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聚北京当代:“本土”问题,就是“现实”问题

 木蘭猫不睡 2023-05-0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市场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 重聚」

艺博会对“本土性”问题的关注,在几乎已成定局的“逆全球化”时代语境中拥有了新的内涵及迫切性;同时,“本土性”还意味着艺博会立足北京当代艺术的历史与现实。

采访、编辑 / Art-Ba-Ba办公室

本文图片致谢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及各参展画廊

图片
图片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 重聚」展会外景

图片致谢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经过2022年的短暂别离,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 重聚于2023年4月28日至5月1日移师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11号馆举行。作为2023年内陆第一场大型艺术博览会,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贡献了其规模最大、生态最丰富的展会,多达154家参展机构重聚于此。除画廊单元外,本届艺博会还设置了探索艺术与生活美学的「活力」单元以及关注艺术公益、非遗传承、虚拟现实技术及数字策展的「特别艺术项目」单元。

艺博会的核心板块画廊单元「价值」和「未来」中,参展画廊数量进一步扩容,达到97家,包括接近半数首次参与北京当代艺博会的画廊。有数十年发展历史的画廊与近年涌现出的新兴画廊齐聚仲春北京,在多元、差异性的表达中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新面貌。

图片
图片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 重聚」展会现场

图片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聚焦公共艺术创作和数字媒介趋势的众望数置单元,今年由一汽奥迪独家冠名,以展中展的形式呈现了14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其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黑弓BLACKBOW创始人王志鸥在艺博会揭幕了其最新创作《原型-III》,与奥迪Q8所倡导的无边美学遥相呼应。

图片










王志鸥,《原型-III》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 重聚」,“一汽奥迪·数置|众望”单元

自2018年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创办伊始,艺博会就将坚持“策展性”、“本土性”、“公共性”作为自身的核心理念。其中,艺博会对“本土性”问题的关注,在几乎已成定局的“逆全球化”时代语境中拥有了新的内涵及迫切性;同时,“本土性”还意味着艺博会立足北京当代艺术的历史与现实,乃至于中国文化艺术的生产与消费中心,以此构建拥有自身特征的艺术博览会机制。为此,Art-Ba-Ba采访了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联合创办人、艺术总监、策展人鲍栋以及参与展会的多家画廊,和他们一起讨论中国(北京)当代艺术市场的现状及重要性、北京藏家群体的收藏倾向及其在当代艺术收藏中的特殊性,以及各家画廊在本次艺博会中的呈现方式与现场销售状况等问题,在博览会最后一天再次回应“重聚”的意义。

“本土”问题,就是“现实”问题

鲍栋表示,换一个角度理解,所谓“本土”问题,实际上就是“现实”问题。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目标就在于面对现实,基于自身的问题去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系统生态的发展。“从市场的角度看,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现实和问题是公众对其的认知依然十分局限,即使在藏家群体中,这种情况也很普遍;当代艺术的特殊性又在于,相比存量有限、真假难辨的传统艺术,当代艺术处在源源不断的生产进程之中;同时,除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外,还有所谓的'学院派’艺术与前两者并行,这造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正是试图在这种复杂、变动的语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搅动整个艺术生态及市场的局面。”

图片
图片

上图:刘韡,《微观世界》,2020-2023

下图:秦观伟,《蓝图》,2021

金属隔板、铁框架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 重聚」,“一汽奥迪·数置|众望”单元

图片致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参与本次艺博会94家画廊多来自本土,但它们各自对于“本土”概念的理解又各不相同。对于长期立足西南地区的千高原艺术空间,“本土性”从来就是其工作的核心。在画廊创始人及艺术总监刘杰看来,“'global’和'local’,本来就是硬币的两面,离开本土去谈论全球化、国际化,毫无疑问是非常虚弱和苍白的。当代艺术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由本土价值衍生出的差异化价值”;同时,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性”也绝非固步自封或敝帚自珍,它不是简单的“往回走”,国际水准的规范市场运作以及画廊自身的使命感、判断力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千高原艺术空间 A Thousand Plateaus Art Space

Booth:C3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川,《幻景》,2022

布面丙烯,100 × 100 cm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Tang Contemporary Art

Booth:C2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茜瑶,《迷失在野花园的回响里 No.1》,2022 

