代三分损益法的角度来看,该种匀孔箫有多音不准。部分学者猜测,可能是民间艺人为了保证转调灵活便捷,而不是每次演奏时携带大量的不同调的箫,因此采用了这种匀孔的形制。该种匀孔箫在中国传统音乐与戏曲中用途广泛,如昆曲,江南丝竹,潮州音乐,高陵洞箫等。该形制的箫直到今日仍有某些曲种和老师在使用,可以说是我国洞箫的最传统形制。

明代德化窑瓷箫
清代清翠箫
清代玉屏箫,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九.民国

民国时期,主流仍然是匀孔箫,但有些音乐家们进行了新一轮的尝试。

(1)     匀孔箫

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的匀孔箫仍然是当时箫中的主流,并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传统音乐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建国初。

陈忱先生藏匀孔竹箫(民国与建国初年制)

(2)     今虞雅箫(完全成功的琴箫合奏模式的开始)

根据查阜西先生的一部文章《古琴音乐的收集和采访》的论述:“南京博物馆的三件汉砖都有演奏古琴的画面,另一对东汉陶俑,证明了琴和汉魏长笛合奏是汉代以来的传统。”但是由于明代以来的匀孔箫与古琴律制不合,箫的音高会受温度湿度而变化等问题,这种合奏形式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前面我们说过,明清民国时期的箫采用的是匀孔六孔的形制,这种形制的箫从古琴采用的三分损益法来看,有些音是不准的,建国后我们的学者用↑4,↓7等来表示它们,且它的基准音与古琴相比要偏高一些,大约是现在的G---Bb调,想要与古琴合奏,就要转调吹奏,更加剧了这种'音不准'的味道。因此琴箫合奏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吹箫的人靠俯吹仰吹,气息变化等技巧来控制音高, “强不协者而使之协”,达到以技术的调控来解决因环境因素而导致琴箫律制出现偏差的问题,这是非常困难的,对于吹奏者和合奏的琴家要求很高,因此可以琴箫合奏的人很稀少。

1936年3月1日,由苏州、上海等地的李子昭、沈草农、查阜西、彭祉卿等28位古琴家发起,在苏州周冠九先生的私宅觉梦庐创立了今虞琴社,是为提倡琴学、交流琴艺并以演奏和研究古琴为主要活动的业余音乐社团。今虞琴社以古琴流派“虞山派”发源地之常熟虞山命名,并宣称“仰止前贤,用以互勉,并无门户派别之见”。今虞琴社的成员,从发起人到后来陆续加入的社员,都各有师承,几乎包容了当时各著名琴派。他们互通声气,切磋琴艺,并与全国各地的琴社、琴人广泛交往,为继承和发扬古琴艺术作了努力。建国后,今虞琴社的一些琴人为我国古琴艺术的研究传承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虞琴社的早期活动主要包括举办雅集切磋琴艺、通过琴人问询录调查当时琴人状况和编印《今虞琴刊》。该书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古琴百科全书,所记载事物详尽全面,其中就包括了查阜西先生与彭祉卿先生为琴箫合奏所设计的今虞雅箫。

雅箫诞生于1936年之前,为彭祉卿先生、査阜西先生专为与古琴合奏而设计,记载于1937年发行的《今虞琴刊》中。因当时在今虞琴社中广泛使用,故后人称之为“今虞雅箫”。今虞雅箫将传统匀孔箫的形制改为了八孔,指孔竖直排列的形制,定调比传统箫偏低,为古琴的正宫调,即F调。音律运用了和琴一样的三分损益法而非匀孔传统律制。为了与音量较小的丝弦古琴合奏,还将箫管做的很细,直径仅17-18mm,音色淡雅。这样一来,完全成功,和谐优美而非强行贴合的琴箫合奏变为了现实,这种箫也是现代八孔箫的前身,影响巨大。

