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一的打开方式

 古磨盘州人 2023-05-04 发布于北京
据说今年五一自驾的车队,假如每辆车首尾相接,可以绕地球六圈。据官方不完全统计,出门旅游的人数达到2.5亿多人。
北京的知名景点据说都预约不上,即便空旷如圆明园,据说门票都已经售罄,真的不知道园里是个什么盛况。外地的情况估计比北京要好一些,可那些著名的景点,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
旅游原本就是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去他人熟悉的地方,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总想离开一阵,心里图个新鲜。虽然谁都知道,五一出行是趟苦旅,可大部分人都乐此不疲。
相对于往年,今年的五一,人们出行的愿望更加强烈,原因不说也是清楚的。三年的受限,让人对自由是格外的渴望。即便是堵在路上,阻在异地,那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人生就是用来体验的。不然,遇见人都会少很多谈资。
当然,对旅游渴望的不仅仅是游客,更有地方政府,面对三年的财政窟窿,谁不想利用节日经济振兴一把。今年五一最火的城市非淄博莫属,谁也想不到,一个烧烤让淄博的火,成了一个现象级的存在。即便淄博市政府一再声称五一接待能力有限,劝慰游客错峰出行,可四面八方的人们,宛若扑火的飞蛾,争先恐后,好像赶上这个热潮,才是旅游的使命。
谁没有吃过烧烤?谁在乎那顿烧烤?可淄博的烧烤就是那么有吸引力,以至于,我虽然没有出门的勇气,但是还是通过各种短视频随时关注着淄博烧烤的消息。
现在估计没有人再分析淄博烧烤为什么火了?而是在预测,这把火能持续到什么时候?
不可否认,淄博确实挺牛的,这个牛气来自于泱泱齐风的厚积薄发,也可以说,这是人性理性回归后的必然现象,人们热捧淄博,捧的不是烧烤本身,而是烧烤带出来的人间烟火气。
很多地方的文旅局仿效淄博,搞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任何不走心的模仿,只会是东施效颦。比如壶口瀑布,不管你怎么宣传和辩解,两堵长长的实心围墙,堵的不是风景,而是游者的心。
后续无论他们怎么宣传,明智的人,遇见那个景点一定会绕道走的。记得很多年前我开车去安徽黄山的宏村,在村口也见过这么一堵墙,结果,我临时改变了行程。不是我舍不得花那几十块钱的门票钱,而是不想带着坏心情去花钱。
当然,景点也许不会在意我这样较真的游客,因为中国人太多了,我不去一点也不影响他们的门票收入,可经验告诉我们,封闭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闭塞,格局只是对自己使用,格局小了自然也就做不成大事。
当然,可能也是我杞人忧天了,三亚和丽江一直背负着某种名声,可每年去那里的游客依然趋之若鹜,毕竟我们的人口资源太丰厚了,即便杀鸡取卵,也够他们吃几辈子的。不能怪游客像“烈士”一样,前赴后继地充当待宰的羔羊,毕竟有些资源具有独占性和稀缺性,在挨骂声中不影响挣钱,这才是王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们的五一打开的比较悠闲,看着各地的新闻,感知着时光的自在,在品茗烹饪,读书喝茶中,也算是悠哉游哉。不是我们有先见之明,不是我们喜欢坐山观虎,只是我们缺乏迎难而出的勇气,缺乏逢山开道的能力。
休闲也是假期的一种打开方式,但愿,这也可以成为假期后的一种谈资。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和发表3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北京晚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