布面丙烯、油画笔,250 × 450 cm

空白空间 WHITE SPACE

Booth:C6

图片
图片
图片

吴思林,《洪水淹没了家》,2023

布面丙烯,白蜡木,石英砂,200×230 cm

根据《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2023》的统计,2022年中国艺术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7%,仅次于英国的18%的销售占比,位居全球第三大艺术市场。今年3月,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强势“回归”,内陆藏家群体的消费力再次印证了这一点。不过,热闹的背后,众人也不禁开始思索巴塞尔艺博会之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真正价值。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媒体总监于畅表示,如果不能抛出自己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就只不过是类似巴塞尔艺博会这样的国际展会的普通参与者和消费者。如何在抛出问题的同时建立中国当代艺术自己的生态,才是疫情三年之后亟待重新厘清的工作方向。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Platform China Contemporary Art Institute 

Booth:C4

图片
图片
图片

汤大尧,《池塘》,2022

布面油画,150 × 100cm

没顶画廊 MadeIn Gallery

Booth:C10

图片
图片
图片

冯至炫,《世界前进:地震带》,2023

铁、锰钢、玻璃、铝、⽊、聚⼄烯、HDPE⽯膏、P39合⾦腻⼦、玻璃纤维、901⼄烯基、中性硅酮胶、304不锈钢,80 x 210 x 20 cm

麦勒画廊 Galerie Urs Meile

Booth:C8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钢,《新旧的新》,2016

玉镯,螺纹钢筋,201 × 46 × 10 cm

“ 本土 ”的差异化

“作客”北京的上海画廊天线空间并没有将销售视为参与本次艺博会的主要目的,他们带来了艺术家李明的个人项目“烬上灰上尘”,集中呈现了艺术家近十年以一次性打火机为媒介的艺术创作。通过这些作品,艺术家讨论了廉价消耗品、数码产品以及基于“迷因” (meme) 模式的消费真实(幻像)。画廊也凭借该展位获得了本届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最佳展位奖”。天线空间画廊经理黄乐乐介绍,天线是艺博会最早的参与者,历届展位都以艺术家个人项目的形式呈现。比起在上海,画廊在北京“客场”更意在向不同的观众和收藏群体系统的介绍艺术家的持续性创作;SIMULACRA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这间成立于2020年的年轻画廊计划用20位艺术家的作品“打造一场艺博会中的碎片博览会”。画廊主理人渣克周戏称这些作品是艺术市场“单品化” (single-itemization) 的结果,在艺博会令人眼花缭乱的气氛之中,非“系列性”反讽的出发点或许能够带来更多未来之星亮相的机会。

天线空间 Antenna Space 

Booth:D4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明,《2014201620212022 1号》,2023

⼀次性打⽕机爆炸于⼿⼯⽔彩纸上

爱普⽣UV微喷,⾦属铝框装裱

SIMULACRA

Booth:E4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相龙,《当爱情不再疯狂 那就没有了爱》, 2022

布面丙烯, 152.4 × 88.9 cm

©李相龙

新氧艺O2art

Booth:E7

图片
图片
图片

黄一山,《婚礼》,2022 

板上综合材料,130 × 95 cm  

对于BANK画廊来说,“全球”与“本土”的概念深深缠结于其发展历程之中。这家上海画廊的创始人及总监马修·伯利塞维兹 (Mathieu Borysevicz) 视BANK为“全球性画廊”,不同的是,它成立于中国,基于中国,和中国的艺术家一起成长,同时又拥有一个全球视野的运作模式。如何在“全球”与“本土”互为参照的方式下参与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始终是画廊经营的主要方向。在本届艺博会上,除了比较成熟的艺术家外,BANK还带来了文爵、梁浩和王芮等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并专门设计了一个轻松愉快的项目空间,以呼应大家在艺术世界“停摆”后终得“重聚”的主题。

BANK

Booth:C1

图片
图片
图片

梁浩,《占卜师与他的利刃》,2022

布面油画,40 x 30 cm

户尔空间 Hua International

Booth:D6

图片
图片
图片

拉斐尔·多梅内克,《错位组合的可能性地图》, 2020

纸板上的印刷照片,拾得纸盒,168 x 219 cm

流动/稳定的藏家群体

作为北京本土的艺博会,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的背后是北京相对完整的艺术品交易闭环,这里有着中国当代艺术一、二级市场最成熟的体系。时至今日,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策源地的北京依然拥有着全国最稳定、专业和规模性的收藏群体。星空间创始人房方近20年的工作一直围绕北京这座城市展开,在谈及北京藏家群体重要性的问题时,房方难掩作为本地人的“骄傲”,“北京藏家是一群非常注重本土价值的人群,这个城市似乎带给这群人的一种天然属性,他们热爱艺术家在本土价值层面的创造力与成就”BANK画廊执行总监程敏亦认为北京当代艺术及藏家群体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相比高速成长中的上海,北京藏家的开放性程度更高,他们是在数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和北京本地画廊共同成长起来的群体。