自雅箫(即琴箫)被研制出开始,各孔音高已基本与琴相合,琴箫合奏这一形式逐渐被广泛传播。在《今虞琴刊》记载的1936年至1937年间今虞琴社雅集节目单中,苏社雅集中用到琴箫合奏五次,查阜西先生演奏十曲;沪社雅集中用到三次,张子谦先生演奏五曲,王撰之先生演奏两曲。

今虞雅箫诞生之初,以”沪上箫王”孙裕德先生的吹奏为最好。解放后,戴树红先生将该种律制的雅箫用以与丝竹合奏,称文曲洞箫。琴箫合奏也大肆流行起来。今虞雅箫也是相对传统的一种箫管形制。

今虞琴社
今虞琴刊
今虞琴刊中的雅箫图片
孙裕德生前用今虞雅箫
建国后管平湖先生与査阜西先生琴箫合奏演出,査阜西先生使用箫即今虞雅箫
今虞琴社中使用今虞雅箫琴箫合奏的雅集记录

(3)     大同乐会九孔箫与十二律箫

1919年,民族音乐团体------大同乐会在上海成立。郑觐文在蔡元培、叶恭绰、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人的赞助下创办了大同乐会,并兼乐务主任。主要教师有汪昱庭、杨于铺等。会址设在爱多亚路(现延安东路)1004号。大同乐会有一个30余人的乐队,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民族乐队。大同乐会培养了一大批民族音乐专业人才,其中有卫仲乐、柳尧章、许光毅、郑玉荪、陈天乐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同乐会迁往重庆,不久便停止活动,大同乐会解散。

大同乐会是我国开始尝试在传统民乐上进行改良,并接触西方音乐理论和演奏形式的开始,也是我国民族管弦乐团的前身。因此,它对于我国现今的民乐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在对音乐形式改良的同时,也开始对乐器进行改良。这是我国学习西方的思潮在传统音乐上的运用,也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

他们对箫的改良有:将六孔的匀孔箫改良为九孔箫与十二平均律箫,对于今后洞箫形制的改良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大同乐会所改良和试制的乐器非常之多,此处就不过多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书籍《国民大乐:大同乐会郑觐文主制乐器评价》。

大同乐会'国民大乐'照片
大同乐会制九孔箫(右二)

十.建国后至现今

1.建国后初期,箫的形制仍以匀孔箫为主,但是随着6.70年代的乐器改革的开始,箫管的形制慢慢发生变化,匀孔箫也不再是箫管的主流形制,由于不再常见,它在大众眼中逐渐变得陌生起来。

上世纪6.70年代关于箫管的改革

(1)     管径上的变化

明清民国时期的传统匀孔洞箫(此处暂且不提南音洞箫),管径多在2厘米上下,音色清丽典雅。建国后,为适应舞台演奏需要,洞箫的音量需要增大,因此管径开始加粗。上世纪90年代,主流洞箫的管径已经达到2.4厘米以上,到了如今,2.5厘米以上的管径也已经屡见不鲜,其指孔也变得更大。如今的洞箫音色已经不再清丽,反而多了些沧桑,与贴胶布的大竹笛音色差距不大。

(2)     孔数和排列上的变化

假匀孔箫

刚建国时,六孔匀孔箫仍是主流。后来随着洞箫音律的改革,“假匀孔箫”逐渐出现。假匀孔箫的第一孔与第二孔的距离已经加大,虽说第二孔的音高比起十二平均律来说还是偏低,但是已经比匀孔箫的音高高了一些。假匀孔箫是六孔匀孔箫向十二平均律六孔箫过渡的产物。

十二平均律六孔箫

随着乐器改革力度加大,洞箫音律已经变成了六孔十二平均律,它与匀孔箫最大的区别在于,匀孔箫的孔是均匀排列的,每个孔间距离相同。而十二平均律的六孔箫,第一孔与第二孔的距离已经非常大了,第二孔和第三孔的距离明显缩小,孔距并不均匀,律制也符合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六孔箫
孙裕德先生自用箫,右二为十二平均律六孔箫,其余为匀孔箫

十二平均律七孔箫

七孔箫是六孔十二平均律箫向八孔十二平均律箫转变时期的产物,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制箫大师邹叙生先生也曾制作过此种洞箫。

十二平均律八孔直列排孔箫

该种洞箫的第一孔并不像现代的八孔箫那样,第一孔偏向一侧,而是与其他的指孔一样竖直一排,最早为今虞琴社所制,后被戴树红先生用于江南丝竹,被称为文曲洞箫。后主要被孙裕德先生和戴树红先生一脉所使用。根据戴树红先生的弟子陈忱先生的文章说,苏州邹叙生先生自五十年代开始,一直与戴树红老师合作,在邹先生生产制作的时期,除了戴老师及其门下弟子之外,没有人购买直孔箫(此点不能绝对化,但据邹先生在某个时间点陈述的情况如此)。说明该种箫一般是一部分偏向传统的箫演奏家在使用,爱好者使用该种箫的现象可以说比较稀少,使用者多为戴树红先生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该种箫主要流行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两千年初,现在仍有戴树红先生一脉的后人使用。

十二平均律八孔现代箫(现在最常见的形制)

2008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开办,古琴大热(开幕式的古琴演奏带来了古琴热),可以和古琴琴箫合奏的八孔箫也随之流行,被爱好者所购买练习,八孔箫开始在民间普及。由于之前就有八孔直列排孔的今虞雅箫和文曲洞箫,因而为方便按孔,箫管在今虞雅箫的基础上演化出了第一孔偏向一侧的八孔箫,这种箫更方便按孔,适合初学,因此这种箫大受欢迎,音乐学院也开始广泛使用,也就成为了现代箫的主流形制。

于是,洞箫就由建国初的管径2厘米左右,纤细修长,音色清雅的六孔匀孔箫变成了现今的管径2.5厘米甚至更粗,音量较大,音色古朴沧桑的八孔十二平均律箫。

邹叙生先生制八孔箫,崔涛老师收藏

现今,有管径较细,内径与传统洞箫相似的琴箫,有管径较粗的洞箫,还有管径更粗的南箫,南音洞箫等。形制变化更加多样。2019年,随着纪录片《尺八一声一世》的播出,日本尺八大火。因此,与尺八外观相似,管径更粗的南箫随之大受欢迎,甚至有人开始带头将尺八的外切口搬到了南箫上,有的人也开始制作与现代日本尺八音色相似的大共鸣箫。如今的箫管再度变得多样化了起来。

南箫
日本现代尺八
魔改唐尺八

传统南箫,清秋吟

大共鸣南箫,江河水

注:魔改南箫,给它加上尺八切口也就罢了,还美其名曰:唐尺八。还说这就是唐代的传统尺八,历经千年,这是令人无可忍受的,纯纯的历史虚无主义。

好了,箫管的前世今生讲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悠悠箫管,音连千载。至于箫今后会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引用文献:

1.      《周礼.春官.大司乐》

2.      《长笛赋》马融

3.      《定调泰始笛和唐代尺八的制作》陈正生

4.      《泰始笛复制研究》 陈正生

5.      《尺八的历史考察与中日尺八辨析》 上海音乐学院 王金旋

6.      《箫问:洞箫 箫管 李照与苏东坡|中古时期洞箫文献索引》陈忱

7.      《匀孔箫研究(一)|测音辨率》陈忱

8.      《匀孔箫研究(六)|鉴古观今》陈忱

9.      《HIP视野下的琴乐演奏——以琴箫合奏《普庵咒》为例》林晨

10.   《国民大乐:大同乐会郑觐文主制乐器评价》陈正生 沈正国

11. 《中国箫笛史》 林克仁

12. 《今虞琴刊》 今虞琴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