星空间 Star Gallery

Booth:C17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晖,《花朵2022 03》&《站立的女子48》,2022

布面丙烯,200 × 150 cm × 2

北京公社 Beijing Commune

Booth:B8

图片
图片
图片

周轶伦,《2022 布面丙烯 (一遍完成,一年只有这一次)》,2022 

布面丙烯,208 x 158 cm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夏季风没有完全按地域来划分自己的藏家群体。在他看来,许多藏家始终在各地奔走,“居无定所”,很难说他们来自具体哪一个地区或城市。上海和北京无疑都拥有中国最成熟的艺术生态与市场,非要说有什么不同,上海的优势在于其艺术消费“大众化”的趋势,北京的藏家则更多的关注艺术家的创作线索和工作状态,以及艺术家在艺术史中的作用及地位。相比以区域性划分藏家群体,夏季风更多从年龄段以及由此造成的审美趣味差异进行划分,80后、90后的收藏策略和老一辈藏家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但并不绝对。总体来看,这种差异也并非一个谁取代谁的迭代更新,而是一个中国藏家群体整体在不断扩大的过程。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Booth:C7

图片
图片
图片

管玉 ,《消失的小狗》,2022

纸本丙烯,77 × 56 cm

大田秀则画廊 Ota Fine Arts

Booth:D5

图片
图片
图片

草间弥生,《世界上所有的爱》,2012

布面丙烯,194 x 194 cm 

凯旋画廊 TRIUMPH GALLERY

Booth:C16

图片
图片
图片

许宏翔, 《重力》,2022

布面丙烯、油彩 ,250 × 180 cm 

“价值”与“未来”

在被问及本次艺博会的销售状况时,受访画廊表示乐观。偏锋画廊在接受采访时参展作品接近售罄,其中,艺术家邬建安的作品以过百万的价格售出,而刚与画廊官宣合作的艺术家童昆鸟的作品,则已经被提前预定。画廊总监王彧涵表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藏家群体和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规模不成正比”,这也是本土价值可在未来被期待的可能性。SIMULACRA创始人渣克周对此也持相似观点,“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一阶段的本土价值就在于巨大的信息空缺(优质市场供给)等待被填补”,在他看来,“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创作层面的优势现在还没有显化,但是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潜力”,这也正是类似拟象这样的画廊能够存在的重要现实意义。

鲍栋将本次艺博会的销售捷报视为经历三年流动性压抑之后的“反弹”,同时也是大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信心。这也正是以一场规模宏大的艺博会来“重聚”的意义:重新出发,在多元差异的本土价值中共同塑造未来。

偏锋画廊 PIFO Gallery

Booth:C13

图片
图片
图片

马轲,《寂》,2022

布面油画,120 × 210 cm

今格空间 GINKGO SPACE 

Booth:D7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昶,《无题(非,凡)1号/5号/6号》, 2020-2021

青铜铸造、手绘上色  17.5 x 14.5 x 4 cm

Tong Gallery+Projects

Booth:D15

图片
图片
图片

拉斐尔·贝德尔,《黑沙》,2022

布面油画 ,140 x 115 cm

叁拾空间 SENSE GALLERY

Booth:E2

图片
图片
图片

谢堃,《箭》,2022

木板丙烯,60 x 40 cm

BLANKgallery

Booth:E3

图片
图片
图片

劳伦·厄德里奇, 《如一棵树》2022

混合媒介,142.2 × 132.1 cm

⇲ 推荐

图片

REVIEW ↓

喷水池

何思衍:以出版为实践,“BOOKED:香港艺术书展”中的跨领域创作

图片

侧面

专访张英海重工业:三星可能会消失,但艺术是永恒的

图片

ABB周报

第15届宣言展公布展期和概念框架;塞西莉·布朗个展正在大都会展出;AI生成图片获索尼世界摄影奖;艺术家徐跋骋被指抄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